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扬名于天下,而《岳阳楼记》也因岳阳楼而得以传诵于千古。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名传千古之《岳阳楼记》,就是因为他从小在洞庭湖畔长大,并曾多次来往于洞庭湖的惊涛骇浪之中,是洞庭湖的浩瀚博大陶冶了他宽阔的胸襟,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启迪了他远大的志向。
关键词:范仲淹 岳阳楼 关系溯源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与君山岛遥对,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古代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操练水兵之“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扩建阅军楼,增其规模与形制,取名南楼,后改称岳阳楼。这位号称“燕许大手笔”之一的明相,每与才士登楼赋诗,先后有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登楼览胜,凭栏抒怀,岳阳楼于是声名鹊起。
岳阳楼真正名满四方,绝冠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楼阁,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因公钱事被贬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在民众支持下,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写下求记书,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一并寄给当时因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范仲淹对好友千里求文之举很是感动,当晚便乘着酒兴,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8个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气之铿锵,可谓匠心独运,堪称绝笔。从此,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扬名于天下,而《岳阳楼记》也因岳阳楼而得以传诵于千古。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范仲淹是其第三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范墉病逝。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时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朱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管理狱讼。离开广德到亳州任节度使推官时,这才上表请求恢复范姓,改名仲淹。范仲淹既非江南人士,其到过岳阳的史料记载又少,那么,他何以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巴陵胜状”?一般认为,范仲淹曾出知苏州,并因官职调遣多次往来于苏杭间,有机会游览太湖。又曾贬知饶州,流连于鄱阳湖。正是综合了太湖、鄱阳湖等江南湖泊的特色,并看了滕宗谅寄来的《洞庭秋晚图》,并参以唐贤今人诗赋,这才在《岳阳楼记》中逼真描绘出洞庭美景。事实果真如此?查《范文正公集》附录《褒贤祠记》卷二《文正公读书堂记》:“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文翰)宰澧之安乡。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宝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又,同上书附录《遗迹》东溪书院条也有同样记载。另,考明朝《隆庆岳州府志·宦迹传》:“宋范仲淹,苏州人,幼孤,从其母归朱軏,宰安乡也。仲淹随之。稍长,筑室鹳江北读书焉。今曰书台。”(安乡明朝属岳州府管辖)又,同上书《秩祀考》载,范仲淹死后144年,即1196年(庆元二年),殿中侍御史、持节荆湖北道范处义与安乡县令刘愚在范仲淹读书台遗址建“范文正公祠”,明岳州府吴节重修,享祭田73亩。另,《直隶澧州志》和《安乡县志》也有范仲淹到过安乡的记载,还收录了描写范仲淹的诗词、文赋、祭文、祝辞百余篇。安乡地处洞庭西岸,和岳阳隔湖相望,朱文翰出安乡县令,只能从岳州乘船抵达,如范仲淹读书安乡属实,他一定随继父到过岳阳。清安乡人张明先写有《书台夜雨》诗:“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治年年翰墨香。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是宫墙。梦中遥忆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显然,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就是因为他从小在洞庭湖畔长大,并曾多次来往于洞庭湖的惊涛骇浪之中,是洞庭湖的浩瀚博大陶冶了他宽阔的胸襟,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启迪了他远大的志向。
范仲淹对岳阳楼可说是心仪神往,情有独钟。早在宋明道二年(1033),他就写有《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据《巴陵县志》:“(韩渎)盖由殿中蜀官还朝复出,而范公方为朝官,送之也。”范仲淹曾于明道二年七月巡抚江淮,此诗写于是年十二月十五日,显然是其取道岳阳回京之后。诗所云“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和《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描写实乃异曲同工,而“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也正是《岳阳楼记》描述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景象。次年一月,范仲淹被贬晆州,又写有《新定感兴五首》,其四云:“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既曰“回思洞庭险”,必然是经历了洞庭风波,而《岳阳楼记》中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景象描绘,便正是这种经历的明证。又,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被贬岳州不久,范仲淹写有《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晩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顶鳊。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祗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岂信忧边处,胡兵隔一川。”诗中“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的描写,与岳阳楼当时的周边景观非常吻合;而“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祗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云云,显含规劝之意,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既劝勉了谪守巴陵的滕子京,又颂扬了洞庭美景。更有甚者,范仲淹还在距岳阳十多里远的云溪太平桥庙湾置有田庄一所,后由其子范纯仁作为陪嫁赠给岳州籍女婿毛长发,这在岳阳、临湘两县《毛氏宗谱》中均有详细记载。这样看来,滕子京岳阳为官之时,范仲淹也是可能到过岳阳的。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岳阳楼依山傍水,重檐鳌突,雕梁画栋,巍秀壮丽,丹柱彩楹,金碧辉煌,从矗立起就不失为美楼,但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还是要归功于《岳阳楼记》。滕子京在写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云:“恭惟执事,文章气业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矧兹君山、洞庭杰然为天下之特胜,切度风旨,岂不欲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者哉!”作为同科进士,滕宗谅深知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又能“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对于君山、洞庭,也一定能“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范仲淹没让滕子京失望,《岳阳楼记》早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记,它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激励着历代读过它的后人,而且以借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发论的绝妙艺术熏陶着所有读者。正如梁衡先生在《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说:“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胡敬君,唐艳芳 岳阳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4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