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的基础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为学生继续学习、参与未来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下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基础写作这一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写作 改革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借助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和总结经验的创造性精神劳动。高职院校的基础写作课程实际上是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学生基础层面上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参与未来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的训练课程。这是一项基本功的训练,更是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今全社会对写作活动已基本达成共识——写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人的思维水平和整体素质。在普通高校,作为一名大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而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整体差异性较大,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近年来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已经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一些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因在申论考试中难以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名落孙山;一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生因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走上岗位后,对工作中的信息和观点不能准确有效地记述下来。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的,“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可见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已成为考察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写作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已经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了。
可是,翻阅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作品,很难见到令人震撼的高质量文本。这固然有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高职院校基础写作课程设置本身有关。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把教学目的与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直接挂钩,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的探讨与实践,以期引领学生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这一初衷是好的,但却背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根本目的,而没有和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做一明确区分,与此同时忽视了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这样下来必然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空有写作基础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基础写作这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用什么办法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们不能盲目地、躁动地缺乏科学精神而凭着主观臆断去进行所谓的尝试,而必须系统科学地总结以往教与学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写作课程。
一、打破基础写作教材与课堂的局限,建立大写作观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个体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而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仅靠基础写作教材与一个学期的四十五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且传统的基础写作教学主要以学科为中心,是封闭式的,缺少与其他各门课程的联系,只专注于本学科自身。因此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觉得其他各科的作业、论文,不是写作课的“势力范围”,以为其他各科作业写的是文章,而写作课写的是作文。在写其他课的作业、论文时,竟连写作课训练过的文面款式、书写规则等起码要求都置之不顾,以为那一套只是作文才要求的。这是值得任课教师反思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任课教师必须打破写作教材与课堂的局限,帮助学生树立大写作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写作技能是学生日后安身立命的重要技能,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大写作观念,就是把写作嵌入生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毕竟文学源于生活,虽然它与生活隔着“千山万水”,但经过心灵化,就可以进入我们的写作视野。在大写作观念下,我们不仅关注写作本身,更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因为只有拥有发现美、观察美的眼睛,拥有感受美、审视美的心灵,才能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基础写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写作表达的快乐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作,同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从中领悟与学习写作技巧,才能为真正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把“读名著——学写作——悟人生”贯串于整个基础写作教学全过程,不只局限于短短的一个学期,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使基础写作起到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真正体现基础写作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应有价值。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范式
写作中要提倡训练的多样性。“教”是为了“学”。学生能否学好写作课,关键在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要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作用。相反,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自己的工作,重视与时俱进,改变观念,争取更好的进步。要注意课堂的即兴创作与课外的长期创作相结合,教师的示范创作与学生的训练习作相结合,学生的书面创作与口头创作相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各种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将课外的各种活动变成写作的对象或素材,又可以在课外的活动中融进写作的话题,甚至有些课外活动本身就可变成写作的训练过程。写作应该是一个启迪、启发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充分调动下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教育制度决定考试制度的存在,并制约着考试制度的发展。而考试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育本身。但作为学校教育导向的考核模式也会影响到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考试指挥棒”效应。
我国普通高校写作课程的考试与其他专业课的考试方法一样,所有学生一张卷子,考试内容中基础理论占卷面60分左右,基础理论题分值比重过大,理论性过强,不利于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而高职院校基础写作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是说,基础写作是一门技能课,而不是理论课,因此,基础写作课程的考试应以考查学生写作能力为终极目标。改革基础写作课的考核方式也成为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课程考核要和平时成绩密切结合,平时成绩由考勤、提问、作业训练构成,最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四六开,也就是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60%。这样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百分比上来看,我们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把理论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从学生主体来看,我们在考核时重视平时成绩,必然会调动和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际上,无论是在写作学范畴内,还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创新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意识形态。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写作课程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一般来说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必须要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在首位。这需要教师在观念上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材施教”、“因性练材”,营造一个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二是民主性原则。没有权威或无视权威,是创新精神得以发展的重要环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三是实践性原则,即要勤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根据这几个原则设计的教学策略是合理而有效的。例如实施开放教学策略,设计生活写作语境,培养自由写作心态,鼓动想象思维飞腾,激发课堂挑战情绪等等。
生活在变,观念在变,中国在变,世界更在变,没有不变的真理,更没有不变的教学。我们只有紧跟时代,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的思想,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基础写作教学方法,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淘下真金,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来。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仅仅是对基础写作这门课程在教学上的一些尝试,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参考文献:
[1]熊志潮,徐曼.现代基础写作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景隆.基础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3).
[5]毕忠梅.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谈[J].中国成人教育,2002,(4).
(贾开吉 河南省焦作大学人文学院 45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