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十夜》是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于1908年7月25日至8月5日连载于《朝日新闻》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包含十个短篇,每个短篇讲述一个梦。1910年5月,《梦十夜》和《文鸟》等四篇文章一起收录在《四篇》中,由春阳堂出版。《梦十夜》以其神秘怪诞的梦境、奇特的构想吸引了众多读者,文章笔触细腻独特,寓意深长,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第九篇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梦境。社会动荡之时,一名武士背井离乡外出作战,家里只剩下妻子和三岁的孩子。妻子希望丈夫平安归来,每晚背着孩子前往神社祈祷,每天要在神社的台阶上反复祈祷一百次,然而让她魂牵梦绕的丈夫却早已战死沙场。而“这个凄惨的故事,是梦中的妈妈告诉我的”。
关于《梦十夜》中的第九夜,不少研究者是从母爱的角度来解读的。“在第九夜中,包含了漱石对在自己十三四岁时死去的母亲的记忆,以及对于母亲那个时期的敬畏。”[1]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梦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尝试解读《第九夜》。
文章用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母亲”前往神社祈祷的场景。而作者多次运用“无限性”的词语来强调“母亲”的执著和对丈夫深深的爱意,“总是”、“总会”、“反反复复”这样的词语多次出现在文中。在利用这种“无限性”修饰词的同时,作者还营造出一个阴森的环境,黑暗的森林、被森林包围的神社、猫头鹰啼叫的夜晚,这让读者为这位执著的“母亲”捏了把汗。
漱石虽然用大幅笔墨来渲染阴森的环境和“母亲”的执著,但对故事的结局——“让母亲魂牵梦绕,夜不能眠,牵肠挂肚的父亲早就因浪士身份而被杀害了。”却仅仅一笔带过,伟大而执著的爱却抵不过战争的凄惨,作者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平静地道出了这个事实。武士的牺牲在战场上不过是个小小的筹码,但其代价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不免让读者对日本古代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产生怀疑。
在第九夜中,作者在一开头就设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分析,我们推测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后期的倒幕运动之际。从“父亲因浪士身份被杀”中,可以推测这位“父亲”也许是一位参加了“新选组”[2]的武士,而最终因幕府一方的失败被新政权所杀。
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其精髓在于“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而古代的武士也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不惜生命代价,在战场上殊死搏斗。然而,第九夜中“母亲”的爱与执著和武士的最终死亡,不免让人感慨,武士的光荣乃是建立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基础上的,这不得不说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讥讽。
带着执著的爱等待迟迟未归的丈夫,“母亲”能够想到、做到的只有宗教和祈祷。祈祷能够在黑暗中给予“母亲”些许慰藉,然而祈祷最终还是没有挽救“父亲”的生命和这个破碎的家庭。人生,有诸多的不可知性,不仅仅是有爱和信仰就可以挽救一切。“母亲”不可能知道“父亲”已抛尸疆场,仍在执著地等待着、祈祷着。
第九夜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不由忽视。“穿过鸟居,总会听到从杉树枝头传来的猫头鹰的叫声”。在古代的日本,猫头鹰乃是“死亡”的象征,看到猫头鹰是一件不吉之事,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猫头鹰的观念很相似。[3]
猫头鹰对武士的死有一定的预见性,作者在这里也为武士的死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场景与执著地参拜神社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令人战栗。
当我们为“母亲”纯朴而愚昧的执著而感动,为“父亲”战死疆场而难过时,文章的最后一句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这个凄惨的故事,是梦中的妈妈告诉我的。”许多学者认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漱石对逝去的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向往。但笔者认为,正是结尾这一句将正处于梦境中的人们,拉回了现实,让人们深深地悟出,梦境与现实是何等的相似,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类自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但灾难来临之时,却抵不过动物。人不可能预知未来的事,而猫头鹰却看到了人的未来。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智慧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漱石恰恰在这里强调了人的这种“无力感”。故事悲凉,从中却透露出了一丝讥讽,发人深思。
注释:
[1]入江隆则:《讲座夏目漱石(第二卷)》,有斐阁,1982年版,第270页。
[2]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是幕府时期的一个武士组织,主要在京都负责维持治安,镇压反幕府人士,并在戊辰战争中协助幕府一方作战。1869年戊辰战争,幕府一方战败,新选组随之解散。
[3]现在,由于猫头鹰在日语中的发音与“不苦劳”、“福郎”等发音类似,因此被当做“福气”的象征,成为吉祥和幸福的化身。
参考文献:
[1]中原丰.夏目漱石论[M].筑摩书房,1986.
[2]入江隆则.讲座夏目漱石(第二卷)[C].有斐阁,1982.
(路秀明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 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