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阐述了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疗救”社会人生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重点说明如何在中学课堂上更好地对鲁迅小说进行教学处理,教育下一代学习发扬鲁迅的“疗救”精神。
关键词:鲁迅小说 “疗救”精神 教学处理
近年来,从报纸及网络上不时看到有关菲薄乃至诋毁鲁迅先生的言论,而前些年受冷落甚至被批判的作家如梁实秋、周作人等却被极力热捧。在当今思想解放、海纳百川的时代,人们自由喜爱不同的作家及作品,是健康文坛的一种现象。但对于鲁迅这样一位可以称得上“民族魂”的作家,轻慢、菲薄、乃至抹煞,都是极不应该的。
鲁迅的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争斗碰撞的产物,其自身也是中国先进杰出的知识分子中,为摆脱封建主义牢笼、桎梏和外国列强奴役而英勇拼杀磨炼出来的文化主将和巨人。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以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创作小说的目的是将“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描绘出来,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言下之意是要改造社会和人生,争取自由、富足、理想、幸福的生活。鲁迅笔下的病态社会是思想陈腐、落后、衰朽且封闭,生产力极其低下、落后,社会财富严重贫乏,内战频仍,外国列强不断侵扰、盘剥、勒索,文盲占绝大多数的社会,而“不幸”的人物则是愚昧、麻木、冷漠、逆来顺受,不思进取的人。这样的社会和人民急需改造、“疗救”,鲁迅倾其一生精力从事“疗救”事业。
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人有幸聆听了一位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的讲座,他在介绍曹雪芹时,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屈原、曹雪芹、鲁迅。因为就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质的剖析之深、之透辟的程度而言,中国历史上再没有超过此三位作家的人了。由此可见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一个民族要想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牢记并珍重历史、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英国人宁可失去他们的一个郡,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足见其对自己文化名人的重视程度。鲁迅距我们不足100年,已有被淡忘乃至回避的迹象。所幸各级各类教材编写者并没有忘记鲁迅,使其作品在教材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重。
如果说时代先锋的代表人物方永刚,能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做出优异成绩的话,那么语文课堂上同样需要方永刚式的探索者、革新者,把鲁迅的“疗救”精神复活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开掘鲁迅思想精髓提供了客观条件。教师可采用幻灯片等影视手段,将鲁迅笔下的社会和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循循善诱,在讨论清楚课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天资聪明、活泼、好奇、健谈、勇敢的少年闰土,之所以变成一个麻木、拘板、畏缩、卑怯的“木偶”人,是由贫穷,苛捐杂税,“兵、匪、官、绅”等的欺压盘剥造成的。
贫穷、潦倒、懒惰、邋遢不堪的孔乙己,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不屑与体力劳动者为伍,直到沦为乞丐,靠赊欠乞讨为生。现在的读书人难道不可以引以为戒吗?
祥林嫂式的悲剧人物,在今天看来,歧视、虐待女性,包括家庭暴力等现象仍然存在,是否需要人们正视,并采用道德规范和法治的手段予以规范和制裁?
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愚蠢人在今天虽然不可能出现了,但封建迷信仍然很盛行,这些都需要设法引导教育。
阿Q式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是否在自己身上存在,不应该时时检讨自省吗?
《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正直、诚信、勇于承担错误的崇高品德,不是值得今天的人好好学习吗?
取消农业税,反过来为种田者进行补贴,为贫困人口设置低保,为城乡居民设置医疗保险,为农民工设置全国通用的养老保险,以及拟议之中的为农民发放退休金等政策措施,是否是对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等某种意义上的一种“疗救”?
假如你有志于成为一位作家,你将如何运用鲁迅严肃审视、洞察社会人生的眼力和态度,写出震撼人心的醒世之作?
假如你有志于成为一位政治家,你将运用鲁迅“疗救”社会人生的精神与责任感,在缩小三大差别,建立理想、完美的社会制度方面,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
假如你有志于成为一位法官,你能否为惩治贪腐,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开出良方,并力争有所建树?
假如你是一位大学生村官,你能否为发展乡村经济,廉政富民,提出自己的具体构想等?
总之,观察审视社会的窗口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课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生动具体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鲁迅体察关心社会人生,立志并投身于“疗救”黑暗、贫弱、病苦的社会人生的精神,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得到继承与发扬。但愿鲁迅的“疗救”精神,能够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事业中结出丰硕的育人之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J].文学丛报,1936,(7).
(杨治国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