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20

  

寻找幸福的故事

◇ 张立莉 李文彦

  摘 要:《项链》通过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最后发现是假项链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奥的人生哲理,即幸福是什么?究竟怎么样才叫享受人生呢?玛蒂尔德的故事是关于人成长的故事,也是关于寻找幸福的故事。
  关键词:《项链》 莫泊桑 小说 幸福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65篇中短小说,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成就卓越,赢得世界短篇巨匠的美名。他擅长在日常平凡的事件中选材,深刻挖掘主题,即以小见大地概括社会人生,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构思新颖精巧,人物惟妙惟肖,语言简洁明快。《项链》是莫泊桑代表作之一。
  《项链》通过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最后发现是假项链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奥的人生哲理,即幸福是什么?究竟怎么样才叫享受人生呢?玛蒂尔德的故事是关于人成长的故事,也是关于寻找幸福的故事。
  年轻时的玛蒂尔德拥有青春美貌,便简单地以为可以拥有一切。但现实却让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的朴朴素素”。面对着“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她常抱怨生活对她的不公平,老天没有给她幸福。像很多人一样,她狭隘地以为享受人生就意味着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再奢华一点儿才更好,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衣服”和“珠宝”,这仅仅是从物质上来理解幸福,虽然没错,但是这种理解太过于简单了。不切实际,耽于幻想,过分迷恋物质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面对丈夫的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熟视无睹,不去珍惜;面对朋友的情意,她自惭形秽,内心极不平衡。晚会上,她获得成功,作者又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体验。晚会上和丢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不想”这句话。前面的“什么也不想”是写玛蒂尔德在晚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后面的“什么也不想”,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她的心里总得不到安宁,时而悲伤,时而狂喜,时而怯懦,时而浮躁——她的生活一点也不快乐幸福。生活中没有的,她偏偏渴望,而她自己拥有的却不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年轻的玛蒂尔德的形象正是生活中一类人的真实写照。“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人很奇怪,每每要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其实,幸福一直在她的身边。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幸福》[1]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出身高贵富有的姑娘爱上一个士兵,为此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抛却抚养她,爱过她的亲人,独自一人跟着他来到科西嘉这荒无人烟的山沟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农妇。她竟然能适应了这种平平淡淡,毫无奢华的生活,服从了这种简朴的生活习惯,并对他一如既往,仍旧深深地爱着他。现在她自己成了一个头戴便帽,身穿布裙的乡下农妇,坐在白木桌子前面的一张草垫椅子上,吃着瓦盆装的甘蓝土豆加肥肉的浓汤,和他一起睡在一张草褥子上。对她来说,他就是她的一切,就是她的全部要求,就是她的梦想,就是她的无限希望。他使她的生活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幸福。她的生活已经完美无缺了,不可能更幸福了。这种幸福是如此完美,而它所要求的又是如此之少。
  《项链》向人们讲述了人世间一种独特的二律背反,人生的真谛,人生的境界有时确是这样,当你刻意追求,孜孜以求时,偏偏是南辕北辙,越离越远,有时顺其自然,常可不期而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人对生活的体悟也是这样的。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却正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是那么真实。当她拥有舒适安逸的小资生活时,她并不满足,苦恼、忧虑,显然她感到生活中缺少什么。当人在现实中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通过另一些方式来补偿以达到心理平衡,所以她产生了梦想。可是即使这些梦想成为现实,她也仍不满足。在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已给出了答案,人性是贪婪的。她真正缺失的是生命的根基,精神的动力,坚韧的品格。为此,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迁移了住所,辞退了女仆,像穷苦人家的女人那样劳动,操持家务,勤俭节约。昔日那整日沉溺于幻想的美丽的玛蒂尔德不见了,如今成了一个“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的粗壮耐劳的妇女。十年的艰辛生活夺走了她美丽动人的青春年华,但同时又赋予她另一种粗犷的美,顽强奋斗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本色。此时的玛蒂尔德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平等了,也不再梦想豪华高雅的上层生活了。经历了痛苦的磨练后,与丈夫共度患难,珍视关爱;在女友面前,敢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诉她,并且心境平和、自豪、坦然,可见,物质生活水平的降低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她终于找到了幸福!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黯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2]幸福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撼动人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乎心灵的感觉。幸福的心境往往是自在、安宁、平和的。它可以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穷困而苦恼,不为富贵而得意。这是由于幸福不是来于外物的刺激而来自心灵。它是一个人具有生活目的、人生信念和创造乐趣后的一种情感状态。
  生活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都有幸福的影子存在,不要去抱怨生活对你的不公平,或者老天没有给你幸福,而是问问自己的心,是不是去真实地体验了幸福。只要真实地体验了,任何一种人生都是充满幸福的。
  
  注释:
  [1]莫泊桑:《莫泊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毕淑敏:《提醒幸福》,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立莉,李文彦 邢台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54048)

寻找幸福的故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