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商隐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一位奇才。他的一生是力求有为的一生,但也是坎坷潦倒的一生。诗人诗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复意象与他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主题动机有密切关系。其诗中频繁出现灯烛意象,而这一意象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
关键词:李义山 灯烛意象 情感 美感
李商隐,字义山,别号玉溪生、樊南生。他是晚唐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颗晨星,他是一位伟大的歌者,用深微婉曲、博丽精工的诗歌,向读者倾诉着他爱情的欢乐,相思的苦涩,理想的追求与幻灭,以及在人生长河中流不尽的痛苦。李商隐在诗中向读者展示了他诚挚心灵中最美丽的东西。
作为晚唐诗坛的巨擘,他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当“意象”作为一种艺术技巧进入诗歌作品时,具有不同审美理念的诗歌创作者,总会根据自己的创作习惯和爱好及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心态的影响,潜意识地对意象系统进行过滤和选择,因袭它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的同时,赋予它新的内涵意蕴。
李商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即将分崩离析,局势正如日薄西山的黄昏,沉沉的黑夜即将来临。他感到彻底绝望了,他那腔怀才不遇,因才遭谤的怨恨,被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和对往日留恋的心情所代替,这种绝望化解、淡化了他的激愤、焦虑、痛苦,转而为一种迷离、朦胧的哀伤。也因此他对意象的选择主要倾向于柔弱优美的意象,灯烛正具有这样的特征。同时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和人生际遇,构成耐人寻味的诗谜,并无一例外地透着摄人心魂的美感。本文主要通过对义山诗中灯烛意象的分析来透视诗人敏感细腻的心灵,并体会其诗境的美感。
一、中国古典诗词里灯烛意象的原型
灯烛是中国古典诗人心目中不灭的神圣之光,而古典诗词里灯光意象的源头出自《诗经》中的《小雅·庭燎》,该诗描绘了炬火彻夜不熄,王宫大人火光之下击节而舞的生动场面:“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中的 “庭燎”就是火炬、烛火。《说文》释云:“炬,庭燎火也。”《汉书·武帝纪》中有“一夜三烛”,颜师古注曰:“在地曰燎,执之曰烛。”《小雅》所述庭燎之事,当然还属于宗庙的祭祀和朝政大事的仪式。《周礼·秋官》谓:“司炬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实开中国咏烛诗先河。从春秋到汉代,许多灯铭烛赋之类的文字,都表达了古人对灯烛的偏爱。唐代则鼎其盛,据统计,《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灯,986次写烛,[1]此后历朝诗人也诗不离灯,词不离烛。
二、义山诗中灯烛意象与情感空间
(一)灯烛与孤独之思
与月亮一样,灯烛也容易勾起孤独之思。在现实中,灯或者是亲人团聚的场所,或者是朋友聚首的地方,或者是人群会聚的所在,总之灯是凝聚人群的胶合剂,是人们夜间活动的核心。在这种条件下,孤身独处者看见灯光,最易触发孤独之感。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正月崇让宅》)诗人独处旧日卧室内,孤独的身影独对孤灯,思念亡妻,黯然掩灯就寝,惊猜展转,似觉亡妻一缕余香犹在,情不自禁地共余香朦胧私语。一个“独”字并一个“共”字,犹显诗人的孤独落寞。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洛阳崇让宅对于李义山来说,可以当故居看。王氏已卒,别宴既散,独对孤灯,觉今后他乡归梦,所能见到梦魂的只有这盏孤灯了。两句极写丧偶和身世沦落之痛:前此归梦,爱妻或能见之,濩落生涯夫妇亦抱同悲,然而从今后所见者惟有孤灯,所知者惟有苦酒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之意可谓深入骨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烛影深”是写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因而应是夜深时刻。处境孤寂、长夜不寐的主人公抒发了其苦闷灵魂的自白。诗中的主人公也许就是诗人自己。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金烬暗”是指灯烛烧残,灯烬已暗。主人公已经独伴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多少寂寥的长夜,但对方却是杳无音讯。面对孤灯,更是无限寂寞。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金烬暗”还兼寓相思无望之感。
(二)灯烛与客中之愁
诗人的一生力求有为,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不断地颠沛流离,却每每失望;而对享受天伦之乐的想望,也是很强烈的。反映在他诗中的客中之愁也就显得愈益明显。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当诗人霍然梦醒之时,近处是风帘吹拂,烛煽飘摇;远处是一片烟霏,苍苍霜露。烛光颤动在霜色中,霜色更透过帘旌而映上烛影。久已离京都行将远赴四川的诗人在夜里缅怀洛阳故宅,见到霜色与烛光的一明一暗,相通而又相隔,更是凄清的情韵。此种感受的微妙跃然纸上,展现了诗人如痴如醉之情。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诗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程畏之员外》)诗人在大中十年,由梓州回长安,追忆冬郎(韩冬郎,即韩偓,冬郎是他的小名。其父韩瞻与李义山同年进士,又系连襟,交谊颇深)在大中五年,义山赴梓时,即席为诗相送的情景。诗人夜深时面对残烛冷灰,触动离情别绪,写下了感情深挚的诗章。
“滞雨长安夜,残灯客独愁。”(《滞雨》)写的是诗人独对残灯的客愁,客中孤寂之情如在目前,宦游失意之感自寓言外。
(三)灯烛与人间之乐
灯是人们夜间活动的核心,在诗人身处热闹繁华之地时,灯烛也可带给诗人温馨的感觉。义山诗中也有写到灯烛给他带来的乐趣。但这种诗句在他的诗作中是极少的。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二首》其一)诗中写自己在星光闪烁、春风吹拂的夜晚,曾参与一次灯红酒暖,觥筹交错,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热烈融洽的宴会,双方目成心会之情可想。自己身虽不能与之相接,心则与之相通。作者用星辰好风、灯红酒暖的人间之乐的追忆,加深了今夕相隔的怅惘,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等对应着又相互渗透与交融着的情感表现得深刻细致又主次分明。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这是诗人想象中京城观灯的热闹场面,描写了长安元宵盛况,表达了自己对灯市的醉心,体现诗人对享受人间之乐的向往。诗的后两句“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跌回个人当前处境,抒发“身闲”、“恨不得观”的感慨。
三、灯烛意象的美感特征
暗夜的烛光在诗人笔下,或明灿温暖、或黯淡凄清,但更多的是一盏孤灯独明且烛影黯淡,即便描写了给人欢乐与温暖的灯烛,亦马上笔锋急转,抒写落寞之情。可见,此类诗总体基调仍是悲伤。诗人总是用他细致入微的笔法描绘着一幅幅烛照图,仿佛跳跃的烛光和流溢的烛泪如在目前,甚至可以听到烛花的爆裂与烛泪的滴落声。就象燃烧的蜡烛一样,义山美的理想火焰永远在寂寞中燃烧。他把年华的不再和绮梦的成尘,融注到风帘残烛的惝恍境界。岁月无情、人生多舛,生活中有多少无可奈何的悲剧,多少美的事物被摧残、被毁灭。然而这一片茫然的伤痛中,闪烁着落英的缤纷,蚕丝的晶莹,烛泪的殷红。这红色和光亮划破了无边的愁雾,它是个体生命与强大命运抗争所留下的痕迹。这不仅是表达了孤独、别恨,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对美的执着追求。
注释:
[1]傅道彬:《烛光灯影里的中国诗》,文艺研究,1995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黄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王蒙主编,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刘学锴.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赵丹萍 绍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