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新诗《断章》的意象含义丰富变化,它的“桥、楼、月”等意象在继承传统意蕴、形成优美意境的同时,“立象以尽意”的功能却被弱化了。而意象含义的丰富多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诗歌主题的多种理解。
关键词:卞之琳 断章 意象 主题
《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坛广为传颂的佳作。它是诗人卞之琳的早期作品,写于1935年,收入《鱼目集》,也便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断章》只有四句,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诗原本是一首长诗,但因为只有以上四句令诗人满意,所以诗人最后定稿只选用这四句,诗名《断章》也是由此而来。该诗的意象在继承古典意象的意蕴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即内涵丰富、不固定。意象寓意的不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主题思想的确立,造成该诗的主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一、变化的意象
《断章》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桥、楼、月等。这些意象融合了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造就出诗歌优美的意境。
(一)桥之美
古诗有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无论是披星戴月的游子早起经过的板桥,或是美人吹箫的吴家砖桥,还是失意的羁旅之人想象的家乡之桥,它们都是小巧玲珑、带着静谧和清冷哀怨之意的“小桥”。《断章》中的桥也是小桥,架于涓涓细流之上,只容二、三人并列通过的小桥合乎该诗的逻辑推理,因为能让楼上看风景的人注意到你,足见你与桥的比例适中,在桥上能突显你的存在,所以桥的规模不能大,“小”桥最宜。而且原本是“你”远眺的一个凭借的“桥”又成为了楼上人看的风景之一,由主动变为被动,带有一丝幽怨气。桥的基本功能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沟通两岸交通,拉近地理距离。同时,桥还能拉近心理距离,比如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鹊桥、白蛇和许仙相见的断桥。本诗中的“桥”为楼上的人提供了一个欣赏“你”的平台,沟通了“你”与“看风景的人”,既缩短了地理距离又拉近了心理距离。诗中的这座小桥既立在深邃的古典诗韵长河中,又嵌在楼上之人的心中。
(二)楼之美
古诗词中的“楼”多是愁思的寄托处,比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无论是失意才子、落魄君主还是思夫少妇,他们心中的不快、相思之苦都要依托小楼来抒解,使小楼浸染忧愁之气。本诗中的“楼”为看风景的人欣赏“你”提供了一个场所,就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中的“高楼”一样,是一个观景的平台,具有现实价值。除此物象作用外,小楼隔开了“看风景的人”与“你”,使二人无缘相识,带着“楼前相望不相知”(卢照邻《长安古意》)的遗憾无奈之情,这种情愫与古诗词中多愁伤感的楼的意蕴一脉相承。
(三)月之美
从古至今,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月亮是嫦娥的寝宫也是她的美丽化身,所以人们常把月亮看作女性和阴柔美的象征。本诗用“明月”装饰窗子,勾勒出一幅柔美的月照小窗图。月亮又给人无尽的遐想,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代诗人凝望明月,畅想着人与宇宙的关系。同样,小窗内的“你”仰望月亮也会有丰富的想象与思考。洒满大地的月光带着丝丝的冷意,有种凄美感,古诗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这些诗作中的月亮与思乡、孤独、离别联系起来,成为美丽又略带凄凉的月亮。本诗“人生是别人的风景和装饰”的表达略显伤感,诗中的月亮也含有古典意象的凄冷意蕴。简言之,《断章》中的明月是集阴柔、理性和凄冷于一体的美丽意象。
《断章》中“桥、楼、月”等意象含义丰富而隐约,“象”的成分多过“意”,使得诗歌主题基调的呈现更多地依赖于物象的交替排列和动词的使用,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你”与“别人”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是通过“你的……”位置的变化和动词“装饰”的使用体现出的。意象在古诗中“立象以尽意”(即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这首现代诗歌里弱化了。
二、多解的主题
《断章》意象含义的丰富且不确定,影响到诗歌主旨的确定。关于《断章》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结合诗人的情感经历,有人认为该诗是一首隐晦的爱情诗;围绕诗中“装饰”二字,有人认为诗歌表达了一股悲怨之情;而诗人自己又认为该诗表达了事物相互依存、关联的哲思。
(一)爱情之歌
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先生曾在《夏济安日记》中提到卞之琳与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有恋情,同为评论家的弟弟夏志清在书的前言中也提过此事。卞之琳1933年认识了张家四小姐——张充和,被这位颇具文化气质的江南美女深深吸引,生出爱的情愫也属人之常情,于是展开追求。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看你”、“梦你”而你全然不知的苦痛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像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中所描绘的痴情的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而你却无视地走过。这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痛苦卞之琳是经历过的,这从后来张充和嫁给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结果可想而知。诗人写下一首苦恋之歌也在情理之中,并且“相望不相知”的“楼”意象也流露出此意。
(二)悲哀之情
闻一多曾评价卞之琳是“年轻人里唯一不写爱情诗的人”,许多研究者也不屑将此诗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但是卞之琳曾经爱恋张充和是事实,这种苦恋而不得的悲哀情愫难免会隐于诗作中,即便我们不将此诗看作爱情之作,但幽幽的哀怨之情透过清冷的桥、伤感的楼、凄凉的月等意象都显露了出来。除意象露情外,诗中“装饰”二字将个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渺小与被动、人生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尽显无余。作家、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经评论该诗“还有比这再悲哀的,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1]无论是对求爱的艰辛感怀,还是对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失意感慨,都有些许的悲哀之意。
(三)哲理之诗
面对诗歌主题多种多样的猜测,卞之琳本人对此诗是否涉及个人爱情缄口不言,对悲情之说也不认同。他认为“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他解释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通过诗人自己的说明,把此诗理解为富有思辨性的哲理诗也是可以的,你看风景,而你又被当作风景看,明月射进你的窗户甚至进入你的梦乡,而你又可能成为别人的一个梦。事物间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相对关系,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这种事物间的相对关系外,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又透露出人世间的陌生与距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个人心灵体认的审美体验是多种多样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不可能拘于某种定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看待《断章》意蕴丰富的意象和多解的主题。
注释:
[1]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王清学,燎原.《断章》探赜[J].青海社会科学,2007,(4).
[2]孙相阳,朱玲琳.重建的诗美——以卞之琳《断章》为例谈古诗意象的现代转变[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潘丽娜,谢灵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 2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