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拾《雷雨》,细品全文,笔者感到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是周朴园,在曹禺大师的笔下,周朴园扭曲的人性彰显无遗。
周朴园也曾拥有一些美好的令人艳羡的东西。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衣食无忧,身旁又有美丽温柔的侍萍和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中年时期的周朴园,留学德国后成功转型,由封建地主转变为资本家,事业有成,家庭稳定。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美满。但是,周朴园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身上,封建家长的专制和资本家的冷酷自私交织在一起,并且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家庭中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造成了其人性的扭曲和周鲁两家的伦理悲剧。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受到封建礼法的约束,所以,当他所处的家庭从封建等级观念出发,要求他迎娶门当户对的官家小姐时,周朴园选择了服从。服从的结果就是温柔可亲的侍萍抱着刚出世的儿子投河自杀,这使周朴园心中感到深深的愧疚。而且这种愧疚,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以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逐渐加深。他自觉有了罪孽,所以才会保留侍萍在的时候的服饰、器物和房间的摆设,眷恋着年轻时和侍萍的一段感情,在心中有意无意地营造着一块虚幻的情感空间,慰藉他孤寂的心灵。
身为封建专制的受害者,周朴园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扮演着封建专制家长一职。在家庭伦理和思想意识层面上,他是专横自私的家长,妻儿都是他动辄训斥的对象,连一星半点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也决不容许。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和体面,建立所谓模范家庭,他要求家人绝对服从。对年轻的妻子冷酷无情,逼她做出服从的榜样,还命令儿子周萍跪劝妻子吃药。但是,时已至民国,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之风已不可避免地吹进了这个家庭。人性的觉醒不可阻挡,在家庭中仍然维持封建专制的周朴园,表面的威严得到了维护,而背地里却遭到了妻儿的无情背叛。
他现今的身份是资本家、董事长,为了发展个人事业他也曾留学德国。但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周朴园身上没有体现,他学习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掠夺手段。在哈尔滨包修江堤时故意制造伤亡事故,淹死两千多名小工,“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在煤矿上为镇压工人罢工,他勾结官警,开枪杀人,资产阶级的贪婪凶残、唯利是图的本性已深入他的骨髓。分化瓦解工人代表,用金钱收买工人中的败类,这些方式中透露出种种西方资产阶级对付新兴的无产阶级方式的印记。
在家庭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上,他也不自觉地拿资本家的本性来处理一切,浑然忘了世间还有真情在,浑然忘了自己丈夫、父亲的身份。资产阶级利益至上的观念和冷酷自私的本性每每在关键时刻占据了周朴园的全部身心。所以,虽然他由于现在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对侍萍的怀念有着几分真意,后来面对侍萍流露的忏悔,也不尽是虚矫的做作。但是当周朴园发现一旦侍萍的出现有可能危及他现在的政治经济利益时,马上本相毕露“你来干什么?”“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人性中残存的最后一丝温情立刻抛诸脑后。他对三十年前抛弃的骨肉——鲁大海,也是不断地打听询问,也有着一些作为父亲的关爱。但是,当亲生骨肉如今成为对立阶级的谈判代表来声讨自己的罪恶时,他一下子抛弃了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对对方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段。在摸清鲁大海政治斗争经验不足的底细时,周朴园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残酷打击。在他的眼里,此时的鲁大海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一个对手,是和他这个资本家、董事长尖锐对抗的罢工代表,这一切显出他个性中资本家最狰狞也最本质的内核。
身份的错位,把封建家长和资本家这样分别出现于不同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的双重身份,怪诞而有机地融于一身,造就了周朴园的人性扭曲,造就了这个最“圆满”的家庭里的夫妻反目、母子私通、兄妹乱伦、弟兄成仇、父子怨恨,各种矛盾纠集于一个客厅,两个最纯洁无辜,最应该享受美好生活的青春生命的死亡。空留下一个身份错位,人性扭曲的周朴园。
(樊东平 河南省济源市工业学校 45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