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92

[ 贾晓红 文选 ]   

《秋天的况味》意象意蕴解读

◇ 贾晓红

  摘 要:散文的创作十分讲究取“象”艺术。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一文的意象、意蕴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文章中作者借以表现出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让我们备受启发。
  关键词: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意象 意蕴
  
  刘鸿伏先生在其《散文的感悟与境界》一文中说到:“真正的散文家,很多时候便如入定的老僧或入静的大气功师,第三只眼睛(智慧眼)在世界的另一种建构中漫游,身心入无物之境,悟出许多人生宇宙的真谛,然后取异常之象,做出异常文字。”林语堂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独具慧眼的散文大家,其散文《秋天的况味》正是作家“取异常之象,做出异常文字”的众多篇目之一,它以简雅丰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了作家由“自然之秋”及至“人生之秋”的独特感悟,其意象、意蕴,令人玩味。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东西。或者说它是客观物象加进创作者的情感因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散文作为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十分讲究取“象”艺术,其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取象-明象-悟象”的过程,是反映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到表现生活的过程。所以有人评价:“如果说林语堂的散文是一幅巨大的织绵,那么意象便是一根根往来穿梭的经纬线。”的确,这些一个个被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不仅是作者人间情怀的系恋,更是作者心灵历程的载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交织显示了作者特异的审美范畴和人生探求,寄寓着作者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林语堂曾表示:“最喜欢在思想界的天地中驰骋奔腾。”于是,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林语堂独辟蹊径,以崎丽的取象视角,选择了“烟雾”这个独特的物象作为自己魂灵驰骋的兴感带,文章开篇写到:“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在林语堂看来,自己的思绪如同这白色飘渺的烟雾,人生的诗意会随着袅袅飞升的烟雾在心中悠悠无羁地飘逸。在这里,烟雾是作者思想和内心世界的物化,是心灵的自由与灵魂的飞升,它寄寓了作者自由的理念和玄妙的哲思。
  秋天的况味是什么呢?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惬意、宁静的氛围中,哪里还看得到历代悲观伤世之文人墨客笔下的肃杀、凄凉、秋扇、红叶、荒林、萋草,所有的自然只剩下“偎红依翠温香在抱的情调”:秋天“是秋林古气磅礴的气象”; 是“成熟……古色苍茏之概”;是“ ……‘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之赏乐”;是“‘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透过这些洋溢于文表,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深切眷恋与喜爱之情的种种物象,我们不得不感叹:与其说这是林语堂所体会出的秋的况味,倒不如说是他所向往的生命境界!事实上,就客观世界来说,物还是那个物,景还是那个景,所以幻变,皆源于作者人生姿态的不同。此时此刻,“秋天”早已成了林语堂心中令人心悸的心灵化意象,作者以闲适的心境看秋,全然一派喜色。他赞美秋,是以对人生成熟的体味来体味秋的。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是散文中最能将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和所要寄寓的情感形象地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林语堂于顿悟中取“象”,并以系列比喻的形式融化于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却又神游象外,达到自己心灵与宇宙时空的默契。如为表现初秋的温和,作者连用两个暗喻:“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似淡实浓,似虚实实,却又清新自然,恰到好处,用人们熟知的喻体使读者对抽象的秋的况味有了具体的感受与认识,可谓境界全出。而依作者所言“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使人愉悦,这才是真正体会到了秋天的滋味。所以,紧接着,作者进一步多方位展开广泛的联想,多角度调动人们的审美,用诗意的眼光捕捉浸透着生活汁液的物象,化腐朽为神奇,将人生的种种况味引发,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喻意和神采,将自己心中之秋的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意象万千。那种神韵是品尝既醇且老的佳酿给人的陶醉;是抽完其味较和的雪茄,看那红光炙发之无穷的意味;是聆听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给人的兴趣;是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给人的相同的快乐。这其中的美感与意味正是秋天的内涵。在这里,林语堂将这些原本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物象信手拈来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具象载体,并以艺术的心态予以“点化”,转化成一种知足自娱、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于不露深色的运笔中,潜移默化地透示出自己的情绪与感受。至此,文章的氛围抑或人生的氛围,也在这无以言说的氛围中荡漾开来,永远属于了心灵的境界,它笼罩在作家直至读者生命的旅途之中。
  “散文的境界,总在折射出人的境界。”笔者非常赞同刘鸿伏先生的观点。关于人生的话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命题,而在林语堂眼中只不过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种淡定,一种闲适。可以说,这种境界涵括了林语堂与众不同的悟性、情感、学问及品格,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立场,一种人生姿态。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教育,他追求的是一种温馨的和睦与惬意,那份与世无争,非道行深厚者所能体会得到。尽管有人评价他的这种人生观念不免带有享乐主义的小资情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坦率得如同一位挚友,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备受启发。
  
  参考文献:
  [1]刘鸿伏.散文的感悟与境界[N].湖南日报(第三版),1992年9月16日.
  [2]林语堂.林语堂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3]刘金双.论林语堂散文的立体视野[J].许昌师专学报,2001,(4).
  [4]郭莹.林语堂小品文的特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贾晓红 益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务处 413000)

《秋天的况味》意象意蕴解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