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小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其性格都有所变化发展,孙悟空全能英雄的形象逐渐演变成屈从于现实的悲剧英雄,唐僧性格中的优缺点都被放大并加以重新演绎,猪八戒的形象逐渐从负面转向正面。这些变化都是时代发展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当代人对名著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西游记》 性格演变 孙悟空 唐僧 猪八戒
古典小说《西游记》流传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对现代人的影响可谓是有增无减,《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被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编排演绎: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书籍如《悟空传》;拍摄的电影如早期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近期的《大话西游》《情癫大圣》;电视剧如央视版《西游记》和《西游记续集》,香港TVB版的《西游记Ⅰ》、《西游记Ⅱ》和《齐天大圣孙悟空》;还有内地拍摄的三部有关猪八戒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等等,甚至于一些戏剧和网络游戏都有了和《西游记》相关的版本,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在演绎的过程中,现代的伦理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对《西游记》中人物的诠释也在悄然变化着。
一、孙悟空的悲剧化
孙悟空在原著中的故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二是护卫唐僧到西天取经,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在第一段故事中,孙悟空是一个藐视权威、敢于造反的斗士,他心高气傲,不甘平凡,争强好胜,易于冲动。他大闹天宫、反抗神权,但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第二阶段孙悟空个人英雄主义发挥的作用相较于第一阶段越来越少,他依赖别人,也受制于别人。在取经过程刚一开始,孙悟空就被套上了金箍咒,受制于唐僧,好收敛其“顽劣”的个性。取经路上妖魔很多,孙悟空虽然积极战斗,但解决问题却依靠神佛力量,比如白龙马是观音亲自前来收服的;沙僧是观音派木叉来收服的;八戒与悟空激烈搏斗,然而一听说悟空就是取经人,立刻丢下钉耙,倒背双手,主动请悟空捆绑,还说自己是受观音安排,专门在此等候,连名字都事先起好了……真正由孙悟空打死或收服的妖怪很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最终在佛光普照中放下金箍棒,双手合十。他曾经无所畏惧地挑衅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这些空前绝后的壮举最终在“斗战胜佛”的封号下划上了句号。
现代人正是对取经前后孙悟空的变化读出了一丝悲剧色彩,并将其提取出来大胆改编演绎,作品影响力较大的是《大话西游》和《悟空传》。
《大话西游》这部影片拍摄距今已十多年,一直被年轻人追捧为经典。电影所描述的故事和人们所熟知的《西游记》想去甚远。为什么会展现这么一个故事?导演刘镇伟曾在一次访谈中揭示了他的创作动机:“我在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看的时候觉得原本的《西游记》,很多回的折子戏都是很好看的。但是每次看完小说或是电影时,都觉得孙悟空都很无奈。无奈的是,其实他无权决定去不去取西经。即是当一人被压在五指山下面,之后有一个人来和你讲条件,要你和他去取西经,如果你肯去的话就可以出来,否则就继续留在那里。我觉得他没有其他选择。假设如果我是孙悟空的时候,我的选择是什么?”
“而一个这么反叛的人,我会觉得当他被放出来的时候,第一样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干掉唐僧,杀了他。但是,我又不可以写一个这样反面的人物。我又试图去想像孙悟空这个角色,如果放一些感情世界在他身上,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故事?结果,我从这个方面开始,去塑造一个孙悟空。”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所描述的是取经之前孙悟空的一段心理和感情的纠葛。故事中孙悟空成了一个被贬下凡间的普通人至尊宝,至尊宝一直回避自己孙悟空的身份,他渴望做斧头帮帮主的那种虽无赖却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给自己背负所谓道义、责任等重任。可是,当他经历了情感的纠葛、命运的无常和生死的轮回后,他对个体的微茫、左右命运的力量的敬畏展开了反思。在一番大彻大悟之后,他意识到个体的有限性,也意识到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有所担当,有所追求。于是在水帘洞里,至尊宝郑重地将金箍戴在头上,从此放下爱情,担上责任,完成了他的成年礼仪式。
如果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多是因为外在的强制力量而不得已选择了西天取经,那么《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则是自由地选择,自觉地承担,后者更为悲壮,也更为深刻。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大话西游》是有所超越的。
而将这种悲剧色彩继续放大的是一部网络小说《悟空传》。
《悟空传》深受《大话西游》的影响,将孙悟空刻画成了一个悲剧英雄。故事讲述的是孙悟空由于不属于三界之内,可却要受到神仙的束缚,他便想通过抗争去打破这个规则,彻底给自己和同类一个自由,从此可以自在地做人。但在几次交锋之后,他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于是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招安能得到仅属于自己的一隅。当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他轰轰烈烈地大闹了天宫。在众多卫道士的协力下,孙悟空还是败了。在爱情上他也被紫霞深深地伤害。经过五百年岁月的消磨,洗脑后的孙悟空获得重生,这时的他已经对命运的抗争感到无望,遵守了他曾经不以为然的潜规则,并甘心做了潜规则的卫道士。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前段时期的孙悟空比较偏爱,那时的悟空叛逆,满腔激情,对未来的世界充满热爱和憧憬,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一片亮丽的天空;对于后期的悟空,作者却是很认可,因为这时的悟空代表着成熟和理智,是生命历程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的稳重,是对世事看透后的无奈。这样的改编,将孙悟空完全从兽性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现实中你我的影子,折射出现实中人们从年轻气盛到逐渐被磨平棱角的悲剧性过程。
二、唐僧的神圣化和喜剧化
《西游记》中的唐僧性格是复杂的,多变的。他既有意志坚强、思考周密、百折不饶、洞察秋毫的一面,又有懦弱无能、迂腐不堪、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一面。唐僧的这种性格特质在央视86版《西游记》中表现得很突出,导演甚至把唐僧愚善固执的缺点有所放大。但在TVB版的《西游记》中,唐僧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其缺点被削减到最小,而优点被无限放大,唐僧不再懦弱无能,不辨是非地乱念紧箍咒。他变成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师父,一个慈悲和智慧兼备、超凡入圣的高僧。他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方式,感动上苍,显示奇迹。他用佛理和自己本身高尚的情操教化妖精,使他们放下手中的屠刀。他为了求得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法,能够弃生死于不顾,经常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他和徒弟们的如同父子又类似朋友的情谊,让人为之动容。相反的,在《大话西游》中,唐僧胆小怕事、婆婆妈妈的缺点被有意放大,变成了一个啰嗦得让人喷饭的喜剧形象。这个形象远比港版的圣僧形象来得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一提到唐僧,脑子里浮现是那个唱着“ONLY YOU”说着“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啰嗦得让妖怪也纷纷自杀的无厘头版唐僧。
三、猪八戒形象的正面化
猪八戒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封建社会市民的代表形象,他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是:贪财、好色、斤斤计较、贪图安逸,偷懒散漫;同时他又纯朴天真、不畏艰难、勇敢坚强。过去在人们心目中,猪八戒并不是一个光彩的形象,民间的俚语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猪八戒演变至今却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认可,甚至渐渐转变为一个正面形象。影视作品如猪八戒三部曲(《喜气洋洋猪八戒》《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尽管和原著没什么联系,但其中的猪八戒已经完全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故事里,并且更加凸显了他善良、单纯、率真品质,还赋予了他美好的爱情。作品透过猪的眼睛去审视仙界的权威,折射出仙界众神的尔虞我诈、自私虚伪。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给猪八戒正名的文字,甚至很多女士表示要嫁就嫁猪八戒这样的老公,可见,猪八戒正由于其平凡率真的性格逐渐成为人们接受喜欢的对象。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二十世纪下半叶解构主义风行文坛,中国相应的诞生了无厘头文化,反对严肃高尚,崇尚轻松与自由。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随之加剧,他们力图摆脱经历过战争和贫困的上一辈的沉重感,追求轻松和自由,也更加关注自身。而无厘头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高不可攀的英雄的解构和嘲笑,对小人物心理的关注和对平民英雄的推崇,正好契合了当代人的口味和审美需求。于是高高在上的孙悟空在《大话西游》中变成了的凡人至尊宝,在《悟空传》中变得更像生活中不断成长的你我。TVB版的《西游记》中,唐僧变成了正统文化所推崇的英雄,但是他的影响力哪抵得上《大话西游》中那个让人喷饭的无厘头唐僧呢?猪八戒形象的“拨乱反正”也正是由于平民审美意识的影响。
轻松自由并不能掩饰现代人心灵深处的痛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也解构了传统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这让人们在这个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化演绎正是体现了当代人对本真的不受约束的自我与社会上种种看似合理的抑或是不合理的规范的矛盾的困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观照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董国炎,刘明坤.孙悟空新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8,(01).
[2]尹晓叶.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J].语文学刊,2009,(06).
[3]孙书磊: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4,(01).
[4]田雯:《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主题比较[J].作家杂志,2009,(05).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7]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婧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