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35

[ 李照冰 文选 ]   

两个“自我”的对话

◇ 李照冰

  摘 要: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小王子的价值观与成人的价值观有天壤之别。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的精神世界纯洁无瑕,充满童真和温馨。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自然的,未曾经受现代文明的污染并且摆脱了“大人们的逻辑”的束缚。至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则尽是“清规戒律”,尽是现代文明污染的痕迹,大人们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有的甚至惟利是图,泯灭人性。在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世界之间没有相通的价值观,没有连接的桥梁。
  关键词:《小王子》 价值观 童真 现代文明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营构了一个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怪诞世界,而诗意的精神在这则童话寓言中却演绎得非常生动和鲜活。小王子的诗意形象在阅读过该作品的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小王子》写于20世纪中期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讲述的是被困于撒哈拉大沙漠中的飞行员“我”与来自B-612小行星的小王子一周的生活经历,其间,小王子讲述了他从家乡离家出走,途经6个小行星,最终到达地球的所见所闻。
  这则童话寓言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其一是小王子,这位来自外星球的小人儿,有着满头的金发,穿着长袍,围着长围巾,有着不曾被玷污的内心世界,他是永葆童真的天使的化身,是作者的理想象征。他身上有着人类的完整的纯洁天性,而这种天性具有永恒的主体价值。他身上有着作者童年的影子,其经历明显带有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同世界接触时的直接感受印记,可以看作是作者童年的“自我”。另一个人物则是身陷绝境的飞行员“我”,在现实世界中,圣-埃克苏佩里就是一个出色的飞行员,曾经多次身陷险境,其中一次就是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一次经历被他写在著名的小说《人的大地》中。所以飞行员的形象可以说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的现实形象。现实中的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个勇敢、坚强、富有硬汉精神和英雄气质的人,可是这位硬汉却又有着敏感细腻的内心,他曾在给他母亲的回信中说,他不想长大,希望回到童年的单纯时光。这种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其实就是对成人世界的厌倦表现。而小王子形象,则就是圣-埃克苏佩里内心最深最柔软的那个部分的化身,是他那部分心灵的对象化。在绝望时刻,这个缥缈的“小人儿”现身了,并与“我”——飞行员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这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对话,一个是不得不长大的“我”,现实处境里的我;一个是拒绝长大的“我”,内心里的“童年自我”。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这个交流与对话,圣-埃克苏佩里展现了他诗意存在的理想。 小王子的慧心灵性最先使“我”感到惊喜,“我”六岁的时候画的那幅蟒蛇图,从未被“大人们”看懂过,他们愚笨地说那不过是一顶帽子,还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可小王子一眼就看出来了:“不!不!我不要蟒蛇吞大象。一条蟒蛇,太危险了。一头大象,又太占地方。”这样的话,让“我”第一次有如遇知音的感觉。当他要“我”画一只绵羊,而“我”不胜其烦,敷衍地给他画了只四方箱子,说绵羊就在里面时,小人儿竟然笑逐颜开——他真能“看到”里面的羊!而“我”已经看不到了。这就是成人与小孩子的不同。这样对比看来,小孩子是更聪慧、更灵通的一种生物,有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直觉透视力。而年龄渐长之后,这种灵性就慢慢消失,一直都要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解释”,解释了还不懂,还自以为是地训斥人,真是冥顽不化。如前所述,小王子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那为什么小王子能看到的东西(比如箱子里的绵羊)“我”却看不到了呢?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安排:它寓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难以沟通。这种沟通困难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儿童的纯真天性与成人的世俗功利格格不入的象征。世界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性致使小王子得不到他所提出问题的满意答案,为此他感到忧郁不安,甚至悲伤哭泣。感情脆弱固然是其哀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探求真理的执着与荒诞世界的抵触、撞击乃至势不两立。小王子的价值观与成人的价值观有天壤之别。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的精神世界纯洁无瑕,充满真情和温馨。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自然的,未曾经受现代文明的污染并且摆脱了“大人们的逻辑”的束缚。至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则尽是“清规戒律”,尽是现代文明污染的痕迹,大人们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有的甚至惟利是图,泯灭人性。在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世界之间没有相通的价值观,没有连接的桥梁。
  小王子属于儿童世界,没有任何约束和桎梏,他使用不受社会法典限制的“非大人”的语言通行无阻。小王子虽然也接受了“大人们世界”语言系统中的能指符号,但却可以随意借助这些能指符号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即表达他赋予了新的含义的能指。所以,儿童善于用心看世界,而大人由于世俗的功利心已经丧失了这种诗意的看世界的生活本能。是“蟒蛇吞吃大象”还是成人眼中的“帽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明。这个在童话一开始时由飞行员讲述的故事在“大人们”看来滑稽可笑,但它却成了童年时代的作者测验成人是否有诗意的生活理解能力的一个试题。其实,故事的逻辑是按儿童世界的“非大人”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大人们”参照约定俗成的法则,不可能理解儿童世界独特的能指含义。只有童心未泯或恢复了童心的成人才可能与小王子相互理解,进行交流,沟通思想。
  但现实世界中童心未泯的成人毕竟寥寥无几,面对如此庞大驳杂的异化世界,纯真的小王子无疑成了这个功利世俗世界的独语者,小王子因此而忧郁,他的孤独反映了作者面临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他已意识到人的自由,也意识到对现实做出选择就是自己未来的出路,未来既是自己选择的,那么自己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意识到这一点,人又会陷入茫然忧虑的境地,现实世界的圣-埃克苏佩里面对异化的世界,深刻体会到人类正是基于对现实不断的选择而筹造出今日的世界,那么就必须对异化也做出选择:屈服或者超越。作者在这种孤独的忧虑中,最终选择了超越——用文字揭露异化,赞美诗意的纯真天性,以此构建起人的全面的主体价值,以呈现生命的本真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千钧,李欣.《小王子》的告诫:远离异化,回归本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社),2005,(04).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3]杨全.诗与在——“诗意的栖居”何以是最好的存在[J].名作欣赏,1998年.
  [4][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见海德格尔.讲演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李照冰 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252059)

两个“自我”的对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