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再别康桥》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创作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创造出了柔美淡雅、深富意蕴和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意象,为诗歌营造出细腻缠绵的梦幻般意境,给读者一种迷醉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再别康桥》 意象美 深富意蕴 缥缈不定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代表诗作。诗人一生追求“爱、自由、美”,他的诗作无不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再别康桥》也不例外。这首诗除了遵循“三美”理论主张外,还体现出了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不管意象是客观物象还是主观情意,它都不是一般的物象,它渗透着诗人的情思,具有艺术生命。意象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概念,在古代诗人就已经非常注意意象的创作、意境的营造了。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的《书愤》“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诗歌通过意象的叠加、跳跃、缀连,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精通古典诗文,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也深受传统诗学影响,注重意象美。《再别康桥》中的物象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思,创造出了更为优美新颖的意象。这些意象或柔美淡雅、深富意蕴或迷离闪烁、缥缈不定。
一、柔美淡雅、深富意蕴的意象
《再别康桥》中出现了多个中国传统诗歌的原型意象,像云意象、柳意象、笙箫意象、青荇意象等,它们柔美淡雅而又深富意蕴。
(一)云意象
诗歌首尾处,在诗人向康桥告别时都提到了“云彩”。云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原型意象,它象征着自由闲适、飘逸洒脱的情怀,诗人离开康桥,轻轻挥手向西天的云彩作别,表面体现出洒脱的情怀,但是诗人真的能没有感伤地放下一切,潇洒地离开吗?笔者认为诗人眼望西天的云彩时,可能会想到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的诗句吧。诗人在剑桥的留学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他在剑桥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开始创作诗歌,并且在剑桥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诗人与剑桥结下了很深的情缘,短暂的重逢后又要离开,诗人内心怎能不感伤呢,加之诗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上几经风雨、坎坷,但理想终难实现,他的心灵也像浮动的云彩,找不到可以憩息之地。此刻,诗人放眼眺望渐没于山后的夕阳,触景生情,即将与理想圣地作别的惆怅之情也随之更加浓郁。
(二)柳意象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柳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夕阳照射下,河畔的柳树被披上一层妩媚的金黄色的华丽嫁衣,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倒映在河中的婀娜多姿的身影宛如娇媚的新娘一般,撩拨着诗人的心绪。康河的一草一木、康河的一切都是美丽动人的,诗人不忍离去,但又不得不离开。
这里的柳树除了像美丽的新娘吸引诗人的眼球外,它还被寓以送别之意。我国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后来“柳”便成为了古代送别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许多诗人都曾以柳咏别,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晏殊《踏莎行》“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诗人谙熟古典诗歌的艺术技法,在此诗中也有以柳咏别之意。康河河畔随风摆动的细柳似与诗人牵手话别,情柔意绵。
(三)笙箫意象
笙和箫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其音色都是柔和圆润、浑厚低沉的,演奏出的音乐多有哀婉凄凉之感,所以古人常把笙箫写入诗中以渲染凄寂的氛围。比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以如泣如诉的箫声渲染了哀怨凄婉的情感;李璟《山花子》“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以笙的凄凉诉说了闺思的孤寒、凄寂。在本诗中,诗人也想以吹奏笙箫的方式来倾吐内心别离的忧伤,可是他不忍打破寂静的氛围,不忍搅扰了心中圣地的安宁,所以只能将“悄悄”作为“别离的笙箫”。虽然未闻笙箫之音,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与康桥别离的万般不舍、依恋之意以及独自离开的凄凉之感已尽显无遗。
(四)青荇意象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当诗人看见水底的青荇情意绵绵地向他招手时,他更加舍不得离开母校,甘愿放弃一切,与康桥相伴,成为母校的一条水草。为何青荇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青荇也是一种原型意象,古诗中常用青荇比喻美女,例如《诗经·关雎》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里的荇菜指的就是青荇,一种水生植物,类似于荷花。《关雎》采用比兴手法,将水中漂浮的荇菜比作窈窕淑女。后来,许多诗歌以荷花喻美女,逐渐地使荷花、青荇成为传统诗歌中的原型意象。诗人为青荇赋予一种人的灵性,看见诗人离去,她会含情脉脉地挥手告别,万般的不舍、依恋尽在不言中。这种不舍之情是诗人的想象,此种想象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与其说是青荇不舍诗人,不如说是诗人依恋康桥,难舍难分。
二、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意象
《再别康桥》除了拥有一些柔美淡雅、深富意蕴的传统诗歌原型意象外,还有许多梦幻般的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意象。
(一)波光、艳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夕阳照射下金柳妩媚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令诗人心潮澎湃。闪烁的“波光”是阳光与水面作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纵使波光如何金光灿烂、眩人眼目,它也不过是光线,人们看得见但抓不住,难以把握。金柳的“艳影”虽然迷人,但也只是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不可捉摸。波光、艳影都是缥缈不定的意象,营造出瑰丽诱人之美。
(二)虹、梦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用色彩斑斓的彩虹比喻榆荫下斑驳的潭水,又用绚烂多姿的彩虹比喻自己多彩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而且通过“天上虹”将潭水和梦想联系起来。斑驳的潭水中还遗失着诗人曾经美好的理想,不过现在已经支离破碎了,其实彩虹也预示着梦想的幻灭,因为彩虹虽然绚烂多彩,但是终归如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现实中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也的确久难实现。所以七彩斑斓的天上虹和彩虹似的梦都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三)夕阳
诗歌中描绘的所有景物都是夕阳映照下的景物,在夕阳映照下景物显得迷离闪烁、缥缈不定。诗人是在夕阳西下之时离开康桥的,他所见之景皆披上了一层昏黄的外衣,变得灵动辉耀,给人梦幻般的感觉。在这种梦幻中又夹杂着些许的伤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离别的感伤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浸透在这“夕阳无限好”的盛景之下。
《再别康桥》虽然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它传承了古典诗歌的意象美,契合着诗人情感的抒发,创作出深富意蕴、缥缈不定的意象,为诗歌营造了舒缓轻柔、情思绵缈的梦幻般意境。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诗文[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刘亚青.解析《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06).
[3]吴秋煊.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02).
[4]范学亮.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诗美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0,(2).
[5]王传飞.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J].语文学刊,2001,(01).
(潘丽娜,谢灵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基础部中文教研室 23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