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中凸现出种种“症候”。主要表现为:教学课件粗糙,不能为“我”所用;教师受限鼠标,没有干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彰显自我;作业题目传统,完成情况糟糕。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构建可行性方案以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 症候 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目前,该课程教学中涌现出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等的矛盾统一问题,等等。因此,能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模式”则是解决以上问题之关键。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秩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研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刺激动机式教学、学习指导式教学模式等[1]。这已为众多施教者所接受和效法,所取成效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件制作粗糙——应当优化内容,为“我”所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借助电子课件教学,它可以促成文学与影视的有效融合,可以展示难以口头表述的引用资料,可以整合音像动画等多种艺术资源,这是电子课件之优点所在。但是,就目前的现当代文学课件而言,精品少,糟粕多。
首先,课件页面上文字冗繁稠密是当前电子课件的通病。电子课件页面上密密匝匝的文字容易导致学生听课“遇阻”。就Power Point而言,一课时的PPT张数不易过多。因为,学生在观看教学课件时,潜意识会作些笔记,记录课件上呈现的文字内容。但假如课件页面上文字稠密,教师授课时又翻阅较快,那么学生就会应接不暇。其实,教师以较慢或以正常授课节奏翻动这类PPT页面时,都不利于学生听讲。因为学生既想听教师讲解又想记录课件内容,如此,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紧张疲惫,教师也有遗憾。笔者认为,课件页面文字内容应该这样设计:关键词、事件(人物)图谱、难点重点以及思路的提示语。教师讲授时以关键词引导全篇,既能不受限文字而充分发挥,又能传授知识以利于学生速记。从而真正实现电子课件为“我”(教师和学生)所用。
其次,课件形式单一,刺激动机式模式欠缺。就目前的现当代文学电子课件而言,文字、照片、图片、音响的叠加组合是最为常见的景象。几乎没有做到文字、图示、音像——即视觉、听觉、感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导致刺激动机式模式欠缺。个别授课者借助多媒体,以播放影视作品取代原著,更是不科学的行为。此外,课件操作不便捷也是电子课件中的症候。课件演示时,费时费力费功夫。要么是超链接设置不合理,要么是点击按钮不灵(不是机器的错),或者是课件内容前后不连贯不合逻辑。总之,种种弊端,不尽人意,亟需改进。
二、教师受限鼠标——应当走下讲台、干预课堂
从当前的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喜欢站在讲台上,手握鼠标,翻动课件,台上滔滔不绝,台下一片死寂。尤其是大教室,学生众多,教师围着讲台转,目之不能所及,学生“遥听”、“遥望”、“遥想”,久而久之出现“审美疲劳”,课堂效果甚微。
笔者认为,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应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是指创造一种情境和氛围,激发想象,增强凝聚力,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具体包括启发引导法、趣味引入法、现代媒体此技法以及地缘亲和法等。”[2]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走下讲台,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双向交流,互感共鸣。比如,在讲授《阿Q正传》时,不一定非要先播放影视片断,然后进行分析。教师在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完全可以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一起感受阿Q形象的内涵。教师可以预设和激活阿Q的活动场面,模仿阿Q的神态语气以及手势动作,尤其是阿Q戏弄小尼姑的那个场景,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的模仿,再现小说中的活动环境和人物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思考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力。
此外,教师适时“放弃”鼠标,走下讲台,可以有效地干预课堂。尤其能干扰“开小差”的学生,从而及时调整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听讲意识。根据调查分析研究[3],大学生较多地赞成授课教师干预课堂,而且认为干预课堂所取得的成效远远强于放纵课堂的成效。在这点上,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需要同样的管理模式:干预。因为“开小差”是人的不自觉行为,尤其是当代部分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控能力在弱化,因此,走下讲台干预课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业已为施教者所肯定。
三、学习方式僵化——应当彰显自我、耳口并用
目前,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仍是一种忽视主体精神的被动式单向型教学活动,这不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原则。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
首先,自由选择,“思”、“记”并用。听讲、记忆、思考、表达,这是师范生增强个性修养和超越自我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展开学习。以现代文学为例,除了鲁、郭、茅等大家外,所介绍的大多为二三流作家,如“高教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一书中出现的重要作家有84位[4]。 如果教师面面俱到,一是教学时数不够,二是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提前阅读,三是没有必要。因此,对于一些二三流作家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鉴赏;对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比较复杂的现象,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贯穿并帮助记忆,比如“小说界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京派与海派论战”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这对于笔试大有好处,尤其是考研的学生。
其次,参与交流,“听”、“说”互动。学生普遍比较熟悉当代文学作品。对此,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包括比较对照法、点面结合法、观摩评点法和角色互换法等。”[5]例如,当讲授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作家作品时,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作家作品进行解读,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到了讲授这个作家的时候,课堂上可留5-10分钟的时间让选择此作家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要求脱稿讲解,教师可以参与对话。学生讲完,教师一定要理性评价学生的思路、语言、观点、姿态等,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比如,有个学生谈论《人生》中的高加林时,认为他有“黄土地情结”。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这种“黄土地情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中是如何演变的?以此打开学生思路,增强问题意识。
四、作业形式传统——应当因人而异,各有所获
目前,现当代文学教学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试成绩加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书面作业)成绩作为总成绩。该方法比较合理,但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最优化原则。即授课教师要把握作业质量的问题。因为,根本上是要通过作业训练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否则,现当代文学教学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原则如下:
一是提倡“小论文”写作。其意义比较重大,它是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所做的尝试和准备,是实现论文写作的一次练兵。现当代文学课程完全可以把平时的书面作业当成小论文来写,要求作业朝着小论文格式发展,诸如标题、摘要、关键词、论证、注释或参考文献等格式。教师在评判作业的时候,应指出具体的缺点,而非只打个分数。
二是实施“反抄袭”攻略。作业抄袭现象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又一症结。笔者认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目首先要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主观性。其次,作业题目要有层次感,拒绝格式化。例如,对于第一次授课时布置下去的作家作品,要求学生写一篇综述或者述评。比如,王蒙的《春之声》。综述即要求对《春之声》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整合,可以述而不评。述评即不仅要归纳整合而且要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如《春之声》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得失是什么?还有哪些区域值得开拓?等等,必须述而有评。这项作业的难度是循序渐进型的。因为,首先需要掌握电子期刊的查阅技巧,然后阅读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最后作出归纳整合并分析评价。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又有利于将来学术论文的写作,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在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21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强化能力培养,重视个性内涵,使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1]姜波:《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5]刘家思:《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教书育人,2005年,第1期。
[4]李平:《中国现代文学史:从“高教版”到“北大版”的得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
(王爱军 江苏淮安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