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围城》的比喻艺术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试着从个性化、讽刺性、雅俗并举、哲理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巧比妙喻,感受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围城》 比喻 艺术特点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钱钟书先生对其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过:“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它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特色,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钟书先生在其创作实践《围城》中,将比喻提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这部小说仅23万多字,比喻就有700多处,俯拾皆是的巧比妙喻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围城》比喻的艺术特点:
一、比喻的个性化
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围城》中的比喻却追求着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极大的反差。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这样写到:“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料,比喻就愈新颖。”[2]钱钟书追求比喻的新奇与个性,总能与众不同地挖掘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匠心独具地创造出令人拍案“新”句,因此才有了所谓的钱钟书式的个性化比喻。
(1)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3]
(2)他全无志气,跟上甲板,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容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
例(1)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作者用夫人、如夫人、通房丫头作比,把至尊本体与至卑喻体并列,打破了人类的常规思维,但这种反差,逼真地展示了当时教育事业、知识人才不被重视的社会现实。例(2)用叫花子来比喻方鸿渐在女人面前受冷遇的狼狈相,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由后面的喻解——“跑了好些路,没讨到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又不甘心”诠释得形象生动。正是由于留洋归国的“博士”与叫花子之间有天壤之别的社会地位,才取得了滑稽诙谐的修辞效果。
(3)高松年的功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造的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
例(3)本体和喻体之间乍看遥如秦越,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联,作者这么一比让我们初觉匪夷所思,细思之下又合乎情理,因此获得了奇妙生动、幽默风趣的效果。
一般的比喻都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而钱钟书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将比喻运用得出神入化。
(4)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里,把路黄崎呕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5)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在例(4)的描写中,将沾染到牙齿上的口红比喻为“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口红的颜色人们并不陌生,“谋杀案的线索”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却是陌生的,而作者却用人们陌生的事物比喻熟悉的事物,来衬托沈太太的“怪样”和“妖气”,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例(5)中却是用抽象的“真理”和来作比,新鲜巧妙。
二、比喻的讽刺性
钱钟书的比喻别出心裁,超出常人的想象,他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呈现个性化的精彩比喻,从而也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如果说讽刺是作者手中一杆枪,那么,一个个精彩的比喻就是枪中不可或缺的子弹了。
作品中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可鄙可笑的人物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6)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其恶劣本性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嘲弄与讽刺。
小说中还有许多以社会现象作喻体的比喻,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丑恶污浊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和讽刺。
(7)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8)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活动。
这些比喻或对半殖民地时期官僚、贪官的丑恶面目作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或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国难当头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包含了辛辣的讽刺和苦涩的幽默,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围城》中有多处取喻于封建礼教的比喻,不仅语气调侃幽默,而且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嘲讽。
(9)大家庭里做媳妇的女人平时吃饭的肚子要小,受气的肚子要大;一有了胎,肚子真大了,那时吃饭的肚子可以放大,受气的肚子可以缩小。
这一比喻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母以子贵的封建礼教意识,可谓对封建社会大家庭里妇女的地位的经典概括。
由于钱先生带着愤世嫉俗的情感,同时对生活、社会、人生有深刻洞察力,他看破了这个世界的丑恶来进行创作,所以客观的美好事物似乎也变了形,带有了一种黑色的幽默与讽刺,这样的比喻尤其着重用于描写女性。
(10)苏小姐双颊淡的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浸,此刻布列满脸,腼腆的迷人。
(11)(张小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讽刺性比喻是贬低性的,所以它常以卑贱低下、轻浮浅薄、邪恶丑陋、令人憎厌的事物作比喻。《围城》反复使用的主要有虫子意象、狗意象、肉食意象、乞丐意象、疾病意象等等。
三、比喻的雅俗并举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在作品中,他不仅能将西方文化随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时他还出奇制胜地做到了比喻的雅俗并举,新奇别致。
写战时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风筝”具体,“得道成仙”抽象,两个喻体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物价的飞涨。
写方鸿渐对苏小姐,“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来共同修饰一个本体——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生动、贴切、新颖,把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及人物的微妙心理表达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前例(5)中对鲍小姐的描写,“熟食铺子”很俗,也很形象生动,“颜色暖热”的肉,比喻鲍小姐的袒胸露臂,达到了形似,“局部的真理”的比喻很雅,也很抽象,引人联想,由“局部的真理”到“真理”到“真理是赤裸裸的”到人的裸体,再到鲍小姐,幽默就有了。一俗一雅,《围城》的语言达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
四、比喻的哲理性
小说中的比喻,有些含义非常深刻,书名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法的古语作喻,“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讲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但是婚姻的“围城”并非《围城》的最终目的与终极内涵。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应该是更为深刻的人生意蕴和社会内涵,以及当时中国社会芸芸众生找不到出路的人生处境,留给人无穷的思考。
《围城》中的各种比喻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史上的一座丰碑。不可设想,没有比喻,怎么会有钱钟书式的讽刺和幽默?怎么会有这部伟大的作品?
注释:
[1]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所有引文均来自钱钟书著《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韩莉萍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山东莱芜 职业技术学院 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