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52

  

试析《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 潘丽娜 谢 灵

  摘 要:现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具有主题的多重性、意象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优美性的艺术特色。在主题方面,诗歌不仅倡导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还引发出更具广泛意义的自由独立的人生观。在意象方面,诗歌既有独特新颖的主体意象又有层出不穷的群体意象。在语言方面,整饬的对偶句式和柔中带刚的语言风格构筑出极富美感的诗歌语言。
  关键词:主题 意象 语言
  
  现代朦胧诗派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后,一直备受推崇。此诗具有多重的主题,多样的意象,优美的语言,无论从主题思想层面还是从艺术技法角度考量,《致橡树》都是难得的现代优秀诗歌。
  
  一、主题的多重性
  
  主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致橡树》的主题具有多义性,虽然此诗经常被作为爱情诗歌进行解读,其实这首诗歌的主题远不止树立独立的爱情观那么简单,它还蕴含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独特思考。
  (一)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致橡树》一发表就被大加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独立平等的女性爱情观。以往爱情诗歌多以男性作为主体,从男性的视觉选择恋人、追求爱情,在此关照下,男性掌握婚恋的主动权,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进而失去独立的个性与尊严,如匈牙利的爱国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我愿是一条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我愿是一片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我愿是城堡的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根常青藤……”虽然裴多菲的这首诗歌表达了他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的深情,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女性依附男性的不平等意识。
  这种依附观念不仅存在于国外,中国更是古已有之。在礼教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社会的女性被要求遵循“三从四德”,其中“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当时的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地位,其实从甲骨文“女”字屈身下跪的形象上也能见出女性地位的低下。在这种地位悬殊的状态下,自然会产生女性对男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思想。这种依附观念甚至还影响到了当代人,有些男性总以自己标准来评价、选择女性,女性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作者写作此诗的导火索也是源于一位男性对女性主观地评头论足。其实,贬低女性地位的还有女性自己,至今有些女性还常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挂在嘴边,潜意识中流露出依赖男性的思想。
  而舒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女性独立的个性与尊严的重要性,提出了与男性平等的爱情观。在诗中,诗人疾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歌一反传统诗歌中女性作为像青藤、凌霄花、小鸟一样的附属形象,而是把女性作为与橡树同类的树的形象出现,鲜明地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这种平等观点不是享受权利时的狭隘平等,而是既能共富贵又能共患难的相互扶持的主体独立的平等,即诗中所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二)自由独立的人生观
  舒婷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说明:“《致橡树》中的确包含着一种爱情的观点,但它的文本内涵远不止于此。它不是为爱情而写,对象也不是向爱人倾诉,而是要表达一种自由独立的人生观。”结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77年,是四人帮刚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这种自由独立的人生观可能更多的是在关照文革期间大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可以结合另外“两棵树”来分析,即牛汉的《半棵树》和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半棵树》和《悬崖边的树》都隐喻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半棵树》中挺立在荒凉的山丘上的半棵树是由二月的一次雷电造成的,“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原以为不能存活的半棵树却在春天时枝繁叶茂,保持着一整棵树的伟岸,反映出知识分子在遭受重创打击时的顽强抵抗精神,但是诗歌结尾“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也反映出“反抗中的绝望情绪”。而《悬崖边的树》是“绝望中的反抗和希望”,悬崖边的树是由一阵不知名的奇异的风吹到悬崖边上的,“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暗示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遭受的身心摧残,虽然“它孤独地站在那里”但却“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在身处绝境时充满着坚定的反抗与无尽的希望。
  到了《致橡树》时,是两棵树并肩作战,“每一阵风过”共同抵抗“风雷、霹雳”。这三首诗歌都包含着诗人们共同的人生体验。舒婷由对爱情的感悟投射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思考,倡导具有尊严的自由独立人格,这是为深受人格侮辱的知识分子鸣不平,体现无畏地抗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即使被风吹到绝境、被雷劈坏了依然顽强站立着的、坚守阵地的“树木”(隐喻知识分子)的崇高敬意——“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二、意象的多样性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致橡树》中有许多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意象,诸如:橡树、木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春雨、日光等,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主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意象,是对诗人理想爱情的具体化的对象性表达,而次要意象是由许多一闪而过的意象组成的群体意象,起到衬托主体意象的作用。
  (一)独特新颖的主体意象
  诗歌中有两个主体意象,即橡树和木棉。橡树树干粗壮,适应力强,耐旱耐水,枝叶繁茂,其树叶在西方象征着荣耀、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橡树是西方文学中常用的意象,由于橡树易栽易活,所以无论公园、街道还是家庭花园,橡树被普遍栽种,成为西方人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所以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橡树的描写,有的是直接赞美它坚毅品格的诗歌、散文,有的则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环境组成部分,总之橡树在西方人心中是美好的事物,它的顽强生命力既象征着坚定、挺拔又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和憧憬。《致橡树》以橡树作为女性理想的爱情伴侣,无论是其伟岸的身躯外形还是坚毅的精神本质都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另外,橡树生长范围广,难免会有些橡树生存在荒凉、偏远之地,就如诗人沃特·怀特曼在《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橡树在生长》中所描述的:“在路易斯安娜有一株橡树,它孤独地树立在旷野之中,苔藓爬满了整个树身。”可见,英雄的橡树也有孤独的时候,他需要精神相通的另一半的慰藉,那么诗歌中木棉与橡树的结合是相互需要、情理之中的事情。
  木棉是象征女性的主体意象,她有风姿卓绝的一面“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树是南方常见的一种乔木,树干下粗上细,微微扭曲,显出女性的婀娜丰腴之美。木棉树春天开花时,没有绿叶,只有硕大的红花,每片花瓣都很大且颜色鲜亮,给人厚重之感,当红花从高高的树冠上落下时,一地鲜红,沉甸甸的,所以“像沉重的叹息”。其实,在许多人眼中木棉是一种男性化的树木,因为它十分高大,而且鲜红的花朵如同革命者抛洒的热血。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都是从这里启程的。恰逢广州木棉众多,所以有人说木棉花是被革命者的鲜血染红的,木棉是英雄树。舒婷将英雄树变身女英雄,与英雄的橡树并肩战斗,所以木棉红硕的花朵“又像英勇的火炬”,照亮橡树奋斗的路程。
  诗歌选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学色彩的橡树和与橡树一样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分别作为象征男性、女性的主体意象很是新颖,不过更独特的在于橡树与木棉的关系不同于以往爱情诗中彼此粘连的一体关系。人们传统认为爱到深处应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比翼鸟仅一目一翼,雌雄必须并翼才能飞行,连理枝实为连体树木,它们之间都没有距离和独立的空间。而做为树的形象存在的木棉有自己的根和叶,虽然距橡树很近,与橡树在精神上相依,但木棉还是拥有自我空间的独立个体。这种男女之间既“终生相依”又“永远分离”,既彼此扶持又保持距离的相处之道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层出不穷的群体意象
  诗歌除了拥有橡树和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外,还有许多次要意象,比如: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等。这些次要意象从不同角度衬托木棉的与众不同,彰显平等互动的爱情理念。诗歌首先否定了喜欢攀附高枝的凌霄花,否定功利性的虚伪爱情,接着否定了只为绿荫歌唱的痴情的鸟儿,否定缺乏独立个性的爱情,再则否定了一味付出、奉献但缺乏交流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否定缺乏互动交流的爱情。单纯的利己或利他的爱情都不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爱情,而代表着这些爱情观的次要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反衬木棉的脱俗超群。在否定了这一系列的次要意象之后,诗人才亮出了主体意象木棉:“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凌霄花、小鸟、泉水、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次要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群,群里的意象都是诗人否定、不认可的,在诗人没有提出自己的爱情观之前,这些意象一个接一个出现,又一次次被否定,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在一系列的意象衬托下主角登场,诗人将独立、平等、相互理解交流的爱情理想以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
  
  三、语言的优美性
  
  《致橡树》发表后,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当时甚至有不少的新人在婚礼上朗读此诗,互诉情意。此诗之所以能广为传诵,除了诗歌传递的新颖爱情观念吸引读者外,其琅琅上口的节奏和起伏变化的语言也是诗歌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这也形成了诗歌的语言美。
  (一)整饬的对偶句式
  对偶是一种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对称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方式。全诗多处出现对偶句式,比如,否定以往爱情观时多次运用了对偶手法,“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对“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对“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对“甚至春雨”。又如,描写木棉与橡树富有个性又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爱情时,“根,紧握在地下”对“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对“我有我的红硕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对“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些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产生有规律的节奏美,使得诗人在抒发爱情誓言时更加自然流畅,也利于读者记诵,在诗人和读者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柔中带刚的语言
  诗歌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营造出浓浓的温柔爱意,但全诗在款款柔情的基调上又显出刚性之美,闪现理性的光芒。诗歌多次出现“我”字,如:“我如果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强化了女性主体意识。“绝不像……”“绝不学……”中的“绝不”斩钉截铁,坚定地表明态度。“我必须是……”中的“必须”直接并十分肯定地阐述诗人的爱情观。“我、绝不、必须”这些词语掷地有声、刚劲有力,诗人温柔地向恋人示爱的同时,不忘保持理性的头脑,坚定地表达出独立、平等的爱情理想。这些富有力度的词语突显出诗歌激越的感情,柔中带刚的语言形成情感起伏的美感。
  总之,在快餐爱情、面包爱情频现的今天,重温曾经感动了一代人的《致橡树》,给我们带来正确的人生指引;在现代诗歌的衰落期,再度细品朦胧派诗歌《致橡树》,使我们看到了现代诗歌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吴怀仁.主体身份层面的另一种言说——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名作欣赏,2008,(8).
  [2]杨剑龙.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J].名作欣赏·鉴赏版,2005,(5).
  [3]李宏娟.《致橡树》之三美[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5,(1).
  [4]王芬.文学始终是我的最爱——访《致橡树》作者舒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
  
  (潘丽娜,谢灵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坦克学院基础部中文教研室 233013)

试析《致橡树》的艺术特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