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26

  

诗词阅读是一种审美感知

◇ 程 琪

  摘 要:在诗词阅读中,审美感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诗词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本文拟通过揣摩物像、借助绘画、感受音乐、培养美读、精选习作、拓展移情等六方面探讨如何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诗词阅读 审美感知 审美体验
  
  诗词阅读是一个审美感知、审美超越的过程,审美感知在整个诗词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词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物像、绘画、音乐、朗读、习作、移情等,给我们提供信息,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彩,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
  
  一、揣摩物像
  
  物像是审美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
  一幅是“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它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
  一幅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得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词的精彩: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二、借助绘画
  
  “诗情画意”,这是一句常言。从其含义中,可以窥见诗画、情意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窥见诗是以情为主,而画是以意为主的。就诗来说,一切有效的表现方法,应该都是使诗情表达得更真实,更能为读者所掌握,也就更能感染读者。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一幅幅风景优美、富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诗歌讲究画面感,绘画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王维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只十个字就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辽阔荒凉的画面,对全诗的豪迈气息起了有力的衬映作用。其中“孤烟直”可见观察之细,而“落日圆”更见体会之深。落日总是圆的,似乎是一般的常识,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然而在大漠、长河的环境中,什么景物也看不到,只有为旋风所卷、直上天空的黄沙,以及映在长河中的日影,“落日”在这里正是突出的景色,于是也就觉得分外“圆”了。这种观察、体会的工夫,和深厚的绘画修养是密切联系着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感受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苏轼因对其弟思念而带来的“闲愁”。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培养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如《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精选习作
  
  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篇侧重于环境描写或故事情节或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如《归园田居》,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此情此景,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拓展移情
  
  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笔者在教授自读课文姜夔的《扬州慢》时,学生曾就课本关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解释进行了一番较为热烈的讨论。对这两句,课本的解释是:(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犹厌言兵”的主语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从上下两句的语意联系上判断是“废池乔木”,也有不少同学坚持课本解释,认为是“人们”。在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我们适时提出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既然“感时”花可溅泪,“恨别”鸟亦惊心,那么,战火劫余的扬州城的池台草木,自然能够直接倾吐痛苦。“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无情无知的“废池乔木”尚且不愿“言兵”,那么,有情有知的饱经战乱创痛的“人”对战争又该怀有怎样一番心理情状?到此,我们再对“移情”这一现象略作点拨,告诉学生,当诗人带着浓烈的主观感情去观照客观外物的时候,往往在外物上投射了自己的全部情绪,使“我”与“物”融为一体,既可以将自我的情感渗入自然景象,也可以使自然景象映发、体现自我的情感和心境,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作用。这样“拨一拨”的结果,使学生踊跃地举出了新的例子《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自我情感辐射的结果,是船似乎也感知了“我”的心境,回旋容与,不肯前进;《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之“冷”,之“无声”,也完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反过来又极自然地体现了词人冷寂的心境。还有同学举“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举例后,教师再点拨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新的结论: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移情的好处,是使客观外物和诗人自我之间形成情感的对流,不仅使感情的表达变得更加曲折含蓄,而且使客观外物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样一来,学生对审美过程中的移情现象就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读“懂”古诗物象的一个具体方法。
  
  (程琪 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语文组 265200)

诗词阅读是一种审美感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