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44

[ 顾永芬 文选 ]   

诗歌的“物象”和“意境”鉴赏之探

◇ 顾永芬

  摘 要:“物象”和“意境”是诗歌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读者进行赏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对诗歌“物象”和“意境”的鉴赏需要读者在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来对诗歌进行品味欣赏。
  关键词:诗歌 物象 意境 鉴赏
  
  “物象”和“意境”是诗歌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读者进行赏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内核。物象是诗歌言词中所体现的表象,读者通过阅读就能感知到,是一种感性思维;意境则是由读者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再创造而生成的,是作者写作思想和意图的重要流露和展现。笔者以为,抓住诗歌的“物象”和“意境”,就要求读者在反复朗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体味其中语言特色和结构安排体系,进而探寻出隐藏在其中的内涵之美。
  
  一、反复朗读,熟知诗歌的“物象”之美
  
  诗歌欣赏的重要环节就是阅读,而朗读最为有效。为此,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统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读者对诗歌的语言音律之感,增强他们对诗歌的敏锐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起到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作用,便于读者体味和感知诗歌的物象之美。
  诗歌的反复朗读,主要体现在:第一,建议读者深入地朗读诗歌,特别要注意诗中的押韵之处,体会其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第二,按照诗歌的音律规律进行朗读,读出其中感性的物象描述之感;第三,注重朗读的升华和提炼,即读者应该从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体味其中的表层意蕴;最后注重诗歌的“核心词汇”,即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反复朗读思考,以体味其中的运用特点和精妙之处。
  例如,在对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赏析中,我们不妨采用朗读的方式对该小令进行赏析:首先,反复朗读小令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者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先把握这组小令的情感基调;然后,读者可通过设计一定的游子思乡和凄楚悲凉音乐背景来进行再次朗读、体味和思考;在朗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其中名词前形容词的修饰运用,像“枯”“老”“昏”“小”“古”“瘦”等词,以此来体味对作者所要表达思想的作用;最后在以上基础上读者就可以试着对语句进行翻译转换: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读者可再次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诗中的物象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情境。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这与读者对物象的理解把握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注重品思,领悟诗歌的“意境”之丰
  
  诗歌鉴赏不仅需要朗读,更需要一定的品味和思考。这样诗歌意境才富有生命活力。这里的品和思,一方面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意境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读者体味诗歌意境的理性升华。
  注重诗歌的品思,领悟诗歌的“意境”之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含义:一是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人作诗常用的方法;二是思考作者的创作构思,以此来体味其中的特色之处;三是大胆拓展延伸,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对诗歌进行大胆想象,以此来丰富其中的意境之美;最后培养自己严密的语言思维习惯和情感审美价值观,读者应从中品味出诗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化内涵。
  例如,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意蕴。一首诗往往有可以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即“诗眼”,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其关键。而这一切的“思”和“品”则需要通过诗歌的传神之字或词来体现。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只要抓住诗眼“绿”字,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色彩,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画笔画到哪里就染绿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这就是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注重积累,探寻“物象”和“意境”的完美融合
  
  鉴赏诗歌需要积累丰厚的知识储备。这种积累除了反复朗读和思考领悟之外,更需要读者的自我吸收创新,以此来品味其中的“物象”和“意境”的完美融合。这种积累,不仅是读者学习诗歌的必然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综合素养的要求。
  这种积累主要包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体系组成,探寻其中的“合理内核”;还要注重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注重情感交流,当一个意象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对此,读者与诗歌的沟通,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
  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者若能够结合“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知识进行赏析,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出其中的“物象”和“意境”的完美融合之处:京都长安因遭受叛军攻打而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残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如果再结合杜甫的“三别”和“三吏”体裁的现实主义诗歌进行赏析,定会有异曲同工之效。
  综上所言,对诗歌的“物象”和“意境”的鉴赏,需要读者在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来对诗歌进行创造性地品味欣赏。读者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体味诗歌本质之精妙,还应该丰富诗歌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戚晶.诗歌的意象与意境[J].北大荒文学,2009,(06).
  [2]黄秀端,黄丹玥.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J].理论观察,2009,(03).
  [3]刘成纪.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J].求是学刊,2006,(09).
  
  (顾永芬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214531)

诗歌的“物象”和“意境”鉴赏之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