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8998

[ 郑红良 文选 ]   

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

◇ 郑红良

  摘 要:在宋词中,与“凭栏”(有写作“凭阑”)有关的意象很多,内涵丰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词人忧国情怀,或表达满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发收复江山报仇雪恨的凌云壮志;或痛吟国破山残,亡国之悲音。在南宋词人笔下,“楼栏”成了抒发他们忧国忧民的经典意象,或“凭”或“倚”或“拍”或“捶”,把“楼栏”意象的内涵又进一步深化了。
  关键词:南宋词人 “凭栏” 忧国
  
  在宋词中,与“凭栏”(有写作“凭阑”)有关的意象很多,如“倚栏”、“倚楼”、“拍栏”等等,使“凭栏”成为宋词中一个固定的模式化的意象。人们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此做了较深入详细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一是“登高望远,使人心瘁”的忧生论,认为是古人登楼时巨大的空间对个体生命既吸引又拒绝的状况引起人对生命的沉思与悲哀,并把它归为两类:“农山心境”和“宋玉悲凉”[1];二是宋人柔弱文化心理反映论,认为登楼凭栏是宋词言愁的表现形式,是宋文化愁容的体现[2]。这当然是宋词“凭栏”意象的内涵所在,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很多南宋词“凭栏”意象包含的另一种重要的内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阳刚之气,我们把它概括为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
  笔者认为南宋词人凭栏之忧国情怀可分三种境界。
  
  一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报国无门与壮志难酬的融合,其代表有“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胡世将《酹江月·拜将歌台》)、“老去情怀易醉,十二阑干慵遍倚”(张元幹《鱼游春水·芳洲生蘋芷》)、“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李曾伯《沁园春·登多景楼》)[3]等。胡世将作《酹江月·拜将歌台》时,秦桧掌权,“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见贤才不受重用,美人迟暮,满腔激愤在“怒发冲冠”和“阑干拍遍”中气冲霄汉;张词于送别之际,作者感叹自己容颜已老,但抗金报国的宏愿却无法实现,把抗金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双凫人惯风流,功名万里”,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报国之志,其情凄婉动人,诚挚可感;辛词声势悲壮,词人南渡十年,却遭冷遇,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身济世之才无以施展,只好“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之情扑面而来;吴词则是词人临胜境而发思古之情,渴望英雄豪杰出现,横扫百万胡羯,叹惜流年,英雄失志,痛山河沉陷,报国无门,满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只能捶碎栏杆,忠愤发狂,激昂悲愤,情动天地;岳词、李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们或激愤,或悲壮,或婉曲,或激昂,这种种情感缘自一情:满怀忧国之情。
  “赵构是从头到脚,满身侮辱的皇帝,他建立怯懦昏虐的小朝廷,极度发挥对内压迫对外屈辱的能事。他永远重用投降派,只在最危急的时刻才允许主战派抵抗,并以打胜仗作为讲和的条件。他和他的子孙一贯畏惧金人,而且不许中国人不畏惧金人,凡是不畏惧金人的,他们认作最可憎恶的敌人。”[4]在这样的背景下,凡有识之士,胸怀报国壮志之人都难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无奈,而面对国破家亡,面对深重的民族矛盾,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心头涌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令无数爱国志士内心无奈、沉痛而难以排遣。可以说,历代文人志士甚至北宋文人排遣胸中积郁都没有“栏杆拍遍”这样直接、痛心疾首,也可以说,历代文人都没有像南宋爱国词人一样通过“栏杆”这一意象强烈地表达胸中积郁和爱国之情。“栏杆”用“拍”已显得心情激动、悲愤难平,还要“拍遍”,越加显得愤怒达到极点,至于“捶碎”更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沦陷却无可奈何的悲愤欲绝,痛斥统治者的昏庸。在这“拍栏”、“捶栏”的意象中,我们强烈感到的不是宋人柔弱的一面,而是一种壮烈、一种振聋发聩的民族呐喊。
  
  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表达至诚至烈的爱国情怀,代表了南宋一代最强音,代表作有岳飞《满江红》、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等。岳飞《满江红》凭栏之意境犹如三军之将帅出发前于高台之上读檄文,壮怀激烈,气壮山河,激励着千古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怒发冲冠”说明此仇不共戴天,思之忍无可忍。正缘高楼独上,阑干自倚,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满怀热血激荡沸腾。对敌人满腔的憎恨与对祖国赤诚的爱,借凭栏一望,便如冲闸之怒洪,直泻而出,狂奔千里,汹涌不止。有论者认为此词并非岳飞所作,并提出种种证据,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不断抗争的时代,必然会有激励整个时代战斗的宣言或誓言,在蓬勃的民间反抗侵略意愿的推动下,发之为声,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时代甚至后人的精神食粮。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词曲低沉而雄壮的歌音,使人们领受到了它伟大的感染力。陈亮的《念奴娇》则如战前据理力争之谏臣,借古讽今,直陈利弊,登高怀远,踌躇满志,信心百倍,表明坚决北伐收复失地之必胜决心。这不正是有宋以来主战派的心声?不正是宋代人民朝夕的期盼?从词中看不到个人的得失忧患,看不到感时伤怀的柔弱呻吟,看不到对国家前途的消极悲观,看到的是对统治者柔弱不作为的尖锐讽刺,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对国家美好前途的憧憬。这凭栏的气度,雄健激越,振人心魄。
  在民族危难时刻,人民永远是最可靠的生力军,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南宋一代,涌现无数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人民群众,这些力量成了宋军精锐岳飞、韩世忠部的主力,也成了岳飞《满江红》创作的广阔的土壤。“当《满江红》唱响时,太行两河豪杰人民纷纷响应,为岳家军秘密输送食粮,并配合岳家军大败金兵,中原大振。当十二道金令逼岳飞退军时,军民号哭,声动天地,飞退军武昌,中原豪杰从此绝望。”[4]“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想,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5]“怒发冲冠”确切地表达了宋人多年来积压于胸的怨气、愤怒,引起国人极大的共鸣,凭栏一呼,应者云集,遂成时代最强音。
  
  三
  
  “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不忍见国破山残,凄然生悲。亡国之音,令人扼腕,代表作有“休去危栏倚,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辛弃疾《摸鱼儿》)、“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吴文英《高阳台·过钟山》)、“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李演《贺新郎·多景楼落成》)、“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史达祖《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登临莫上高楼望”(徐一初《摸鱼儿》)、“时移事改,极目伤心,不堪独倚危栏”(赵可《雨中花慢》)。
  吴文英《高阳台·过种山》: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
  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此词追古论今,感叹忠臣枉死,国势日危,虽“机心已堕沙鸥”,显然词人壮心未死,但见衰败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斜阳下”([水龙吟]《送万信州》),面对黄昏落日般的颓废国势,瞻念更加黯淡的前景,词人不禁叹道“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说:不要登山临水了,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疏柳残烟,西北高楼,而看不见长安。让人想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悲慨和无奈,深沉的爱国情感和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极相类似,道出南宋末期词人们爱国情感之一斑。“休倚”、“独倚”、“不堪倚”,悲中带壮、凄怆怨悱的亡国之痛,哀绪纷来,令人唏嘘生悲,感慨万分。
  南宋的仁人志士是不幸的,在山河破碎的时事下未能造就英雄。在一个昏聩懦弱却不遗余力压制复国行为的皇帝的统治下,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文人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丧君辱国之痛。从“靖康之难”到隆兴北伐再到开禧北伐,有识之士起初尚存驱除金人、收复失地的壮志,经由无数次的不战而败,战胜求和的把戏后逐渐绝望[6],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山河日渐沦陷,低唱“莫登临”的亡国之音了。细读来实在是字字滴血。
  在宋词中,词人所倚或词中人物所倚的,除了“楼”、“栏”,还有“门”、“窗”、“船舷”、“桥”、“床”等,这“楼、门、窗”经词人一倚一靠,便成了抒发各种情感的舞台。“楼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见证者,也是文人们种种思想情感的体现物。”[7]在南宋,人们受尽朝廷剥削,外族欺凌,这种状况比北宋严重多了。在北宋这个版图还算完整的朝廷,人们还有中原之国的心理优势,统治者甚至都没有把外患真正放在心上。而到了南宋,国君被俘,大片国土沦丧,这种丧权辱国的现实,时刻刺激着有志之士的神经,驱除外族侵略,收复失地成了集体共识,只是有的沉沦,有的越战越勇,雄心不已。“诗歌合为时而著”,“言为心声”,这种集体的爱国意识必定在词中反映出来,他们凭借多种意象来表达这种心声,而“楼栏”就是其中一种。在南宋词人笔下,“楼栏”成了抒发他们国恨家仇的理想场所,或“凭”或“倚”或“拍”或“捶”,把“楼栏”意象的内涵又进一步地深化了。
  
  参考文献:
  [1]孙维城.论“登高望远”意象的生命内涵[J].中国韵文学刊,1999,(02).
  [2]张文浩.登楼凭栏:宋词言愁的一种变现形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3]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吴秀红.楼与宋词[J].寻根,2006,(05).
  (郑红良 绍兴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312000)

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