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探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意象,说明圣经意象的运用既给这部小说增添了超自然又富于哲理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神秘,更有文化张力,又深刻揭示了蕴藏于悲剧中的宗教原罪思想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原型批评 圣经意象 悲剧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圣经中的意象经常被引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圣经与基督教的善恶观始终渗透于西方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及各种意象中。正如布莱克所说“《旧约》和《新约》是伟大的代码”。作为维多利亚晚期的诗人、作家,哈代既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又积极探索并实践现代文学创作方法。因此,他常被称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哈代的创作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动荡的时期。当时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苔丝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可见,她的悲剧命运与她贫困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与伪善的宗教也是导致她毁灭的重要因素。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在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充满了各种圣经原型,这些原型或被赋予到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之中,或以明确的意象形式频繁出现。圣经意象的运用既给小说增添了超自然又富于哲理的色彩,使作品变得更神秘,更有文化张力,又深刻揭示了蕴藏于悲剧中的宗教原罪思想和社会意义。
一、原罪意象
苔丝在福伦谷的塔布里牛奶场的花园中工作,这个长着苹果树的郁郁葱葱的花园与圣经中描写的伊甸园十分相似,哈代用“苹果树”暗指伊甸园中的知识和生命之树。他将苔丝和克莱比作夏娃和亚当。他们在牛奶场的花园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后来他们离开了这座花园,暗指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失去了他们的乐土。哈代借用圣经中的原型意象,暗示苔丝向克莱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实之后必将遭受的痛苦,预示了她和克莱之间的爱情必然要承受不幸的结局。
原罪的故事在整部作品中被反复提及,苔丝就是以夏娃为悲剧原型的,作品开篇不久,苔丝到德伯家认亲,一番寒暄之后,亚雷诱使苔丝吃下了草莓。草莓,便是“禁果”的象征,也是苔丝苦难的开始。不久苔丝被诱奸失贞,而事发地点“围场”(the Chase),显然暗示夏娃因原罪被驱出伊甸园,而苔丝也将背负着难以磨灭的原罪开始他的救赎之旅。
在塑造故事的主人公苔丝时,作者倾注了他满腔的同情与怜悯,既把她当作夏娃与耶稣的投影,又赋予她约伯的悲剧形象。《旧约·创世纪》中写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上帝所建的伊甸园中快乐无忧地生活着,但被撒旦变作的蛇所引诱而偷食禁果,致使他们犯下原罪后被驱逐。至此夏娃将遭受分娩之痛,亚当则要承受劳作之苦。
虽然作品情节与圣经中原罪的故事极其相似,苔丝与夏娃的堕落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夏娃的悲剧源于违反上帝的意志,这反映出人与神之间的矛盾。而苔丝的贞洁确实被亚雷——腐化堕落的现代文明的代表毁灭。这表现的是人与社会的矛盾。
二、天使与魔鬼意象
作品中的男主角安玑(Angel)为“天使”之意。天使是上帝的使者,虽然善良,却也不无懦弱。安玑的性格特征与天使有几分相似。他不爱慕虚荣,放弃当牧师去农村务农。同时他心灵淳朴,他关心照料苔丝,给她天使一样的庇护。然而他内心充满矛盾,软弱无能,不能摆脱陈腐的道德观念。因为他自幼深受父亲影响,但在内心深处却是理性主义者而非教徒,他能够脱离宗教独立思考,却找不到新的精神方向,因而他的困惑混乱的意识里免不了有宗教意识男权专制的残余。在他得知苔丝悲苦的过去之后不但没有同情她,原谅她,反而最终将她无情地抛弃,这无疑暴露了他冷酷自私的一面。他对苔丝最终的毁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显然,作者赋予他“天使”一名,也不无讽刺之意。
在《苔丝》中竖琴是哈代常用的圣经意象之一。竖琴的声音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天堂,其超俗的音色令人想到天使坐在银色云端上轻轻奏出阵阵弦音的情景。圣经中讲述了耶西的小儿子大卫弹得一手好琴。由于以色列王扫罗被困,心情郁闷,便差人找来大卫,为他弹琴驱魔。同样,苔丝第二次离开家,来到塔尔勃塞奶牛场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会弹竖琴的克莱,并被其琴声深深吸引。结果苔丝抵挡不住爱情的魔力,最终嫁给了克莱。然而,就在新婚之夜,在她向克莱坦白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遭遇后,非但没能得到克莱的宽恕,反而被无情地遗弃。看来,竖琴弹奏出的乐声对于苔丝而言绝非“驱魔”的福音,而恰好是隐藏着她的悲剧的开篇曲。
圣经中的撒旦即指恶魔,是邪恶的代表。作品中的亚雷是魔鬼的化身。他曾坦然说道:“我得说我是个坏人,是个该死的坏人。我生下来就坏,坏了这么大,大概到死也要是个坏人!”然而,在他诱奸苔丝四年之后,却以宗教信徒的身份再次出现。但当他再次遇见苔丝时,马上放弃了他的信仰。他所坚持的宗教不过是他改头换面的伪装。恰如撒旦装扮成蛇引诱夏娃,不久就现出了魔鬼的原形。同时,小说中确切地把亚雷与苔丝比作蛇与夏娃:“好说笑话的人一定会说我们这的情形就跟乐园里一样。你是夏娃,我就是那个装成下等动物的老东西,来到园里引诱你。”亚雷有如撒旦,受邪恶的本性驱使背离道德规范,但如同苔丝一样,他代表的是整个道德腐化的社会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三、殉道者意象
在《旧约·约伯记》里,约伯是个笃信上帝的人,上帝却不断对约伯及其家庭制造磨难来考验他的信仰是否忠诚。在小说中,安玑·克莱即是苔丝的上帝。在他面前,苔丝完全失去了自我,而把他神化,上帝一样地顶礼膜拜。俨如约伯对上帝的敬畏。正是苔丝对其家庭与安玑的忠诚使她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命运一次次地玩弄苔丝,当她来到安玑家时,却遇到使她走向彻底毁灭的亚雷。然而苔丝所做的错误决断却并不是因为她缺少思虑,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都在思考该如何抉择自己的命运。
同样,圣经里常把羊当作罪恶的替身。世人罪孽深重,羊也不足抵过,上帝的儿子耶稣便亲自降临,作为人类的“替罪羊”流血牺牲,以拯救人类的堕落。作品中苔丝如同耶稣一样,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隐忍屈辱与折磨。她善良淳朴,纯洁无辜,却成了黑暗社会的替罪羊,任人宰割,直至被进献牺牲。此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十字架”也表明苔丝受了苦楚与磨难,却对爱情忠贞不渝,以至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带有宿命主义的象征符号,为作品增添了悲剧色彩。
小说带有古老传说意味的意象是“悬石坛”,它出现在小说结局部分,是苔丝被捕前休憩的地方。这个带有远古祭祀意味的意象预示苔丝将像耶稣一样,被送上十字架进献牺牲。而给上帝的祭品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纯洁至极的东西,哈代却安排苔丝在上面睡觉,可见,他把苔丝看作一个纯洁的女人,并真正让她成为一个纯洁的女人,甘愿以自己的生命献祭神灵,成为一个殉道者。就这样,纯洁的苔丝牺牲了,留给世人的是自己坚守的纯洁。
四、色彩意象
色彩是这部作品中常用的原型意象。在《新约·启示录》中,白色象征诚实、真实、公正、圣洁。小说的开场的“五朔节舞”的游行会那天,苔丝身着白色长裙,手中拿着白色的嫩枝和白色的鲜花。在苔丝身上,白色一方面象征着光明、纯洁、天真以及永恒,但从负面来讲,它又象征着死亡、恐惧和超自然的东西。正如起初苔丝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梦想的姑娘,如白色的鲜花一样纯洁。然而她的纯洁却被玷污,她也因此遭受苦难,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同时,红色也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新约·启示录》中,红色常代表暴力、情欲、罪恶和凶险,它常是给世界带来灾难与苦难的颜色。无论作品开篇处苔丝白衣映衬下的红发带以及喷落在她身上的鲜红的马血,还是德伯家红色的宅邸,抑或路边的红色警示语,哈代运用红色这一象征着流血、牺牲、狂热的激情以及杂乱无章的意象,作者无不在暗示苔丝将要遭受的灾难以及悲哀。这两种颜色的反复使用,使苔丝的天真无邪与她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读者对她的同情。
五、结论
苔丝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她吃苦耐劳,拥有善良无私的牺牲精神,她对爱情坚贞不渝。同时,苔丝还具有反抗性。她不甘心忍受压迫,自始至终与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宗教以及社会环境作激烈的斗争。苔丝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然而她还有保守落后的东西,她身上所存在着的旧的伦理观念,就反映出她道德观念上保守落后的一面。苔丝性格特征的纯洁性、反抗性和保守性是苔丝整个性格的核心。她的纯洁性表现出自然美,她的反抗性表现出悲剧美。道德保守性使“苔丝”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读者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其实不然,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暗示了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他通过法律判处苔丝死刑的描写,把主人公毁灭的真正原因从神秘的命运移到了现实世界。
(项目背景:大连民族学院“太阳鸟”大学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美]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俄]雅斯拉夫基.圣经是怎样一部书[M].谭善余译.上海:三联书店,1985.
(姚婷婷,张志刚 辽宁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1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