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74

[ 余利彩 文选 ]   

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 余利彩

  摘 要:孔乙己这一形象之所以能经久不哀,这与鲁迅对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浅论:一、创设典型环境;二、以“笑”深化主题;三、巧用侧面描写。由此小说既可使孔乙己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孔乙己 典型环境 笑 侧面描写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杰作。他从容自如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塑造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典型——孔乙己,“讽刺又不很显露”,更有“大家作风”。
   孔乙己这一形象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这与鲁迅对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下面分三点进行浅论:
  
  一、创设典型环境
  
  鲁迅巧设典型的环境描写,精心安排人物出场。小说虽然不到三千字,却能运用大量的篇幅来精心布置对孔乙己出场的环境描写,而且也并非随意的,而是找准了“酒”这个切入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乃文人墨客的“命根子”。而酒店又如茶馆,是各式人等出入之地,所以小说一开始就围绕“酒”来描绘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其一,文中描述了咸亨酒店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独特格局(当街是曲尺形柜台);二是唯有的卖酒方式(温酒等);三是不同身份的酒客——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方式,柜台外站着和里屋坐着喝。这些具体描述,既带有风俗情调,又散发着浓厚的浙东乡土气息。
  其二,典型的环境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在喝酒形式、下酒菜等方面的不同,表明他们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悬殊,显示出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掌柜的与短衣帮、小伙计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其三,典型的环境中也写出了酒店的气氛。这里没有一点人间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生活“单调”、“无聊”,“教人活泼不得”,整个酒店被一种阴冷沉重、寂寥凄清所笼罩。它是那个黑暗的病态社会的缩影。作者就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环境的典型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高妙,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在咸亨酒店的风俗画里很自然地引出了孔乙己的人物画。表面看来落笔较远,而实际上却贴得很紧,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其实是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杰出范例。
  
  二、以“笑”深化主题
  
  在完成了典型环境的描写以后,作者又巧妙地以“笑”引出了孔乙己。自然用“笑”贯穿整个故事,然而在故事中,被笑的只有孔乙己一个人,其他的人全是笑孔乙己,这就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有他的悲哀、有他的缺点,他竭力想跟小伙计搭话,他有跟人交往的殷切愿望,所有在场的人可全不管这些,只是把他取笑一阵,取得无聊生涯中片刻的快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冷漠无情到如此令人窒息的地步!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艺术化的“笑”来深化主题。
  首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孔乙己的可笑的。
  第一,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间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些独特的外貌看来,也可以断定,他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但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以此逗笑取乐。
  第二,孔乙己的“可笑”还表现在他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孔乙己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因为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了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然写出一手好字,本可以依靠抄书糊口,却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偷再偷,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次打击,给他脸上增添了许多伤痕。后来竟然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坐着蒲包,用双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然后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其一,咸亨酒店掌柜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欺凌。他的笑是自私而卑劣的。
  其二,酒店中其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是劳苦大众,这些人与孔乙己处在类似的经济地位,是被压迫剥削者,按理说他们应该同情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不应该取笑孔乙己。但他们认为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劣货,只值得遭人奚落和取笑。这便要怪那“病态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悲凉啊!作者这样写,就触到了根本问题: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从而沉重地鞭挞了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尖锐地抨击了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总之,作品所嘲笑的是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是那种吃人的并使人毫无觉悟的封建制度。
  
  三、巧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描写对象有关的人、事、物的描述来表现描写对象的写法。鲁迅在《孔乙己》中就是巧用了这种描写方法,小说没有用主人公自叙法,而是选择了一个次要人物酒店小伙计“我”的客观叙述角度来写,这样就可以在酒店这一场景里,充分发挥叙述人“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他的悲惨遭遇。
  由于“我”只管温酒这样一个轻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详写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断,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谈论,侧面略写孔乙己的屡试不中、偷书挨打等情节,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把详写略写很自然地揉合起来,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集中突出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另外还通过“我”的感受、评点,穿针引线,把孔乙己的几个平凡又零散的生活片断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清晰,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紧凑自然。比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句话是“我”的一句感慨之言,也是篇章结构、人物描写上的点睛之笔,它既结束了前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引出后边的人物描写,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突出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突出性格特点,对下边直接描写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作了提示。又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我”对孔乙己深怀同情的一句评论,深刻地指出孔乙己的多余的地位,并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又非常自然巧妙地把孔乙己断腿前后的两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故事情节由发展引向高潮。再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我”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个估计,也是全篇的结尾。这句表面上似乎矛盾的话,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批判了人们的冷酷麻木,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从结构上来看,它与前边两句评点遥相呼应,完整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作品艺术布局是很精湛的。同时小说是通过“我”所见、所闻写出来的,这样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连“我”,一个十二岁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也可以使读者从这些典型的片断中窥见他不幸的一生。由此小说对造成他不幸的一生的根本原因——封建教育、科举制度以及封建统治者对他的无情摧残——作了简约的侧面的补充交代,这样既可使孔乙己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余利彩 浙江省慈溪市金山中学 315300)

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