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78

[ 周建刚 文选 ]   

谈左翼文学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 周建刚

  摘 要:左翼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构建进程。左翼文学的基本特质,即社会化创作倾向、理性思维之光,平民意识与底层叙述,直面人生、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左翼文学 中国文学 影响
  
  20世纪,左翼文学成为促进中国前进的动力,并成为文学实践的载体之一。当时,在中国文学“整体意识”的参与下,左翼文学拓宽了原有文学意识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建构进程,这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社会化创作倾向与理性思维的渗透
  
  左翼文学的创作社会化倾向显著,理性精神贯穿其中,重在分析社会现象。它分担着推进无产阶级新型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使命。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主张“研究社会问题”,进行“客观描写”,文学要“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然而,左翼作家们在引导大众由“地域民”向平民、公民发生政治角色转变时,显然困难重重。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入仕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对各自政治角色的认同通常两极分化,是严复所谓的“文明”与“草昧”两极。普通民众则属于“草昧”一极,他们在家庭结构和国家政治结构两者之间,以家族为单位,国家政治结构无意识,有家无国。左翼作家要想改变民众“草昧”现实,“在一个复杂世界中能够说明问题,并提供简单的解释和行动纲领的意识形态”,使政治化愚氓群的民众能够清醒认知国民党政治主体实质,激发他们政治热情,必须用冷静的思维、理性精神来解析时弊,同时对未来给予科学理想的描绘。作家只有“从万花缭乱的现象中,找到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即运动的根本法则,才是到现实的最正确的认识之路,到文学的真实性的最高峰之路”。作家必须“分析现在中国的社会矛盾,把握它的因果关系,而以现实的态度,真切地把它们描绘出来,给一般公民指出新的道路”。因此,左翼文学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不断加重的过程,理性思维方式成为创作思维要核。“抹杀或轻视文学认识中的思想的要素,实际上是否定文学中是‘目的意识’、‘政治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使文学和政治绝缘的张本。”他们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不单是生物学的存在,而是社会的、阶级的存在”。左翼作家的创作,密切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使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文学创作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增强了三十年代文学的阔大恢弘的气势。左翼文学通常选择社会历史性的重大题材,把握时代的脉搏,它对社会全景式的宏观描述,对尖锐社会矛盾的表现和揭示,无不宏伟壮阔,文学主题得以开拓创新。同时,理性思维的渗透,使文学作品思想主题得以更深的挖掘。创作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使作家更帖近中国现实社会,社会分析更深刻,作品的思想内蕴更丰厚,深致。
  
  二、平民意识的觉醒与集体主义理念的倡导
  
  左翼作家“使创作和群众结合起来,真正为群众服务,成为群众自己的文学”。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倘若说,作品愈多,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认为“现今的当务”,是“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懂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左翼文学在推动文学大众化、平民化方面做出了难以否认的历史功绩。他们强调文学艺术为工农大众服务必须是毫无条件的思想原则。原因十分简单,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具体形式,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故在火热的现实斗争中,作家们的自我个性意识,也理应无条件地去服从于工农大众的群体意识。纵览他们那些言辞激烈的文章著述,左翼革命作家用绝对“现代性”的理论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反复强调了“个体”与“群体”间的隶属关系。他们认为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具体的“个人”不可能脱离民族“群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意义单元,个性意识不可能取代阶级意识而成为现代性价值观的社会导向,个人生存更不可能超越公众生存而成为新型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如果仅仅是去关注具体个人的精神痛苦,而全然忽略了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那是没落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所以,左翼文学运动的倡导者要求广大进步作家,全面放弃不切实际的个性解放思想,无条件地加入到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去,并通过致力于为建立民主国家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真正去获取知识分子个性意识的终极解放。作家反叛个性意识,精英个体的生存体验逐渐被民众群体苦难和集体主义精神取代,作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苦难现实的精神负载者。“左翼的‘左’字,并不是‘左倾’或激进之意,而是一种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平民意识,一种眼睛向下看、同情和支持弱势群众的精神。”左翼文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雄伟力度和悲壮美感,体现了左翼作家关注现实、大众、民众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体现了程度较高的文学平民化理念。
  
  三、直面人生、揭露黑暗与现实主义的独尊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和现实的密切关系,崇尚揭露和反抗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的本质特征:同情‘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痛恨‘旧社会的腐败’,‘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瞿秋白语)。因而也就更为深刻地懂得中国,懂得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知识分子,为着中国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比所有的文学流派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精神革命的艰巨性。”左翼文学这种反应现实、暴露黑暗的现实主义特征,既有历史的传承,如孔子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沈德潜的“设教邦国,应对诸侯”,梁启超的“新民说”,又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如大众化的形式,描写社会的黑暗和抗争的精神。左翼文学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四、文化意识的弱化与政治意识的强化
  
  左翼文学理论是革命时代的产物,激烈的阶级斗争,决定了革命者在文学问题上采取了符合历史逻辑却未必符合艺术规律的非常立场,即从革命的需要出发,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强调“一切文学都是宣传”。“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斗争”。如此,作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忽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意识压倒文化意识的时代。文化群体的结构形式多为政治派别,如“左联”。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是政治意识,“左联”成立之际,即有政治意识明确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群体的功能特征是以政治价值为核心。这些特点难以避免地影响作家主体特征的发挥。“五四”文学个性化倾向凸显,但文学过分注重人的主体性而偏废客体性,个人与社会脱节,客观现实中个体价值、个性自由不能得到真正体现。20世纪30年代,基于对“五四”作家生存状况的深刻认识,“平民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的智识阶层,终于发现了他们反对剥削制度的朦胧理想,只要同着新兴的社会主义的先进阶级前进,才能够在伟大的斗争的集体中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他们的创作主体性已经消融到革命性中,从而弱化了作品的文化意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人曾分析对比鲁迅《祝福》和柔石的《为奴隶母亲》两部在作品。在《祝福》中,祥林嫂是倍受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压迫的典型形象,具有无比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柔石却把一个具有民俗和多样文化内涵的“典妻”题材处理成了单纯的阶级压迫的主题,从而使小说艺术和思想容量受到很大制约。诚然,审美叙述与革命叙述,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左翼文学强调了后者,忽视了文学本质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创造,限制了作家全面深刻地探求文学特质,淡泊了艺术规律的深层探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创作的思想和艺术质量。但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使左翼文学有了另外一个审美内涵和品质,这就是高昂激越、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
  “左翼文学的发生,不仅适应了那个时代‘全球化’的趋势,重要的是它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左翼文学的优秀之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内在的精神和艺术经验足以成为一种借鉴。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存在,而且因为它具有现实的意义。“文学从性质上说是关注精神事物的,它是最适于表达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形式。因此,文学的浪漫、理想、批判、战斗的品格,我们今天在左翼文学中可能体验得更为清楚。”特别是左翼文学底层的立场,“它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不是创造了文学的历史,而是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左翼文学应该是经过整合的,是代表平民利益、主张社会公正,但又不排斥其他阶级阶层,把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建立在民主和法治的坚实基础之上。”
  20世纪末、新世纪初的文学一片精彩,但也隐藏着一种疏离社会和民众的倾向。文学传统自有它的力量,无论如何,左翼文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实。在一度过多的强调私人化写作和欲望化表现,导致欲望的泛滥乃至文学的粗俗化现象蔓延的今天,有必要引入新的理性精神,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向左翼文学吸取经验,借鉴其底层的立场、批判的精神、恢弘的叙事,让文学多一点现实感,多一点崇高和壮美,向世人展示一幅真实、鲜活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情景。
  
  参考文献:
  [1]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周扬.文学的真实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陈国恩.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J].学习与探索,2008,(3).
  [4]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
  [6]孟繁华.左翼文学和当下中国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
  
  (周建刚 淮安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223003)

谈左翼文学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