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35

[ 孟宪石 文选 ]   

现代文明之旅——路在何方

◇ 孟宪石

  摘 要:中国的现代性最早发端于上海,上海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窗口,是中国现代性发生、发展的典范,它一直作为“现代中国的缩影”而存在。刘永丽的《被书写的现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就是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来考察百年上海现代性的变迁史,借此分析20世纪中国民众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抉择,剖析其中蕴含的心态及利弊得失,从而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 现代性 现代文明 上海
  
  当前,对上海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国外汉学研究家卢汉超曾说:“现代中国文学史,如果不研究上海,那是难以想象的。”[1]在文学领域里,以文学中的上海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上海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巨大。近百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贸港口和最重要的现代化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在东西文化碰撞及交融的过程中,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上海都占据着中心位置。美国学者罗兹·墨菲把上海比喻为“现代中国的钥匙”,因为中西文明的撞击“首先在上海开始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2]
  中国的现代性最早发端于上海,而中国内陆地区现代性的发展,也大都经由上海辐射。上海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窗口,是中国现代性发生、发展的典范,它一直作为“现代中国的缩影”而存在。所以考察上海的现代性追求,也是展现中国现代性追求的一个范本。
  刘永丽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视野中展开的。此著作不仅涉及文学,而且博及历史学、思想史,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来考察百年上海现代性的变迁史,借此分析20世纪中国民众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抉择,剖析其中蕴含的心态及利弊得失,从而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近现代中国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的霸权威胁和生存打击下开始了“被迫现代化”的历程。在此历程中,西方经由三百多年的积累而形成的现代性理论,在同一时间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各种相互矛盾的现代性理论,在同一时间被摆上现代性的平台,这种横向移植,对浸染在几千年封建文明、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讲,不能不经过一个生吞活剥、画虎类犬的接受过程。基于此,中国的现代性不可能有西方现代性那样完整的体系,甚至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性一直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含有“未来”和“理想”的意味。追求现代性,一直是20世纪思想界、文化界的主流,但因为现代性工程是政治、经济体系和知识理念、观念价值等精神文化体系环环相扣的整体的发展,而在现代性被硬性植入、封建陋习依然强盛的中国,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现代性发展的缺失语境。因而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必定是不完备的。刘永丽在论著中重点考察的就是西方的现代性理念在现代中国的接受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这种接受对都市发展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利弊得失。作者所要关注的,并不只是已经过去的畸形发展的现代性,而是将她所考察到的中国20世纪现代性理念之缺失的重要一点即对“人”的忽视提了出来,这对于引导我们国家的合理发展,对于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适合于人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书体例上的特点,就是以百年上海现代性的发生、发展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为脉络,剔除文本中芜杂的枝蔓,突显最能表征现代上海城市精神的那些因素。分四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初历现代性——晚清小说中的上海书写,本部分主要是分析晚清(1900年以后)至“五四”时期的上海书写,考察人们最初经历现代性的态度。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西方的各种科技器具进入上海,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惶惑、震惊及艳羡体验。继之,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移植上海,各种西方哲学思想也开始侵袭浸润,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上海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本章正是通过这一时期文学中对上海的书写来考察面对西方现代性的入侵,中国人的态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变迁。这部分突出了两种类型的人对现代性的经受:一是普通市民对现代性的惶惑、艳羡体验,二是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向往与建构。
  本书的特色在第二部分得到突显。上海自开埠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物质文明极其发达,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位列世界第五。这个历史时期的上海,作为现代价值观之轴心的个性自由被推崇备至,并在一些作家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与自由相俱而来的是一种激情的生命冲动与人生体验,都市上海由此成为展望自由和激情生活的空间。这个时期的上海书写不可避免地也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和感觉的成份。由此,都市上海成了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隐喻而存在。作为隐喻而存在的上海主要表现在声光化电之都、颓废之都、色情之都、革命之都四个方面。中国文人对上海的这种书写方式,表现了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对处于发展流变中的现代性自由理念的渴望与追求,和对一种激情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迷恋。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革命现代性对上海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上海作为都市的独特性消失,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单一化、模式化。著者重点考察了这一时期上海书写的意识形态特征。改革开放后,上海书写的这种模式化单一化现象开始被打破,其中最突出的是日常生活以其独立的姿态呈现出来,作家笔下展示的日常生活状态体现出深切的人文价值关怀的倾向,是对此前文学中把人的日常生活政治化现象的反拨。90年代传媒语境中的上海,消费时代的来临,人们对闲暇、舒适和欲望满足的追求开始全面合法化。那种浪漫的现代生活气息,又一次成了90年代上海人所追逐的繁华旧梦。在一些70后作家笔下,上海是一个现代性的符码,一种时尚、奢华、欲望、优雅的标签,上海流淌着她们所渴望的万种风情,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艳情部落”。
  在最后一章“上海怀旧——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性想象”中,作者重点考察90年代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即对上海的怀旧。著者指出,对上海的怀旧书写非常典型地表明了90年代的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渴望。90年代对繁华上海的怀旧书写源于现实中的某种“匮乏”,同时也是人们对未来上海发展的一种完美现代性的期盼。
  由此,著者通过对百年上海现代性发展踪迹的考察,认为“九十年代发达了的上海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它只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只是一个简单的GDP数字,一种物化的现代性。但它在文化、价值、及关于生命的理念及意义方面完全是一个空洞的东西。上海完全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现代性符码而存在,而在价值理念上一种真正的现代意识却是处于极度缺失状态。人们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对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生命终极关怀等命题的思索失去兴趣和信心,成了一群消费动物。”[3]就此著者提出:“现代文明要走向何处?上海要走向何处?”这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她的发展观: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应该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不仅注重经济增长,而且要顾及政治民主、文化价值观念、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造就具有优良素质的国民。……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达诚然必要,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培植一种涵盖人的心智的文化氛围,需要那些与生命意义与价值有关的哲学思考。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程归根到底是为满足、丰富人的生活,最终的着眼点应该在“人”本身。体现出了著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论述方法上,为便于深入分析,本论著以不同历史时期上海现代性的发展特色为章节,以各章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为单元,但各单元之间并不孤立,在总体上彼此呼应,从而构成内在统一、完整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本论著采取现象学的整体性的观照方法,以建立在大量原始文献、影视资料、文学文本上的实证研究为基本特色,熔微观探究与宏观把握于一炉,注重个案分析与一般推论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对“被书写的现代”作深入、细致、系统的稽考与总结,力求客观地还原历史。同时,运用人类积累的各种现代思想成果如社会学、伦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女性主义等理论,对20世纪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从而对百年上海现代性的历史有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把握。
  作者严谨的为文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阐述言必有据,以扎实的考据作为立论的基础,特别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在考察晚清通俗市井小说和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体验中,充分发掘了史料资源,如此扎实的史料基础,使该书显得厚重、详实,这在学风浮躁的当下学界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1]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3]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256页。
  
  (孟宪石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现代文明之旅——路在何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