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后期日本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女性作家们在各种文学奖中“盛气凌人”,吉本芭娜娜便是其中代表之一。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20岁左右的少女。她们不堪于悲惨命运的捉弄,从而独自找寻出路解救自我,完成人生的成长,同时也拯救了身边的人。她们温婉坚毅,具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性。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 少女形象 解救 成长 女性文学
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自1988年24岁以小说《厨房》登上文坛以来,至今已出版作品70余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芭娜娜的作品在日本国内曾一度狂热,受到年轻一代尤其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众多读者的喜爱。年轻评论家对芭娜娜的作品评价非同一般,认为其小说充满典型的女性气息,尤其是具有少女漫画风格,浅显易懂,深入人心。的确,吉本芭娜娜的小说一定不会出现繁琐的情节或复杂的理论,有的只是普通平淡的、日常生活舞台上极其细微却真实存在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纤细微妙,浸透着浓厚的少女情结。这些也是由于芭娜娜小说的主人公几乎均为少女,并且她们也都多少具备一些少女的共同特征的缘故。
迄今为止国内芭娜娜的作品研究中,较多的是对作品主题进行考察,或对创作特点进行归纳,也有从作品特点分析其大众性及商业性等,而鲜有具体涉及到其少女形象的。吉本芭娜娜的作品根据创作时间及作品风格,一般被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时期。大多数读者认为其第一时期作品更具魅力,尤其是成名作《厨房》与其续集《满月——厨房Ⅱ》(以下简称《满月》)以及《哀愁的预感》,此三部作品曾蝉连过日本畅销书籍榜首。因此,本文试以上述三部作品为中心,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芭娜娜笔下的少女形象,并初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一、悲惨的身世
在吉本芭娜娜的小说世界里,所有的故事总是从悲情开始上演,似乎悲伤的氛围更能让读者迅速走近小说人物的身边,体会他们的心情。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也从故事一开始就无可避免地背负着悲惨的身世。
《厨房》、《满月》的主人公美影是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从小失去双亲,高中时外祖父过世,之后相依为命的外祖母也不幸弃之而去,美影沦为一名无依无靠的孤儿。最后一位亲人的离去,对她来说是“一记重创”。她发现一个人被留在空荡荡的房间,感觉“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虚幻缥缈”。美影的精神家园顿时陷入充斥着强烈危机感的黑暗深渊。寂寞、悲哀、痛苦纷纷不约而至地向她袭来。
《哀愁的预感》中的主人公弥生虽然拥有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虚幻的、养父母的家。而她曾经幸福的亲生父母的家,早在她年幼时,因为一场车祸父母双双罹难而瞬间面目全非了。弥生受了惊吓失去记忆,这使她一直无法认清自己的身份。姐姐雪野为了保护她,故意扮演一个与她毫无瓜葛的“阿姨”的角色。或许是再温情的养育也抑制不了失去至亲难以磨灭的创痛,所以弥生常产生一种莫名的感伤,时而觉得自己有“一种哀愁的预感,仿佛将一个人独自走到天黑,就那样迷失在远方的潮流里”。
二、洗礼于“小屋”
在日本民间有一种“借屋(仮屋)”,传说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要离开自己家,住进这种从别人家“借来的小屋”接受洗礼。她们与小屋中的同伴一起生活,扮演与以往不同的角色,最后经过一番修炼,完成由小孩成长为大人的过渡。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少女们也会走出自己的家,寻找到见证她们成长的“小屋”,不同的是她们在这里是通过疗伤的仪式,完成重生的洗礼。
《厨房》中的田边家便是这样一个地方。美影背负着重创离开空荡荡的家初次造访田边家时,一眼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珍爱之情。即使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却丝毫不感到孤独。“这里有厨房,有植物,有人和我在同一屋檐下,又安安静静的……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了。这里,无可挑剔。”在田边家留宿的那段时间,美影与雄一、雄一的母亲惠理子像家人一般共同生活、共同饮食,她的心灵从此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在这里她感到安定,随之那些创伤也逐渐愈合,精神也得以恢复。
《哀愁的预感》的开篇如此写着:“那是一栋独门独户的老房子……滞留在那里的时间,已成为我最初也是最后一段极其珍贵的时间,……”弥生9岁那年祖父的葬礼那天,她偷偷来到“阿姨”家探望躲在家里独自哀伤的“阿姨”,与“阿姨”共同分担痛苦。多年之后,在“阿姨”家与之交谈当中,弥生了解到“阿姨”与双亲的回忆,无意中得知了关于自己身世的线索。也是在此,弥生遇到了寻找“阿姨”的男友轻井泽,进一步确认了当年祖父去世时“阿姨”心中的纠葛,并从轻井泽口中得知“阿姨”离家出走的去处,从而找到“阿姨”,最终揭开身世之谜。因此“阿姨”家,是弥生重拾亲人,找回自我的重要“小屋”。
三、“死者”的解救
“死亡”是芭娜娜小说的主题之一。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死”这一极限程度的体验,发觉和感受深层次的真实的人性关怀的存在。芭娜娜小说中的少女,在“死”的阴影中挣扎、煎熬、忍耐,最终到达生的彼岸。她们不仅能够自我修复,同时也可以解救和她们曾经一样陷入过痛苦的“死者”。
《满月》中的雄一,在唯一的亲人惠理子被害的打击之下,陷入精神崩溃、死亡的边缘。已离开的美影担心至极,再次回到田边家。然而此时这个往昔的救赎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成为两人的伤心地。加之惠理子的离世,美影与雄一之间的关系也演变为他们无法正视的问题。于是怀着复杂的心情他们离开田边家,各自去找寻新的救赎地。美影偶然间发现了解救的灵方——盖浇饭。通过一碗盖浇饭而恢复了元气的美影,为了帮助雄一,带着特意为雄一准备的盖浇饭奋不顾身地连夜赶到雄一的住处。这碗美味的盖浇饭就像一处妙药,连同美影炽热的感情,把生的希望带到了雄一面前。“这样的盖浇饭大概一辈子再也不会吃到了……太好吃了。”雄一的笑容“闪闪发光”,是美影爱的力量,唤醒了雄一并使他找回面对现实的勇气。
《哀愁的预感》中弥生的姐姐雪野,也曾一度心如死灰,拖着濒临死亡的身躯来到“恐山”——当年悲剧发生、意味着“死亡之国”的地方。雪野等待弥生的泉水边,实际上也暗示着通向灵界的入口。面对现实,雪野一直选择逃避的态度,甚至走到了灵界的边缘。弥生力图还原与姐姐失去多年的关系,帮助姐姐勇敢面对事实真相,因而踏上了苦苦追寻姐姐的旅程。姐妹在当年遇难之地相逢,雪野终于从幽远的梦境中苏醒,走出自闭,重见光明。
四、幸福生活伊始
风雨过后见彩虹,越过灾难之后是新生。读完芭娜娜的小说总会有如释重负之感。那是因为在芭娜娜的少女般梦幻故事的末尾,都有如童话般的美丽结局——“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少女,经过层层历练,终于拨开云雾,与心爱的人共同步入幸福的殿堂。
《满月》接近尾声处,当美影把盖浇饭连同爱一起带到雄一面前的时候,雄一的心在顷刻间复苏,他们彼此之间充满着亲近感。美影清楚地感觉到她和雄一的心“紧紧相依,彼此扶持着前行”。第二天,工作结束的美影接到了雄一的电话,雄一的声音明快而爽朗:“我明天来车站接你。”不难推测,雄一、美影两人打算一起回家,至于是田边家还是美影的公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人决定从此正式成为对方的家人,相互依偎幸福地生活下去。
《哀愁的预感》的童话般结局也洋溢着一片温馨。弥生与哲生是原本没有血缘关系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妹。真相大白之前,弥生明明对哲生心存好感,却时刻用姐弟关系来掩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而哲生一直对姐姐怀有爱恋之心,却始终保持缄默,等待弥生向他深情一瞥的时刻。哲生的等待没有白费,“我(弥生)第一次拿掉了挡在心中的滤光镜,于是今夜,我以迄今为止不曾有过的目光注视着哲生”。弥生终于冲破了原本不应设的禁区,正视与哲生的恋情,享受着爱情的乐趣。
上文主要剖析了《厨房》、《满月》、《哀愁的预感》中的主人公少女形象。事实上,吉本芭娜娜第一时期的其余小说的主人公也逃不出这个模式。比如《泡沫》中的人鱼,她是一个从未与父亲谋过面的私生女,却在父亲家里化解了所有忧愁,也同时温暖了恋人岚。《月影》的主人公阿等也是如此。男友因车祸丧生,这给了她重重一击,但她义无反顾地多次来到故地——桥,七夕时在此与天国的男友相会,获得新生。和她一样,因车祸失去恋人的男孩,在她的鼓励下也走出了阴影。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总是起始于死亡和心的残缺,归结于新生和爱的完美。主人公少女自一开始就失去了幸福生活中完整的家,于是比常人更渴望家庭的温暖、亲人的依赖。但她们懂得失去的将无法再回来,所以只能寻求新的栖息处温暖自己,通过构筑新的“家庭”和找寻新的“亲人”来抚平心灵的创口。她们最初将自己与现实世界用一膜隔开,使自己如同身处羊水中的婴儿,悬浮在皮膜边缘,从皮膜的缝隙中目不转睛地窥视着外面的现实世界,寻找契机。她们一旦发现解救的手段与恢复之路,便立刻顽强地钻出来。事实上,芭娜娜小说中少女们的这种自我救赎过程,寓示着她们的自然成长。她们在自我成长中也把新生带给了周围的人。芭娜娜在《厨房》的后序中写道:“我觉得克服与成长是一个人灵魂的记录,希望与可能唯在此。”因此,芭娜娜的每篇小说都可以视为一部少女的成长日记。
由此可见,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少女,迷茫、忧愁、悲伤,但她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从忧愁中寻觅到光亮,从悲伤中练就了坚强。她们能将作为女人内心所背负的重担和压抑情绪完全外部化、明朗化为一种新的精神动力。这种可称为“少女性”的特征以及与此共通的所谓少女的“性情”,不同于以往日本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女性”符号:“妇女(婦人)”“女性(女性)”“女人(おんな)”,是作为现代社会新的女性出现。在女性主义概念看似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芭娜娜笔下的少女形象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新女性形象,为日本现代女性主义谱写了新的一页。正因如此,芭娜娜笔下的少女与日本年轻女性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芭娜娜小说在日本获得了众多青年读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日]吉本芭娜娜.厨房[M].李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日]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预感[M].李重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金连花,张文秀.小议吉本芭娜娜小说之特征[J].科技信息,2009,(26).
[4]黄淑惠.论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的象征意义[J].龙岩学院学报,2008,(01).
[5]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胡婧婧 湖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