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飘》的作者表达了女性不但是与男性平等的人,而且有时是比男性更果敢坚强的人的观点。这一主题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独立 自强不息 敢于挑战
在英美文学的经典佳作当中,长篇小说《飘》占有重要位置。作品反映的虽是19世纪美国的社会生活,但历经岁月的涤荡,时至今日,这部小说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而畅销不衰,深受人们青睐。故事被搬向电影银幕后不仅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殊荣,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也一举成名。为什么作品具有那么恒久的艺术震撼力呢?原因便在于它不仅仅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宏大生活场面,揭示了战争带给美国人民的种种灾难,而且塑造了一位坚强、不屈不挠的独特新颖的女性形象——斯佳丽。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斯佳丽这个女性形象,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依然给不甘平庸的女性们以心灵启示和精神激励。
斯佳丽是一位庄园主的千金,一直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掉在地上的袜子自己从未拾过,她的鞋带也向来是别人系的,只要有一点点的头疼脑热,立即得到万般精心的照料。可战争爆发了,一切都变了。当她冒着被炮火炸成碎片的危险,历尽艰辛地回到塔拉庄园时,母亲死了,父亲傻了,迎接她的是满目疮痍的家园和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她是家里的长女,没有什么人可依靠。面对庄园中的焦土瓦砾,她不是悲观、绝望、六神无主,而是高高地昂起头,她明白昔日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追不回来了,只能往前走。她大声说道:“上帝给我作证,上帝给我作证,北佬休想把我整垮。我要挺住,等熬过这个关口,我绝不会忍饥挨饿,也决不让我的亲人挨饿。”她二话不说,便投入了生活战场的战斗。在艰苦的日子里,为了给家人获取活命的食物,她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她衣衫褴褛,双手磨起了血泡,用她那仅有19岁的柔嫩的肩膀,承担起养活一个十几口人的家庭重担。由于生活的巨变而跃身变为敢做敢为,勇于挑战的“新女性”。我们不得不敬佩她的坚强、执着和激情。
作品中的斯佳丽,在烈日下采摘棉花,干着壮男们干的重活,拖着笨重的身孕上街买木材,顶着传统道德舆论的压力为生计四处奔波,还冒着被性侵犯的危险去管理工厂。由于性别的差异,男人在个人奋斗中不会遇到的问题,成为女性必须克服的障碍。性别的差异呈现出女性在奋斗中所付出的代价超过男性。那些共同经历过战争的创伤,曾经相互帮助过的南方老朋友们不光对她敬而远之,而且还一哄而起,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愤慨,使斯佳丽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但斯佳丽跨越了这条自然划分的性别鸿沟,抹平了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异,获得了成功,并超越了许多男性,这足以显示女性自然生命的内在张力,女性并非是天生的弱者。作者米切尔表达了女人不但是与男性平等的人,而且有时是比男性更强的人这一鲜明观点。这正是作者意识深处女性主义精神的体现。
斯佳丽不愿呆在家里守着好名声挨饿,做无能丈夫的附属品。她有自己的主张,对自己充满自信,雄心勃勃。剧中人阿希礼说她“干了二十个男人才能干得了的活”。她曾说过:“我偏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无论人家怎样不喜欢,我都不管。”她就是这样,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了个人生活的新天地。
在一般女性的观念里,她们往往很自然地认为女人的成就和才能不如男人,常常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应对生活的挑战。世界上没有绝对自信的人,也没有绝对自卑的人。自信源于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可是认识自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大多数是通过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而强者却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勇敢地去尝试,向世俗眼光挑战,向成见偏见挑战。斯佳丽显示了生命的勇气,做了大胆的尝试,她做生意并不比男人差,甚至在同行中遥遥领先。面对困难,她总是高昂着头:“我一定会成功。”现实生活也恰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属于敢于尝试新领域、勇于迎接挑战的自信、乐观的人,是属于有勇气和持之以恒的人。
无数事实证明,女性的才能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女性占优势的领域内,还体现在技能、艺术、管理等领域内。所以,卓越的女性一定要将自己的视野放开、放大、放远,要敢于参与男人的事业,敢于对男人说“不”,敢于同男人在事业上同台打擂。在这方面,斯佳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光彩照人而又极为难得的艺术典型。她穿透漫漫历史迷雾,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力,激励着不甘平庸不甘寂寞不甘受辱的女性们,不向世俗的偏见和不公的命运低头,倾听自己心灵的召唤,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勇敢迎接各种生活挑战,谱写出个人生命创造的新篇章。
(张朴 日照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基础科学部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