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63

[ 於时来 文选 ]   

对比中显示战争的残酷

◇ 於时来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诗作中有不少是反映战争的作品。其中姜夔的《扬州慢》就以高超的对比手法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成为宋词中的佳作。本文就诗人姜夔通过其作品《扬州慢》中对扬州景象的今昔对比来反映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民的伤害。
  关键词:对比 控诉 反战 鉴赏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古代的中国,战乱频仍,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也因此催生了一批控诉和否定战争的文学佳作。这类诗作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组成部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 ,就理所当然地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如杜甫的《兵车行》、姜夔的《扬州慢》等。杜甫在诗中明显地表示了自己对皇帝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的不满和愤怒,而姜夔,则以高超的对比手法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扬州慢》成为宋词中的精品。
  作者在词中截取了扬州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进行对比,一个是杜牧笔下的扬州,一个是自己眼前的扬州。两个扬州在经历了金人的战火之后,竟毫无相似之处了。
  杜牧笔下的扬州,是一个处于全盛时期的商业之都的繁华景象。北宋时的扬州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成为当时全国最为繁盛的城市之一,当时有“一扬二益(成都)”之说,集贸繁荣,商贾如织。唐代曾有不少诗人描写过扬州繁盛的篇章,如王建《夜看扬州市》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张祜《纵游淮南》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设想当时这座不夜城的盛况。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这些诗句,伴随着扬州走过了它昔日的辉煌。
  可是,当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奉旨作为南宋王朝的特遣使出使金国,路过扬州时,看到的扬州却已变得残破不堪,满目疮痍。由于金人的屡次南侵,地处南北分界线淮河边上的扬州,饱受了金人的蹂躏和摧残。昔日繁盛的扬州已不复存在,映入作者眼帘的扬州是满目疮痍、遍地荒凉,此情此景,怎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从序言中可看到作者从早晨写到了黄昏,最后落脚到月夜。从空间上看,从扬州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到入其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从序到词可看到“尽荠麦青青”应是日暮前在城郊四望之景。荠麦是一种野生的颗粒带皮的小麦。扬州四野尽是荠麦,反衬出扬州经战火洗劫后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应是入城后所见,“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是夜幕笼罩下在城中所见。这几句都是写目所见,耳所闻;穿插在这几句之间的“犹厌言兵”、“重到须惊”、“难赋深情”,以及结尾的“年年知为谁生”则是心中的所思、所感。“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准确道出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感与无耐,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一个“厌”字集中反映了人们不想回忆战争,不想重提那段已被尘封的令人心酸的经历。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写法上是情与景交相错杂,效果上是情与景两相融合的。今日的扬州尽在眼底,昔日的扬州也在心中。词中所写今日扬州的荒凉、破败,却在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昔日的繁华。
  据有关资料介绍,姜夔这次路过扬州是初来,不是重到。所以他写“今日”的扬州可以根据所见所闻来实写,而写昔日的扬州只能根据有关前人诗句、传闻来虚写。“荠麦青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是用明笔实写当前的现状,使读者随着词人的足迹,似也进入那样一座景色凄清的荒城。而词中的用典之处,如“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则是用暗笔虚写当年的投影,使读者神驰 “杜郎俊赏”,似又回到那样一个风光旖旎的“名都”。这样,虚实交错,明暗相间,形成了今与昔的对比。词中:“在今日荠麦弥望,池废城荒的背后,有昔日珠帘十里的陈迹;在今日空城吹角、冷月映波的背后,有昔日玉人吹箫的余响。后者见于前者,无异于如影随形;而前者见于后者,则赖其衬映而加重悲怆色彩。就词人而言,正是这眼前的今与心中的昔两相比照,唤起其山河残破隐痛、国势衰危的担忧,可谓言微旨远,一唱三叹的伤时衰世之音。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战争,不论它以何种理由发生,其结果往往是文明的毁灭,百姓的颠沛流离。我们需要体现侵略者大兵压境之时救世英雄的豪言壮举,以鼓舞士气振作军心,但我们的文学更需要从人们的心中唤醒热爱和平的自觉,揭露战争的残酷,引发对战争的厌恶和抵制,这样,战争的火花才有可能熄灭于世界和平的汪洋大海之中,永远的和平才是可期待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婉约词代表作品的《扬州慢》,虽无金戈铁马的豪情,虽无饥餐胡虏肉的誓言,却从最平常的生活图景入手,完成了对战争更主动的否定,更本质的摧毁,它的影响无疑更为深远。近年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立意和《扬州慢》如出一辙。而通过在对比中控诉战争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又在构思上和《扬州慢》惊人地相似。这说明 ,《扬州慢》这类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触动了人内心深处最细微的地方,那就是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事物本能的维护。而对比的使用,使这种触动的效果达到了完美的地步,这也许就是《扬州慢》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原因。
  (於时来 甘肃省岷县教育体育局 748400)

对比中显示战争的残酷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