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的词作咏及菊花、梅花、海棠等,其中的梅花词(含咏梅及涉梅)研究者似乎少有论及。事实上,梅花词是李清照生活经历的折射,本文重点分析了梅花词的内涵,并兼及其艺术手法,进而探讨词中所体现的梅花精神。
关键词:梅花词 李清照 内涵 艺术手法 梅花精神
李清照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三十八首词中,梅花词(含咏梅及涉梅)竟有十六首之多。除了受当时咏梅风气的影响之外,还因为梅花记载着她从纯真到沧桑的人生体验。读李清照的梅花词,似乎可以闻到她性情中清新的寒香。本文欲从内涵和艺术手法两方面来分析李清照的梅花词。
一、梅花词的内涵
李清照的梅花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也恰好是她生活的折射。
(一)初梅
北宋词人有着以柔为美的审美心理。青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其梅花词不仅柔美,更弥漫着一股清新亮丽的气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一个调皮、伶俐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其中主人公惜春的淡淡惆怅如烟飘渺。没有感情的困扰,更没有国破家亡的忧虑,李清照此时所拥有的完全是澄澈的少女情怀,词人眼中的梅花也自然是含苞未放,充满勃勃生机。
(二)新梅
李清照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有着清醒的认识,更不肯屈从于“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闺阁之训。这一点在她的词作中有所体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正衬出她对自由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挑战。或者也可以说,青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已经形成了叛逆和刚毅的天性。李清照聪慧、敏感,作为女性,对事物的体察又较男性更为细致、敏锐,因此她直觉地感到,作为一个女子,在社会上若想追求理想中的自由,身心都会受到无形而巨大的压力。她把这种心得感受诉诸笔端,客观上具有反礼教的思想意义,与之相适应的风格也就不可能香软、纤弱。所以说,李清照的婉约风格中带有“丈夫气”,正如一朵傲雪寒梅,外柔而内刚。
正因为李清照有“丈夫气”,其词才能直抒胸臆。大佛寺前的一次偶遇,使得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见钟情。大自然春分乍起,她心中早已春波荡漾,“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她觉得这种感情是纯洁的、正当的,用不着隐藏、躲闪,因而大声宣告“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怨王孙·帝里春晚》),并决定努力冲破这无形的罗网,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胆量:“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但是,有勇气并不等于就可以逃脱被批判的命运,明人沈际飞评曰:“纸上何遽能尔!”表示了不满和惊恐;近人赵万里则认为:“词意儇薄,不类易安他作”,旨在维护词人的形象。这或损或护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却有着共同的认识:清照不该写这样的词句。然而,正是这玉骨冰肌、表里澄澈的本色,使李清照的形象更加可敬可爱。不难见出,词人心中的梅花娇艳生姿,缱绻多情,却又不乏笑傲寒风的冷峻、率真,诚为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新梅。
(三)盛梅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快乐时光截止在嫁给赵明诚以后。这段时间内,婚姻的幸福和刻骨的相思几乎占据了李清照所有的情感空间,也给她的梅花词创作提供了极佳契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人以梅花自喻,深有寄托。“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寄托花好月圆之意。这首词作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之时,这是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段美好时光,“花好月圆”即喻李清照夫妻的美满生活。故李清照晚年思想至此,感叹“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与丈夫志趣相投,感情甚好,但当时政治动荡,国势衰微,对于只求平静生活的李赵夫妇而言,这无疑是天灾人祸。赵明诚南渡前为太守期间,辗转青州、莱州、淄川之间,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只能作诗聊以自慰:“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春到长门》)。红梅初放,春意盎然,于是更盼与丈夫共赏: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梅花“包藏无限意”,正喻词人相思意无限。梅花愈是俏丽、馨香、情浓,就愈能打动爱人的心,梅花即是词人自己,殷切期盼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相思不成愁乍生,唯愿君入梦。”《诉衷情》词曰: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梦,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捋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酒醒梦破,无由泄怨,乃捋梅花之残蕊,“更捻余香”。更何况,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呢?主人公对丈夫的铭心思念不言自明。而同样写梅花的孤独,晁冲之的《汉宫春·梅》就显得更悲观、被动一些: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燕,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离?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梅花要比晁冲之的梅更柔韧,不懈的坚韧是李清照永不妥协性格的反映,也正是她的梅花更为动人的地方。
对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梅花已不再是单纯的高洁之物、冷傲之花了,而是成了她可以寄托思想,诉说衷情,有灵性、有感情的知己。李清照的梅花在相思中渐渐有了残瓣。尽管如此,在代谢轮回的过程里,这仍是最具风韵的盛梅时期。
(四)残梅
由盛而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李清照的处境随着北宋的灭亡变得越来越窘迫,往日的闲情逸致这时变得了无生趣:“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首词是李清照随赵明诚守建康时所作。靖康之变后,金人南侵,开封陷落,李清照被迫南渡,这是词人一生创作的转折点,尽管有丈夫相伴,但家国破败的忧虑已经替代了玩赏良辰美景的心情。自此之后,国破、家亡、夫死的噩运接踵而至,李清照原有的清亮词风逐渐变为凄清哀怨。她的亡国思乡之痛刻骨铭心: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一向端庄的李清照,竟也“梅花鬓上残”,醉后醒时的痛苦,足见她对故国乡关的绵绵思恋。
赵明诚的病逝,对李清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分别之思不同于生死之别,前者只能为愁,而后者则是悲了。羊达之说:“李清照早年作品,颇有曼艳旖旎之风,以后之制作,亦皆凄清淡静之音。”试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作于赵明诚病殁后。“斯人去矣,情怀如水”,却又闻听《梅花落》的凄恻之音,不禁潸然泪下。上片用梅笛渲染氛围,恰到好处。“梅笛”历来为众多诗人所喜爱,如:吴文英有“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姜夔有“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千里关山。”等等,悲凉的气氛因梅笛更显浓郁。下片词人运用了陆凯赠梅给范晔的典故,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赵明诚不仅是李清照的丈夫,也是她的知音知己,而今人已不在,折梅寄给谁呢?哀伤以至肠断,感人至深。李清照巧用梅花典故,更丰富了梅花的意象,堪称经典。
晚年的李清照,漂泊流徙,沧桑孤单,此时她眼中的梅花已经充满了辛酸的回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
词人忆昔伤今,感慨万千,梅花包藏的美好回忆越多,词人就越是深觉国家之痛,黍离之悲。晚年的李清照,眼前梅花已不忍看。清刘熙载《艺概·词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全词紧扣“梅花”,从不同视角揭示身世之悲,令人“掩卷犹作三日之思”。至此,梅花这一意象上升到包含身世之悲、国家之痛的高度,成为词人一生血泪的见证,眼前虽为盛开的梅花,在她的心中却已凋零残败。
但是,花虽残,李清照的忧国之思却并没有消减,反而因此愈深、愈重。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永遇乐·落日熔金》就是她晚年感怀之作的精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曾感动了百年之后的刘辰翁。据说:刘辰翁在宋末文天祥起兵那年读了这首词,而“为之涕下”,一连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之后也和了一首。今人唐圭璋说:“二人痛心亡国,怀念故都,先后如出一辙”。
李清照的爱国之情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知道,李清照虽为大家闺秀,却在少女时代就有叛逆之心。南渡之后,在兵荒马乱四处奔走中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甚至“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掊土”,无不充满爱国激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作的《永遇乐》不像以上诗句一样直抒胸臆,而是在乐景哀景、昔日今日、他人之乐与自己之哀的对比映衬下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乡关及亲人的怀念和凄苍悲愤的心情。作此词时,李清照已近花甲之年,生活凄苦悲凉,然而忧国忧民之心依旧不减昔日,寒梅之傲骨在李清照的身上尽显无疑。正所谓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咏梅》)
二、梅花词的艺术手法
李清照用一生的情感来书写梅花,赋予了梅花别样的内涵,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她在艺术手法上的别具一格,更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江梅、落梅是文人们涉梅词中最常见的。这里,笔者仅就她作品中具代表性的梅花词来简单分析一下。
词人善于运用白描和灵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梅蕊重重”、“柳梢梅萼渐分明”、“梅萼插残枝”、“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等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梅蕊、梅萼生动的梅花形象。“蕊”为花蕊,“萼”为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都是极其细微的梅花结构,但词人却说梅蕊为“重重”,说梅萼为“分明”,若不是经过细致的观察,单凭想象是写不出如此传神的诗句的。对比之下,冯延巳的“北枝梅蕊犯寒开”(《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则相形见绌了。李清照的敏锐视角显示了她的灵心慧性,也体现了女性作者体物至微的特点。
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李清照巧妙新奇的修辞运用。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唯美的:女人和诗人。李清照两者兼具,写出绮丽多姿的佳句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红酥肯放琼苞碎”、“柳眼梅腮”、“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用“红酥”“香雪”喻梅花,极言梅瓣的柔腻与馨香;用“梅腮”“香脸”“新出浴的美人”写梅花,又极尽娇美妩媚之意。李清照为女性,所以这些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纯美。她幽媚婉柔流畅的感情,机杼天成,绝非他人所能企及。无论是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还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较之漱玉词的细腻,都相去甚远。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对“梅笛”的运用,炼句精巧,平淡入调,极富韵味。例如: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又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梅花落》的笛声响起,梅花听了便绽开满含春意的花瓣,是爱又是怨。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笛声、梅花都赋予了情思,用典巧妙,不事雕琢。难怪今人胡云翼说:“(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李清照的梅花词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咏梅词中占据一席,是因为词人是用真性情、真精神来抒写梅花的。从一个“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才女到风鬟雾鬓的老人,李清照的一生都未能远离梅花。她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的精神,是梅花所具有的高洁刚强的本性,是一种梅花精神,也正是李清照人格精神的折射。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清]朱孝臧.宋词三百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喻朝刚,周航.李清照全传[M].长春人民出版社,1998.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人民出版社,1990.
[5]徐北文.李清照及其作品评论[M].济南人民出版社,1990.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8]宋绪连,钟振振.宋词艺术技巧鉴赏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9]藤振国.试论易安词的“丈夫气”[J].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
[10]荣斌.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词诗词创作热[J].东岳论丛(社科版),2003,(01).
(苑淑梅 山东滨州北镇中学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