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67

  

论清真词的多元化空间结构艺术

◇ 张丽萍 贾立国

  摘 要:清真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能用回旋之笔写复杂之情,又写得深幽委婉、沉郁顿挫,这与周邦彦成功地运用了空间转换来结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周邦彦的清真词最为突出,而且独具面目的手段是在运用空间转换结构词意的时候,能够变直线为曲线,由一元性的平叙结构转化出多元的变化形态,往往呈现出曲折回环、顿挫变化的形态。
  关键词:清真词 周邦彦 空间结构 多元化
  
  周邦彦对词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发展与创造,以至对其后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清真词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词意结构方式,变直线为曲线,由一元性的平叙结构转化出多元的变化形态。在词中,通过精巧的结构艺术来构建回环曲折、往复吞吐的情感流程,形成了沉郁蕴藉、浑厚而和雅的较为典型的文人“雅词”。
  清真词最为突出,而且独具面目的手段是在运用空间转换结构词意的时候,往往呈现出曲折回环、顿挫变化的形态,这是周邦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陈洵《海绡说词·通论》称:“清真格调天成,离合顺逆,自然中度。”细细想来,所谓“天成”,与清真词运用这种曲折回环、顿挫变化的多重空间转换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离合顺逆”,也就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变化形成的。钱鸿瑛在《周邦彦研究》一书中把“情景转换频繁”作为周邦彦爱情词的一大特色,其实这种情景的转换和空间场景的调度在大多数清真词中表现都是很突出的。对此,清真词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首先,是在某种单向的直线型空间转换基础上增加了层次和角度,进行往复回环、多重转换。例如清真词以空间转换为结构线索的内外变化中,最常见的是外—内—外的多重转换。《应天长》即属于此类: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上片,“条风”三句,写春意盎然的室外景象。“正是”以下写室内情境,与上三句所写白天室外景象相比照,寒食节的夜晚显得格外寂寥。“乱花过”三句,又将视境转到室外,写凋落的残花。上片空间三次转换,尽情铺叙,下片终于道出其中原委:先是写与心上人邂逅相逢的那一年寒食节给词人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又见”以下再转向现实空间,写白天故地重游,追寻前迹。全词时空反复转换,词意结构也曲折往复,将刻骨铭心的恋情写得回肠荡气。
  再如《四园竹》:
  浮云护月,来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此首秋夜怀人之词空间错综,内外反复跳跃。先是写室外浮云暗月以烘托心情的黯然,次三句写室内,亦是萧索凄清的景象,于是词人不禁又走向庭院之中,企图用室外的夜风吹去心中的愁情。然而,永夜难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场景的多次变换,怀思之情也逐渐加深,自己与伊人相隔重山远路,难赴前期,只好再次转向室内,读着伊人的旧日书辞而黯然泪落。如今音书已绝,梦亦稀少,相见又更待何时?如此写来文势跌宕,情感激切。
  有些慢词在以上下的空间转换组织词意时,更有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或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往复转换。前者如《倒犯》:
  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千林夜缟。徘徊处、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蹁跹,西窗悄。冒霜冷貂裘,玉斝邀云表。共寒光,饮清醥。
  淮左旧游,记送行人,归来山路窈。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小。爱秀色初娟好。念漂浮绵绵思远道。料异日宵征,必定还相照。奈何人自老。
  此词词题即为“新月”,上片由上写起,铺叙晴空的凄寒月色,然后转写自己在月下孤寂冷落,借酒浇愁。下片开始仍继续写下:忆起曾在淮左月下送人,归来山路幽窈;接着又由下而上,说当时驻马望月,月色娟好。进而转念自己在今后漂泊的旅程上还会有新月相照,只是人在不断衰老。词情起伏,感慨甚深。后者如《满庭芳》(花扑鞭梢),亦写羁旅愁情,开始写旅程中的空间境界是“都城渐远,芳树隐斜阳”,至上片最后,空间由下转上,想象“今宵里,三更皓月,愁断九回肠”,词的下片再由上转下,回想与佳人别时“同引离觞”,而旅程中相思更苦,何况“黄昏画角,天远路歧长”,前路茫茫呢?这些都在上下反复的空间转换中,形成回环婉曲的情感状态。
  其次,是在不同空间方位间进行反复跳宕。清真词以空间变化为线索来结构词意,并非仅限于在单纯的上下之间、内外之间、远近之间转换几种方式,还有一些词是在上下、内外、远近等不同角度腾挪跳跃,进行多种空间方位的转换。从而在词中建构起一个个缤纷变幻、异彩纷呈的多维立体空间,使词意浑灏流转,极尽委婉曲折之妙。例如《解语花》的上片: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这是写上元节夜晚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的景象。先写地上花市彩灯相映,再写天上月光流泻,淡云飘散,嫦娥亦羡慕人间的欢娱热闹,动起了欲下凡尘的念头。这是空间由下到上的转换,以下视境又由近向远移动。先描绘了尽情游兴的女子的美丽姿态,再把镜头推远,写元宵夜的全景。通过上下远近的空间转换,把元宵的盛景描绘已足,这样与下片回忆都城的盛况对照,景致未殊,而“旧情衰谢”,可以见出满怀幽绪,无限感慨。
  此外,曲线型的多元变化特征还表现在实境与虚境间的转换跳宕上,即词意在现实空间与想象(回忆)之间往复回环,形成追思实写。这种转化方式多是将想象或回忆空间中的生活画面着上亮丽、明朗的色调,而与现实情境中凄暗的色调相对照,产生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情感流程亦回环跌宕,并在鲜明的对照中极大增加了情感的张力。其表现之一是由想象中的空间由远及近,而跨入现实空间,即追忆中的虚境愈行愈近,突变为实境,如《拜星月慢》一词: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此词上片写回忆中事,怀想的场景、物象一点点地推近:先是想秋娘庭院外路上的“清尘收露”,而至庭院内的“小曲幽坊”,一路迤逦而来,愈行愈近;由“竹槛灯窗”,又推近到室内,写人物之明丽。下片空间却陡转为现实的境地:由“念”字点醒,写出其相思怀人之情隔溪山不断的痴切情状。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此词即说:“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阙,几疑是赋也。”其二是有些词作写现实景物环境由远及近,层层压缩,拉近至词人身上再展开回忆,进入想象空间。如《庆宫春》:
  云接平岗,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这首词有这样一条与时间线索并行的空间线索:词的上片先写现实远景,由山岗、寒野而转至孤城,以至“倦途休驾”的词人自身,在秋意深浓的凄清境地中,词人不禁想起了昔日满目锦绣、满耳笙歌的场面,下片所叙情事全在回忆中的空间展开。如此一来,词情愈显婉转深切。
  清真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能用回旋之笔写复杂之情,又写得深幽委婉、沉郁顿挫,这与周邦彦成功地运用了空间转换来结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清真词也因此成为后代婉约词的范式,在词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张丽萍 黑龙江方正林业局中心学校 150822;贾立国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

论清真词的多元化空间结构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