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祝福》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由于鲁迅的深刻描绘,使得祥林嫂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同情怜悯,然而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戕害,而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祥林嫂的死因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却缺乏深入探究。实际上,鲁迅除了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外,也针砭了世人的冷漠,那种缺少同情与爱的丑恶世态作了深刻地批判。
《祝福》当中渲染了一副病态社会中世态炎凉、人际关系冷漠的丑态。在整篇小说当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的一丝温暖,而是弥漫着一股阴冷的气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对于祥林嫂的命运,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反而嘲笑与蔑视。鲁迅以他的如椽之笔展示了一个没有情与爱的世界,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沉痛的心情作了深刻的批判。
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批判病态社会中世人的冷漠与无情的呢?
首先,在于亲情关系的冷漠。我们在解读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遭际中,深深感到悲哀的是,祥林嫂竟然没有任何做人的资格,她只是一个附属品。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痛斥国人的麻木:“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祥林嫂首次丧夫之后,瞒着婆婆来到鲁四爷家作女工,眼见着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实际上,祥林嫂就连奴隶也当不成。因为不久即被婆婆寻着,尽管祥林嫂誓死抗争,但最终仍被婆家捆绑着强行卖与贺老六为妻。之所以要卖与贺老六为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祥林嫂身价才得以卖到八十千,蛮狠无理、精打细算的婆婆用这卖身钱中的五十千作财礼为第二个儿子娶进了媳妇,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节余十多千。本来婆媳一家,相处多年,多少该有点亲情,然而,祥林嫂却成了婆家的最有价值的商品,为从其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钱财,竞将其卖至深山野墺,以致后来发生了狼吃阿毛的悲剧。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再嫁贺老六后,企盼从此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夫亡子丧,人世间最大的不幸接踵而来,深深地压在这个孤苦无助的弱女子身上。当此巨变,亲友又是如何呢?结果是“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被赤条条地逐出了家门,无家可归,只好再度上鲁四爷家做女工。亲情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鲁迅日后所做的《颓败线的颤动》中的老妇女的悲苦命运,因而,在鲁迅作品中,对于亲情的冷漠作者总是予以严肃的批判。
其次,在于揭露世情的丑恶。这是鲁迅一贯常用的手法,对于看客们的麻木不仁,作者批判的笔力可谓入木三分。初到鲁家的祥林嫂,因为干活手脚麻利,颇得鲁家大小喜欢,又因鲁家是望族,镇上男女未免对其热情钦佩。然而,仅仅过了几年,当祥林嫂再次以寡妇的身份出现在鲁镇时,人们的态度变了,用迷信的话语说,那便是祥林嫂克死了两个丈夫,因而多少流露出鄙夷的目光。尽管仍叫她祥林嫂,但其音调已不同往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难发现,对于狼吃阿毛与额角的伤疤这两样伤心往事,祥林嫂的态度是极为不同的。对于前者,丧子之痛的祥林嫂是渴望倾诉,以此来解脱心中的苦楚,因而,她都会不厌其烦的讲述着阿毛的故事,而对于后者,面对麻木的人们,祥林嫂总是不予理睬。然而,越是这样,好事者则越有兴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恐怕是病态社会中的通病。可见,鲁镇人是全然不顾祥林嫂的悲苦心境,一味只求己之所需的,以致对祥林嫂的死,也显得那么的澹然与无所谓,似乎是无有其事一般,这就是当年普遍的世情。
再次,在于揭露普通人际关系的冷漠。这个重点表现在鲁四老爷身上,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道学家的虚伪性和冷漠。在他的书房案头上,放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等理学家编著的书,然而,他并没有能按照儒家的传统思想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在他行为当中没有一点可以体现出来。当祥林嫂在祝福的时分倒毙后,鲁四老爷竟然责怪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哪有一点儒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至于小说中的“我”,则是人们经常忽略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冒出个“我”来,这个“我”和故事情节一点关系都没有,占的篇幅却相当大。因为“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而且“我”也是思想较为前卫的知识分子,但整个故事当中,“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冷漠者。他面对祥林嫂人死了有无魂灵的询问。揣摩着祥林嫂的内心,他想“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他回答说“也许有罢”,在祥林嫂追问是否有地狱时,他只得支吾着回答说“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在祥林嫂再问死掉的一家人,是否能见面时,他胆怯地回答“实在,我说不清”。在“我”的心中,一方面怕增添末路人的苦恼,另一方面又怕负若干的责任。在闻知祥林嫂的死讯后,他又以自己曾回答“说不清”宽慰自己,虽多少有些负疚之感,但人际关系的冷漠可窥见一斑。在插叙了祥林嫂的悲掺故事后,“我”被爆竹声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我”由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在远处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我”觉得懒散而且舒适,将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一扫而空,在祝福醉醺醺的氛围中,想象着“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在这段关于祝福氛围的描写中似乎意在淡忘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在小说所描写的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中,更烘托出其人生的悲哀与凄惨,在“我”懒散而且舒适的感觉中将知识者的麻木心态融人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病态的批判主旨中,而“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结语带着一种反讽的意味。
历经人生沧桑的鲁迅,目睹了世人的冷漠与无情,深深体会到世态炎凉,人生冷暖的丑态。在《祝福》中,鲁迅不仅流露出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同情,而且对于礼教的凶残与罪恶和人间的冷漠都做了深入批判。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一向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也有深刻地认识,一向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也并不像人们所想象中的那样悲天悯人,也有冷漠的一面。因而,《祝福》可以说是对这个病态社会中国民愚昧性的当头一棒,努力呼唤世人的觉醒,这才是《祝福》所要展示的深层意义。
(张振朝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 5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