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11

  

论《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

◇ 周 燕

  摘 要:《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分别是中西方戏剧史上两部经典之作,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比较。如在命运的产生类型,乱伦关系,主人公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从而折射出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关键词:比较 命运 乱伦 中西戏剧的不同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杰作,《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前者反映的是西方古代的社会世态(雅典民主时期),后者展示的是中国社会的矛盾,两幕悲剧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无论在西方文学史上还是西欧戏剧史上,《俄狄浦斯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雷雨》自问世以来,到现在为止,是中国现代戏剧舞台上一朵永盛不衰的艺术奇葩。虽然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相距几千年,跨越巨大的时空。但是,《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却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如在命运的产生类型、乱伦关系、主人公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都存在本质的不同,从而折射出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一
  
  命运是一股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俄狄浦斯王》与《雷雨》都花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命运。不同的是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由神来掌握的,而《雷雨》中,命运是由神秘的雷雨化身的。曹禺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人的傀儡。”[1]这位称为“雷雨”的好汉就是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们命运的一种力量。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宙斯、阿波罗等神一步一步逐渐揭示的,同时也是推动戏剧情节的重要因素之一。“命中注定要沾污我母亲的床塌,生出一些使人不忍心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我的生育父亲的凶手”[2]。俄狄浦斯没有缘由地一出生就被注定“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
  《雷雨》中主人公的命运是似明似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命运呈现出的因果联系紧密而清晰。在这里命运不是神的谕示,而是中国传统式的因果报应。鲁侍萍对周朴园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3]。这句话表明两代人的地位和情形在宿命中轮回和循环,鲁侍萍和四凤母女俩陷入命运的黑洞,无力挣脱。
  两部戏剧对命运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命运的不同看法。西方命运是神秘的力量,对神的敬畏,命运由至高的神来掌握。中国戏剧更喜欢把命运演化成人为的因素。中国式的命运好像多米诺骨牌,前后因果联系非常明显。当所有的因果关系凑到一起时,悲剧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西方描写的命运是悄无声息地、不知不觉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俄狄浦斯王》写的是命运悲剧,表现的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对神的顶礼膜拜;而《雷雨》表现的是社会悲剧,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迷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出了中西方命运的不同。
  
  二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破坏伦理纲常的行为,在中国是很难被接受的。“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4]其实,“杀父”与“乱伦”在初民社会是不足为奇的,这是人类祖先叛逆的象征,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关键。这样的例子在古希腊神话和《旧约》中随处可见。况且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他从一开始就不知情,是神的安排。
  周萍与蘩漪的乱伦是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发生的。周萍清楚地知道蘩漪是他的继母,蘩漪也知道周萍是她的继子。乱伦成为繁漪反抗周朴园的武器,也是她发泄情欲的直接方式。周萍从小没有母亲,也需要繁漪的“爱”。本质上说,周萍对繁漪的爱很复杂,不是纯粹的爱情,夹杂着恋母的情愫。当然,他们最后也接受了严酷的惩罚。周萍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煎熬和谴责。“我是个最糊涂,最不明白的人。我后悔,我认为我生平做错一件事。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5]周萍觉得最对不起父亲,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分不开的。周萍的痛苦来源于中国纲常伦理的谴责,而俄狄浦斯的痛苦来源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无情捉弄。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也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周萍与蘩漪的乱伦好像是罪有应得,更多是无言的难受。《雷雨》里乱伦是有钱有势的资本家腐烂生活的必然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西方是“弑父文化”,中国是“杀子文化”。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在《滕文公上》主张“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经典的儒家话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类型。所以,周萍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影子里,他的乱伦更多是精神上的乱伦,想打破父亲的权威。
  
  三
  
  “性格决定命运”,俄狄浦斯与周萍二人性格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他们承担命运的方式不同。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杀父娶母”的真相后,主动刺瞎了自己的眼睛,流放国外;周萍在雷雨夜,得知自己与四凤是兄妹后,选择自杀。一个流放国外,一个自杀,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勇于承担命运的惩罚,他对命运进行奋力抗争,用自己的行为洗脱原罪。然而,周萍逃避现实,逃避承担责任。“我死了,那是我的福气。我够了,我是活厌了的人”[6]周萍天真地认为死是唯一解脱的方式,并没有跟命运进行抗争。
  我们从两部戏剧不同的结局,主人公承担命运的不同方式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提倡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尊严,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俄狄浦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杀父娶母”的罪行,按常理来说,他没有必要接受任何惩罚。相比较而言,中国提倡集体主义,注重集体价值。个人独立的人格往往被淹没在集体的大背景之下。《雷雨》以四凤、周冲被电死、周萍自杀结尾。善良的四凤,充满母爱的侍萍,纯洁天真的周冲,正直的鲁大海都在这场悲剧中遭到惩罚,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不应该承担命运的惩罚。
  
  四
  
  从《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悲剧的不同。西方悲剧又称悲恐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描摹,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7]他认为能够借助于悲剧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因此,西方的悲剧一般都是通过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达到审美效果。可以看出,他主张通过悲剧来净化人的灵魂。俄狄浦斯最后刺瞎自己的眼睛,流亡国外,这一幕惊心动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恐惧,也会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的不幸。在紧张和同情中,嘱咐自己不要犯同样的罪责,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和陶冶。
  中国的悲剧一般都是悲情剧,以描写世俗情感偏多,带给读者的是悲哀、凄苦和无奈。赚取读者流泪是中国悲剧要达到的审美效果。雅斯贝尔斯认为:“悲剧的历史表达,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存在的方式:它一方面通过挫折揭示人的存在,一方面又因净化和救赎而得到超越,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仅仅被动地感受悲剧是不够的,它需要能动的超越。”[8]《雷雨》中的主人公在雷雨夜里魂归西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喜剧。甚至于周萍死了,他没有超越命运的安排,采取逃避的方式,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悲剧上。的确,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这可能就是中国悲剧不能从悲情剧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原因。中国式悲剧不能起到净化人的灵魂的作用,中国悲剧并没有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因此,读《俄狄浦斯王》后,会被俄狄浦斯的命运强烈地震撼,为他的行为感到悲壮和崇高。读了《雷雨》后,为四凤他们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周萍的行为感到悲哀。这就是两部戏剧在命运、乱伦、承担命运方式三方面的不同。
  
  注释:
  [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79页—第380页。
  [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96页。
  [3]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4][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8页—第109页。
  [5][6]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7]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页。
  [8][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周燕 重庆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400715)

论《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