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32

[ 董现彬 文选 ]   

揉直使曲 对面入手

◇ 董现彬

  袁枚的《随园诗话》云:“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他的《续诗品·取经》教人作诗要“揉直使曲”。其意是强调诗文要有波澜,要有曲折,才能辞意委婉,含蓄隽永。
  “对面入手”就是常用的“揉直使曲”的艺术手法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首诗来说明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杜审言《赠苏书记》
  此诗为杜甫祖父杜审言所作。前两句写事,友人苏某才思敏捷,早有声名,到北边去担任某节度使的文书工作。后两句言情,是送别。诗人希望友人在朔边不要耽搁太久,早点回来。表明了送别时留恋和盼归的心情。但他不从行者方面着笔,而从居者方面落墨;又不从自己着笔,而以行者最亲近的人——其妻为落笔点。家中红粉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怀念他,希望友人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后早点还乡。后两句不从正面写,而从对面写,也就是袁枚所谓“揉直使曲”的地方,它比直接描写苏某离家自己依依不舍更委婉,也更有说服力。
  凡用这样一种表现手法的诗歌,往往格外动人。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此诗是诗人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在被叛乱的安禄山部队占领的长安城中怀念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而作。首联写妻子在月光下思念自己,颔联以儿女尚小,不知念己作陪衬。颈联写妻子在月光之中的形象,尾联以希望团聚作结。杜甫曾经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祖父在诗歌上的成就,并表示要继承祖父的文学事业。这首诗就是学习杜审言《赠苏书记》从对面着手而写,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杜甫的《月夜》对人物刻画更为仔细,表现得更为丰富。
  对面入手,有的是从现在预计将来的情境,其区别和联系在时间。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此诗首句“醉别”叙事,“江楼”记地,“桔柚香”写景兼点时令,次句写离开江楼,送魏二上船的情景。前两句虽写送别,但对惜别只是从环境描写中略作暗示,真正的离别留在下两句,而又不说自己为离别感到惋惜,而只写朋友和自己分别后所遇到的景物和所具有的心情。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好友魏二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就连梦中也无法摒斥。这里显然是虚拟了对方的情景来展示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愁苦的心情,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留恋。
  王昌龄的另一首《卢溪别人》和王维的《送韦评事》也都属于从现在预计将来情境的一类。
  另一类对面入手,则是从此地遥想彼地的情境,其区别和联系在空间。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罗邺《雁》
  这首诗融景生情,托物起兴,以抒发故乡之思。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新来的大雁从汀洲的红蓼花中飞起,感到一片水国秋光,于是联想到大雁还能一年一度,去而复返,而人却长在异乡,因此更加想念起故园来了。后两句写思乡之情,就是从对面着笔。由空间上的他乡之水国,想到故园之江楼,想到在今夜月光之中,必定有人在江楼之上,对月怀远吧。不写己之融景生情而忆故园之人,偏写其人之对景登楼而念在异乡之己,不但见己之思乡情切,而且展示了一幅想象中的江楼望月图,情致也更丰满。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首句写景、写时、写地,着重于写冷,不仅表现了天气、节候、环境之冷,而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它们流露出作者心情上所感受到的冷。次句是处境与心理的补充,极写自己的冷落孤寂。三、四两句写与远隔千里的诸弟在家乡的情况。杜陵原是汉宣帝陵墓所在,为长安附近游乐之所。春光正好,他们必然连袂出游,在芳草如茵的杜陵,把酒看花。以想象中诸弟在家乡春游之乐,对照自己实际上空斋之冷,而作客情怀和思亲情绪则自然流露。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白居易《邯郸至除窗思家》与此机杼相同。
  用“对面入手”的手法来深化主题,可以是空间上的相异,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不同,但其每用“遥知”、“想”、“忆”等字勾勒,使其间的区别和联系清晰地呈现,则又是一致的。
  
  (董现彬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一中 456300)

揉直使曲 对面入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