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怀古诗”在高中教材及古诗鉴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通过“怀古与对比”、“写景抒情”、“核心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怀古诗”的特点,以及如何找到鉴赏“怀古诗”的合适角度。
关键词:怀古诗 特点 鉴赏
“怀古诗”在高中教材及古诗鉴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下面就“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角度谈一些看法:
一、怀古与对比
先说一个概念,怀古诗与咏史诗不尽相同,怀古诗多身临其间,览物生情,感慨系之,言之成诗,如《越中览古》(李白)、《石头城》《乌衣巷》(刘禹锡)、《汴河曲》(李益)等。咏史诗,则多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作评价议论等,例如《赤壁》《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夏日绝句》(李清照)等。
也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方法就特别常见。所以,诗歌中的对比相当普遍。而在怀古诗中,最常用的是今昔对比。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又因为面对古迹,关于古迹的知识、见闻在诗人的心思、眉眼间渗出、汇流,如宣纸上的墨汁,勾勒氤氲成诗人心目中的一幅画面——昔日的景象。然而,眼前的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的手法。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的盛况: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丧死吊生、繁殖人口、招揽贤才、奖励耕战,使几乎灭亡了的越国暗暗强大起来,最终一举灭了吴国。于是,大仇已报,心里郁结的苦闷也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胜利后的踌躇满志、得意洋洋。诗人就是从越王勾践凯旋归来的盛况写起。第一句概括叙述形势——“越王勾践破吴归”,接下来就是盛况——“战士还家尽锦衣”,心头一块石头落地,披坚执锐、朝不虑夕的战士不必再刀枪剑戟,不必再血流成河,而是都穿上了红红绿绿的锦衣,大摇大摆、谈笑风生、凯旋而归了。这些都是很宏观的,那这幅画重心落在哪里呢?聚焦楼台殿阁中越王勾践灭吴后的生活——“宫女如花满春殿”。曾经将自己的妻妾送去作吴王的仆妾,大臣的妻妾作吴王大臣的仆妾的越王勾践,如今报仇雪恨功成名就之后,开始享受,甚至是荒淫逸乐了。
今日的衰败:昔日衣锦还乡的士兵,昔日志得意满的勾践,昔日美女如云的越王宫殿,今天又怎样了呢?——“只今惟有鹧鸪飞”。衣锦的士兵不见了,得意忘形的勾践不见了,如云的宫女也不见了,只剩下一片杂乱的荒草树木,鹧鸪飞来飞去的殿台楼阁。
对比的意义:热烈繁华的昔日盛况,人去楼空鹧鸪乱飞的今日冷清,是什么主宰这一今昔变迁呢?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人生的空幻感,自然地流泻而出。
二、写景抒情
中国诗歌自有中国诗歌的个性,在古典诗歌方面,突出特点是“境界”,说得简单点,其实就是诗的具象性,即“画”的特性突出。具体表现出来,写景抒情是其最主要方法。就连哲理的表达、读书的感受都可以用景物呈现出来。例如《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这大概跟我们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方式有关。身处山水景物当中,自然而然用山水景物来体会认识并传达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第23章)。钟嵘《诗品序》总结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王国维总结情景关系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怀古诗也不例外。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有如画的艺术特点。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例如: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刘禹锡面对六朝故都的石头城,当时心里有怎样的波涛起伏,有怎样的感慨呢?从诗中找不出直接的言说、议论。那是作者没有感慨,只是记录游览流水账吗?显然不是。这时,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即如画的诗意特征。
眼前的景象:市中心通向乌衣巷的朱雀桥,掩饰不住寂寞,桥边角落里丛生着自由自在的野草,而且那野草生生不息独得其乐地开着小花。冷冷清清的乌衣巷,一片青墙黑瓦,淹没在夕阳残照里。这时,黑绸子一般的燕子一闪随即又消失在这一片房脊屋瓦间。这一片瓦舍已经只是“寻常百姓家”了。
想象的昔日:东晋时,乌衣巷是豪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两大家族都住在这里。鼎盛时代,这里衣冠士女、车水马龙。那时候,朱雀桥上有谢安建的装饰有两只铜雀的重楼。朱雀桥上也人来人往,繁华热闹。那时候,大概在乌衣巷的高门大户华丽厅堂上飞来飞去的燕子也与寻常百姓家的十分不同吧。
“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等词语暗示勾勒着一个豪华热闹的昔日,而“野草花”“夕阳斜”“寻常百姓家”都呈现出如今的荒僻冷落的景象。诗人不直接议论,只选取一部分景物让读者看。于是,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
三、核心意象
一幅山水画总要有个主要景物,更集中承载主题,例如(元)倪云林的《六君子图》“一江两岸”空旷冷寂中,一坡六树,枯涩而虚灵地传递着它们纤尘不染、不识人间烟火的气质。
一首诗也常有个核心意象。例如《越中览古》(李白)中的“只今惟有鹧鸪飞”的越王宫殿,《乌衣巷》(刘禹锡)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燕子”,《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中的“西江月”,《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月”,《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中长堤上那成排杨柳的柳絮“杨花”。下面再看一首(晚唐)韦庄的诗: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是故都石头城中历代朝廷的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因此,凭吊台城也就是凭吊六朝旧事。诗人先给出一幅江南烟雨图:春雨细密,如烟如雾,江南草长,碧绿如茵。第二句,如烟的春雨中,一切蒙着一抹如梦的空幻感,鸟的啼叫,在这寂静冷清的境界里,又用声音增加那份寂寥空幻的氛围。六朝豪华竞逐,却一个个如过眼云烟一般短暂空幻。这两句,一景物一声音,用眼前不绝灭的景物,对比映衬六朝那一度奢华无度热闹非凡又一个个竞相灭亡的朝代。
写景抒情至此,诗意也显示了,但总觉得不够明确、鲜明。随即,诗落脚在三四句,引出本诗的核心意象——“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杨柳。在台城遗迹中看到一排生机盎然的杨柳,仍一年一度不休不歇的堆烟在那长长的江堤上。“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是‘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唐诗鉴赏辞典·台城鉴赏》刘学锴),于是,诗意凝结到这一个鲜明突出的意象,对比凸现六朝朝代频繁的兴亡更替,传达着人世的沧桑和作者身处末世的感时伤怀。
从这些怀古诗的核心意象看,它们通常都有一个特点:“永恒物”。这是物是人非的现实存在,也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例如《苏台览古》《石头城》都选择了“月”,以“见证人”的自然物来对比映衬人事的变幻沧桑。
其次,这个核心意象还须新鲜、突出。总用“月”“柳”表达,多了会失去新意。因此,意象的选取除了要永恒外,还要贴切、新鲜。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选取了燕子,使人耳目一新。尽管燕子不会活几百年,“但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唐诗鉴赏辞典·乌衣巷鉴赏》范之麟)。
阅读和鉴赏“怀古诗”时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便能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
(吴昊昱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