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勃洛克是俄国文学史上白银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有诗剧、长诗也有清新、淡雅的小诗。本文就他早期的一首小诗《夏天的傍晚》进行赏析。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细腻、美妙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勃洛克 《夏天的傍晚》 图画
勃洛克是俄国文学史上白银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影响了一个时代,马雅可夫斯基称他是“一整个诗歌时代”。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既有诗剧《玫瑰花与十字架》,长诗《十二个》这样的鸿篇巨作,又有本文所要赏析的《夏天的傍晚》这样唯美、清丽的小诗。
《夏天的傍晚》是诗人十八岁时的作品,虽不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但是在这篇诗作中业已体现了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某些特性。现在就让我们从欣赏的角度对本诗作一简要分析,尽可能体会年轻诗人藏于诗中的细腻、美妙的情绪变化,感受诗歌给我们所带来的清新可人的美。
夏天的傍晚
残阳最后的一束余光
躺在了已经收割过的田野,
未经刈割的田塍上,
草儿披罩着绯红色的催眠。
没有风吹,也没有鸟鸣,
一轮红月亮高照着树林,
在这傍晚的寂静里,
女刈者的歌声也已消停。
请你忘却忧愁和悲伤,
骑上马儿自由地奔驰,
迎着黑夜和月亮,
奔向远处云雾朦胧的草地。
在本诗中,诗人用韵律结构非常整齐的诗句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三幅色彩浓丽的图画。
第一节“残阳最后的一束余光”点明诗境的时间是傍晚,“一束余光”,仿佛诗人正用画笔在画布上画下一抹红色,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景象总会让人感慨驻足。“躺在了已经收割过的田野”,读者还没来得及感伤,眼前已呈现出一片开阔的土地,收割劳作已经结束,夕阳与田野相照应,人们流露出对大地的感恩和收获的喜悦之情。“未经刈割的田塍上,草儿披罩着绯红色的催眠”,人躺在田野中,闻到空气中庄稼和青草的味道,夕阳之手抚摸着田埂上的草儿,好像母亲在催眠心爱的孩子。此时此景,诗人已经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了。
第二节“没有风吹,也没有鸟鸣,一轮红月亮高照着树林”,夕阳终于消逝不见,鸟归巢,人离去,连风也歇息,一个人留在寂静里,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又回到了自己。如果说第一节诗中诗人由于欣赏周围景致忘却了自己,那么第二节由于黑夜和寂静的降临,诗人又内省地体察到了自己,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涌上心头。红月亮虽然照着,但没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达观和自我肯定,而是“月光明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黯然寂寥。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的其他诗中也经常出现“红月亮”这一意象,用以暗示自己惘然无措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表现出诗人不愿自己沉溺于伤感之中,劝慰自己“忘却忧愁和悲伤”,尽可能摆脱心灵的羁绊,“骑上马儿自由地奔驰”。诗人要自己不屈服于黑夜,坚强乐观地奔向美好的生活。这里“草地”象征美好的生活,“草地”究竟怎样,尽管诗人也很“云雾朦胧”,但还是要“奔向”它。诗人抛开无味的感伤,让自己振作起来,也让整首诗达到哲理升华。如果第二节诗写“静”,那么第三节则画”动“,灵动和行动融为一体。
勃洛克本人对绘画艺术极为推崇。在《夏天的傍晚》这首小诗中,诗人用画家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之美和自己心中的意象之美。诗中有景物描写,有自身内省,有哲理升华。虽然只是一首小诗,却把一个夏天傍晚整个情绪的微妙变化全部记录下来。诗歌由物到己到升华,一波三折,委婉动人,非常值得玩味。
(郭小芳 兰州 甘肃联合大学外语学院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