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57

  

沈园不了情

◇ 潘丽娜 谢 灵

  摘 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不仅创作了许多壮志凌云的爱国诗作,还有不少似水柔情的爱情佳作。《沈园二首》就是其爱情诗歌中的代表作品,本文结合陆游的人生经历分析《沈园二首》“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和他的沈园情结,以期揭示出该诗打动人心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沈园 情深 情长
  
  沈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坐落在绍兴市东南角,建于宋代,由南宋越中大族沈家修建,故名沈氏园,又称沈园。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皆有,曲径通幽,环境清雅,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尽管是私家园林,但在春暖花开之时对外开放,从而成就了陆游一生的不了情缘。
  陆游关于沈园的诗作不少,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城南一首》、《禹词》等,但最为知名的还是《沈园二首》,原诗如下: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是陆游爱情诗中的杰作,近代诗人陈衍极力推崇此诗,他在《宋诗精华录》中说:“无此绝等伤心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沈园二首》最大的特点是“以情动人”。这种催人泪下的真挚感情源于诗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陆游早年与表妹唐琬成婚,唐琬是个极善诗词的才女,与陆游志同道合,两人琴瑟相谐。但陆母很不喜欢唐琬,迫于母亲压力,陆游不得已与爱妻分手。《耆旧续闻》(陈鹄著)也有记载:“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后来,唐琬另嫁皇族后裔赵士程,陆游又娶王氏为妻。虽然各自成家,但彼此还牵挂、想念对方。最终,唐琬因思念成疾,抑郁而死。这“绝等伤心之事”成就了感情充溢、力透纸背的“绝等伤心之诗”。
  陆游把一生的爱恋都给了唐琬,他对唐琬可谓“情深”、“情长”。
  
  一、情深
  
  虽然离异,但陆游对唐琬仍然一往情深。离异后的某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唐琬“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耆旧续闻》),陆游感慨万千挥笔在园中墙壁上写下了千古名词《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那娇媚孱弱的唐琬补上了一阙心碎的对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两人千般爱恋、万般无奈的复杂情愫喷涌而出,难以遏制。陆游对唐琬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唐琬去世后,陆游对她仍不能忘怀。正因对唐琬至深的感情,令他将与唐琬新婚的甜蜜时光深埋心底,特别是对他们新婚燕尔时共做菊花枕头的事情记忆犹新,陆游当时写过一首《菊枕诗》,后来失传了。此后,每当陆游看到菊花或用菊花做的枕头、香囊时就会睹物思人、悲感顿生,有诗歌为证,例如:《重阳》“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诗人重阳节登高、赏菊,见菊思人,悲痛断肠,唯有借酒消愁,麻痹自我。又如:《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二绝“采得黄花作锦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晚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简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虽然当年的菊枕已破损不堪,但是当年的幽幽清香令诗人终身难忘,可能真正难忘的还是做枕之人吧。
  陆游将这份深情也灌注到了《沈园》里,《沈园》(其一)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对往事的哀伤。诗人来到沈园是傍晚时分,在夕阳的映照下所有景物都显得昏黄黯淡,加之几十年间沈园几易其主,园中景物变化不小,与陆游脑海中惜存的景象不同。此刻城墙上的号角响起,听着那一声声的哀鸣,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顿生凄凉之感。见到桥下春波荡漾,可惜当年倒映在水中的恋人身影却不复存在,恋人早已香消玉殒,物是人非之悲渲染纸上。这里诗人还化用了《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的诗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用“惊鸿”二字形容唐琬在诗人心中无人可敌的美丽形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其实,越把唐琬刻画得美丽,越令人心痛,如此善解人意的娇美女子却只是陆游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带给他大半生的伤心与悲痛。
  
  二、情长
  
  陆游是个“痴人”,他爱斯就执著于斯。他爱国就爱到底,陆游生于靖康之乱的前一年,襁褓中的他随父南归,长在江南,虽未切身体味到亡国、逃难之痛,但在父辈的影响下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英雄情结和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志。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已成定局,陆游戎马一生、杀敌报国的理想越发渺茫,但他仍坚持夙志,至死不渝,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喜欢诗歌创作,就笔耕不辍地拼命写作,创造了“八十年间万首诗”奇迹。他爱唐琬就爱到死,始终不能忘怀初恋,虽然后来又娶四川人王氏为妻,但终究难与之产生爱情。陆游与王氏结合五十年,可谓“金婚”夫妻,但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提及夫人的诗作却少之又少,就连为王氏写的墓志铭也是寥寥几句,难见真情。而关于与唐琬爱情悲剧的诗作倒是不少。
  陆游对唐琬的深情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愈加强烈。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楼眺望,不能胜情”。陆游一生从未间断对唐琬的思念,年轻时自然不必多说,仅《钗头凤》一词就足见爱之深切,老来更胜。陆游六十六岁归隐回乡之后,常登禹寺、访沈园,追忆过往,找寻昔日恋人的踪迹,其间写了不少感怀之作,如《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禹寺》等。
  陆游对唐琬的痴情与他的生命相始终,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仍眷恋着昔日的爱人,连梦境都有她的身影,如《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他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再次去了沈园,写下《春游四首》之一:“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算是对年轻时爱情悲剧的最后挽歌。
  这份长情在陆游七十五岁重游沈园,触景生情,和泪命笔写下的《沈园》之诗中也有体现。《沈园》(其二)开篇“梦断香消四十年”奠定了全诗沉痛的感情基调,苏轼别离亡妻十载就已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恋人去世四十余年,诗人该是饱受了怎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情感煎熬。一种断肠之痛、刻骨之悲瞬间在读者和诗人之间产生。“四十载”可见情之深长,更可贵的是沈园昔日的嫩柳都已变成老柳,不再柳絮飞扬了,而诗人对唐琬的深情却毫无减退,甚至至老弥坚,这里诗歌采用反衬手法更显陆游对唐琬长情的弥足珍贵。诗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沈园,曾经留下爱人足迹的小桥流水、亭榭楼台依旧在,而爱人已故去,感伤往事,对恋人的刻骨铭心之爱,几十年不变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难以平复,诗人恨不能化作会稽山上的一抔土,与恋人长相厮守。这里诗歌化用了北宋李邦直题《江干初雪图》的名句“病骨未为山下土,尚寻遗墨话兴亡”,虽然一个是爱国之情,一个是恋人之情,但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情感是相通的,都非常打动人心。
  陆游八十六岁时离开人世,他的离去既是世间苦恋的结束,又是天堂爱情的开始。陆游一生与沈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年轻时无意间的赏游偶遇爱人,到年老后有意重访、感怀往昔,陆游与沈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连接两者的纽带就是陆游一生的爱恋——唐琬。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元洛.沈园悲歌[J].名作欣赏·鉴赏版,2004,(4).
  [4]余祖坤.关于《沈园二首》的次序及异文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9).
  
  (潘丽娜,谢灵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基础部中文教研室 233013)

沈园不了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