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古文人物传记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梦境及传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丰富了人物形象。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出于塑造人物形象和主题中心的需要,也是文学艺术特有的表现方法。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区别文史传记与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异同,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医古文 人物塑造 艺术手法 教学感悟 文学鉴赏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医籍文献的能力,教材内容多以医家传记、经典医著原文、医著序文等为主。其中,医家传记文章皆选自古代正史,记载了不同时期古代著名医家的医学成就,塑造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古代名医形象,让后世感慨赞叹不已。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任务,也是古代传记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古代医家传记塑造人物的方法与现代人物传记手法相比有许多异同。相同之处是都有肖像描写、语言行为描写,心理刻画等;不同之处则是古代传记文学还运用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方法,如梦境的描写以及传奇等表现方法。对于运用这些手法所描述的内容,学生阅读学习时引发了好奇心,这就需要把中医文化的学习与文学艺术鉴赏交织在一起。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人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教学中必须关注到的。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品析医家传记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
一、以梦境的手法映托人物
请看下面文字: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 “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十年》〈秦医缓和〉)
这段文字节选自《左传·成公十年》,记述晋侯病重,欲请秦国医生医缓为他诊治,医缓还未到来,晋侯就在梦中梦见疾病变成了两小儿,两个小儿商量,准备把自己(即疾病)藏在人体最隐深的膏肓部位,以躲避医生的诊察治疗。医缓到来后经过诊察,告知晋侯已病入膏肓,无法医治。晋侯对医缓的诊断认可并赞叹,称他是良医。
节选的这段文字,记载了晋侯病入膏肓,不治而亡的史事。这则文字也成为留给后世的珍贵的古代医史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原文先后描写了三个梦,记载晋侯从生病到病亡的经过。第一个梦写“晋侯梦大厉(恶鬼)”,梦中恶鬼找他报仇受惊吓而生病,当地的巫医为他解梦,预言他将食不到新麦而死;第二个梦写晋侯病重,向秦国求医;第三个梦描述晋侯终于未等到食新麦“陷而卒”。医缓并不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但却是读者很关注的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刻画很特别,用笔不多,没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而是借梦境来衬托人物,并用简洁的对话画龙点睛式地表现人物。作者借梦中两小儿的对话,说明晋侯已病入膏肓的严重病情,进而描写医缓诊断准确,并一再强调病“不可为也”。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中医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梦的描写离奇而有趣,给读者以奇妙的想象空间,对话简洁而具象,从而表现了医缓医术的神奇。
二、赋予人物传奇色彩
请看下面文字描述: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司马迁《史记》以擅长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而载誉古今文坛。这段文字是原文的开篇第一段,记述了古代名医扁鹊学习医术的经过。自古人们都将医学看做“至精至微之事”(孙思邈《大医精诚》),而《史记》记述扁鹊学医并未突出其如何艰难不易,而是用轻松的笔触描写长桑君给扁鹊一种神奇的药,告诉他“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果然能“视见垣一方人”,尤其“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 这段描写运用传奇手法,渲染了扁鹊获得医术的方法不同寻常,后来他的医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古代文史记人物传记为什么乐于用这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记史和塑造人物呢?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左传》与《史记》都是享誉古今的文史名著。作者在前无古人标鉴之时,开史学著述之先河,创造性地把史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在记史同时,刻画了众多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刻印在后人心中,产生了以人记史,以史传人的巨大文学效果。自《左传》《史记》始,塑造人物形象成为古代史学著作的一大特色,而在表现手法上 除常用表现方法外,运用梦境、传奇这样特殊的艺术手法,是为了塑造人物、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左传》描写晋侯重病不治的几个梦,塑造了两个人物,一是写晋侯(晋景公姬獳)是个滥杀无辜的昏君;二是突出医缓是医术精湛的医生。在作者看来,用这种方法才足以展示晋侯昏君的形象和医缓的高超医术。司马迁的用意也是如此,扁鹊的医术在春秋时已“名闻天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于他如何努力学习实践,成为优秀的医生,文章无需细细说来,只用这种传奇的手法轻轻一笔,即传神又富有趣味,“神医”形象脱然而出。所以,文史大家是将自己喜爱的人物极尽赞扬而使用夸笔,而这种用笔将史学与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主题中心的需要
传记文章有其明确的中心人物和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看法,因而选材和表现方法要围绕主题和中心来确定。史记类文学作品要记载纷繁杂复的历史事件,涉及的人物较多,故而在用笔上有轻重详略之分。《左传·成公十年》主要记载晋国与郑国之间往来的史实,晋景公是中心人物,记述中重点写了他身患重疾,请秦国医生医缓为他诊治疾病,最终不治而亡。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重写晋景公,突出其昏庸、残暴的特点,而秦医缓也随之成为读者关注的人物。医缓是当时秦国的名医,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梦的描写来烘托其高明医术,虽用笔简略,但却奇巧无比;既无喧宾夺主之嫌,而神医的形象又呼之欲出。其中“二竖”、“病入膏肓”两个词语被后世广为使用。扁鹊(秦越人)是春秋时期名医,司马迁为撰写《史记》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我们推想司马迁在搜集史料时也听到过关于扁鹊的这个传说,并将此写进史书。这样选材并非出于信手一用,而是因为扁鹊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已将他神化了,这样的人物再用写实的方法也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所以,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手法,虽是一小笔,却一样熠熠生辉,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文学艺术手法
无论梦境还是传奇,都是文学艺术中奇彩异放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采用梦境以及传奇手法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汤显祖剧《牡丹亭》等都是运用梦境的艺术形式极尽抒发情感塑造人物,成为文学典范。而《红楼梦》更是将梦境的手法运用到极致。当然在它们之前,已经有了《左传》、《史记》这些史学、文学巨著娴熟地运用梦境和传奇的方法塑造人物,说明我国古代文学浪漫主义在春秋时期已渐趋成熟。作为艺术表现手法,浪漫主义重在表达理想,挥洒情感,致力于创造理想的艺术世界,而不过分追求细节的真实,因此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现实的真实情感和理想人生通过想象、夸张、比喻以及梦境等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医家传记中名医医缓、扁鹊的形象正是运用这种手法而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呢?
一、区别传记文学与纯文学的异同。
《左传》《史记》这类史学名著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尤其擅长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已经对文学一般特点有了认识,但对传记文学阅读不甚多,故而对传记文学特点比较模糊。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行对比,熟悉认识传记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史作品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特点;掌握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了解古代传记文史合一的特点
《左传》《史记》最初是为记史载事而作,记史翔实,内容丰富,是珍贵的古代文史宝库,然而这些历史著作都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左传》记史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行人辞令令人钦叹。到司马迁《史记》,更是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史记》中的传记以描写塑造人物为中心,不但真实地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而且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史合一的记史特色由此完美形成。此后历代史学家继承了司马迁《史记》的体例特点,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塑造人物,这在阅读和教学纪传体史书时是一定要关注的。
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汲取精神食粮,要达到同文学作品之间感情的对话与交流,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人信念的建立和价值取向。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作品、认识作者与作品;学会如何从文学中感悟生活,在艺术中理解真实;学会从表象中品味意蕴,在意蕴中领悟真谛。阅读文言文、医古文同样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总之,医古文传记人物塑造的手法,反映出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教学中,既要突出医古文教学特点,又要适时通过比较引导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认识观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李建军 陕西宝鸡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7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