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07

  

小说《项链》女主人公的虚荣心理探析

◇ 刘 涛 程 琴

  摘 要:《项链》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传统观点中,女主人公的“爱享乐、慕虚荣”一直是人们批判和讽刺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有必要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理及因此付出的代价进行辩证、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项链》 女主人公 虚荣心理 面子
  
  小说《项链》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下,经过一次次奋斗,做了礼服,借得项链,出尽了风头。此后不幸陡然降临——项链丢失,引出她为赔偿项链而十年劳作悲苦,结尾到发现项链是赝品时文章戛然而止。
  长期以来,围绕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及其付出的代价,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究竟如何看待她的虚荣心及由此付出的代价,笔者认为需要从其虚荣心产生的社会根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判。
  
  一、小说写作的背景
  
  莫泊桑从1872年起,为了谋生,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这些经历使他对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小资产阶级有很深的了解,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主题。《项链》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正经历着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资本的高度集中和现代化大工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同时,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人们普遍失去了信仰和理想,人际关系变得陌生,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世界变得难以认识,连‘自我’也变得不可理喻,谁也弄不清谁在操纵命运”。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性,他们总想摆脱自身的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绝大多数在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即便如此,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与享乐,已成为这一阶层普遍的心理欲求。
  
  二、不良风气是其虚荣心形成的社会根源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受其所处社会文化土壤的影响和制约。从小说写作背景可以看出,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一员,玛蒂尔德身陷其中,难免不深受影响:她“天生美丽”“觉得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出身卑微”与“婚姻不幸”,“只能够穿得朴朴素素”, 当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反差,她只有“不断地感到痛苦”,“整日”沉浸在“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里”……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一旦有了机会,她是决不会放过的。因此,为了参加舞会,花费了丈夫好不容易积攒的400法郎,还绞尽脑汁极力得到贵重的首饰来装扮自己……充分表现了她强烈的“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
  虚荣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个人面子观的问题,即一个人内在世界的外在化表现。爱面子是人的一种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它代表着体面、人格,甚至尊严,在行为表现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攀比性与炫耀性特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面子对别人而言,就是一种可识别的信息。有面子,就意味着可信度的增加,从而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可能性;反之,若没有面子,就会产生很大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们更乐意与有面子的打交道;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尽可能要呵护好自己的面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荣心本来就很强的女主人公,在面临将与“非常有体面的人”打交道(去参加教育部长夫人生日晚宴)时,必然不会放过这一难得的机会。而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她也必然会竭尽全力“呵护好自己的面子”。当然,为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她所能采取的行动也只有两点引人瞩目之处:花费400法郎制作礼服,向朋友借了看起来非常贵重的项链。这固然与她自身的虚荣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她的这些举措,是得到了丈夫的同意和配合的,也符合社会交际的礼仪礼节。因此,她的这些所作所为也并无特别不妥之处。
  
  三、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否根深蒂固
  
  对于玛蒂尔德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平等,也不再梦想豪华高雅的上层生活,可有时仍会怀念当年那个成功的宴会,一些学者据此便认为她的虚荣心是根深蒂固的:“更为可悲的是,她的虚荣心根深蒂固,在十年劳苦的生活中,她还念念不忘那个曾经让她风光一时的舞会;那个后来使她堕入贫苦生活的,变得又老又丑的舞会。”“这说明:处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她,尽管经历了痛苦的磨炼,也不会轻易改变追求虚荣和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观点”,并进一步认为,“只要社会风气不改变,人的思想性格的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
  虚荣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被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心根深蒂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而是利用撒谎、投机等手段。他们对自身缺陷会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
  由此可见,虚荣心根深蒂固的人,尤其是美丽、年轻、风韵的女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做出女主人公一系列惊人举措的。
  
  四、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因其强烈的虚荣心所付出的代价
  
  玛蒂尔德因一时的虚荣心,为了一挂价值仅500法郎的赝品,而付出十年的艰辛,最终不仅失去了青春和美貌,而且变得又老又丑……而这样的结果,究竟该如何看待,也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观点几乎都将批判矛头对准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进一步表达了对她的讽刺和嘲笑。如:女主人公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小说通过对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可悲命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追求豪华的虚荣心,表达了作者对资产阶级所谓‘上流社会’的奢糜生活的不满”。“不料最后却以嘲笑的态度当众对路瓦栽夫人狠狠打了一鞭子,令人啼笑皆非。……莫泊桑辛辣地讽刺了路瓦栽夫人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女主人公的爱慕虚荣在小说中非常明显,但是,这种传统的观点,甚至带着阶级的偏见去评判,不仅非常片面,甚至对女主人公更为不公平。
  对于她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传统观点中也有一些人给予了“悲悯和同情”,但仅仅是悲悯和同情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对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我们之所以“哀其不幸”,完全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抗争过。但玛蒂尔德则与之完全不同:在“大难临头”时,她努力地去抗争了,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还清了巨额债务。在十年的艰辛劳作中,她虽然倾家荡产,失去了年轻女子最值得骄傲的美丽形象,甚至在某些人看来变得“又老又丑,令人讨厌”。但这个过程,是她对自身进行改造的十年,是她的灵魂得到提高和升华的十年。人们的思想言行受其所处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一个社会都普遍失去信仰,追求虚荣与享乐时,应该说不是这个社会的个体出了问题,而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
  由于我国的改革仍在不断探索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所难免:如不讲诚信的风气蔓延,甚至在被视为一片净土的很多高校里,“诚信缺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相对于过去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言,玛蒂尔德的更可贵之处在于她敢于面对现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其事迹完全可以作为典型生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高庆华主编.消费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国屏,于心文.世界文学名著导读[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3]简·奥斯丁著,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蔡敏.信用危机玷污象牙塔 诚信需要一纸协议吗?[OL/EB].新华网辽宁频道,2004.11.23.
  [5]刘涛,程琴.对小说《项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2009,(6).
  
   (刘涛,程琴 泸州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46005)

小说《项链》女主人公的虚荣心理探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