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59

  

“大人先生”形象浅谈

◇ 黄 焱

  摘 要:从庄子的《逍遥游》到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再到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这个形象从单一走向饱满。古代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梦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在黑暗的现实下,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借“大人先生”这样一个虚幻的人物形象来抒发理想,批判现实,抒写愤懑。
  关键词:庄子 司马相如 阮籍 大人先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有着建功立业的壮志。他们信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梦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渴望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但现实的黑暗使他们无法实现理想,在这样的矛盾之下,一个理想人物——“大人先生”就出现了。他们借“大人先生”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批判现实社会,抒发自己的愤懑。
  说起“大人先生”形象,人们往往会想到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是这样一个形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的“至人”、“神人”、“圣人”就是“大人先生”这样的人。不主动、主观地要求什么条件,而是客观的利用条件、顺应变化。精神上没有预定的、刻意的目标和要求,从而精神上不受任何束缚,以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肉体上顺天地、御六气,不逆天而为。这样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才能达到灵与肉自由自在、优游自得的人生逍遥游境界。庄子认为:为了达到逍遥游的人生状态必须达到无待的境界、无己的境界、无功的境界和无名的境界等几种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刻画这样一个形象呢?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心目中的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而达到忘情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但庄子主张的“逍遥”只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对世俗的超越。这种绝对自由的理想和无为生活的方式对今人来说是无法企及的。
  庄子之后,不少文人对他塑造的理想人物又有所继承发展。如汉代司马相如有《大人赋》,在这篇文章中,司马相如对“大人”的形象又作了一番描述:“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住宅有万里之广,竟不足以使他稍微停留。“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哀伤世俗的胁迫困厄,便离世轻飞,向着远方漫游。“乘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焕然雾除,霍然云消。”竖起状如烟火的云气长竿,拴结起光艳闪耀的五彩旌旗,驾着应龙、象车屈曲有度地前行,以赤螭、青虬为骖马蜿蜒行进。斜渡东极而登上北极,与仙人们相互交游。集合的车子有万辆之多,混合彩云做成的车盖,树起华丽的旗帜。让句芒率领随从,“我”要前往南方去游戏。这样的排场让人不觉向往,但笔调一转,“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在阴山上徘徊,婉曲飞翔,到今天“我”才目睹满头白发的西王母。她头戴玉胜住在洞穴中,幸而有三足鸟供她驱使。一定要像这样的长生不死,纵然能活万世也不值得高兴。“迫区中之隘陕兮,舒节出乎北垠。”迫于人世社会的狭隘啊,缓缓走出北极的边际。“视眩泯而亡见兮,听敞怳而亡闻。乘虚亡而上遐兮,超无友而独存。”视线模糊看不清,听觉恍惚无所闻。腾空而上到达远处,超越无有而独自长存。《大人赋》塑造了一个具有帝王之度、能凌驾众仙遨游天外的“大人”形象。“大人”虽拥有天下,但仍感到人世间的迫隘,于是“朅轻举而远游”。他乘云驾龙,驱使各路神仙,入帝宫,过阴山。见西王母,吸沆瀣,餐朝霞,咀琼华,最后进入无闻无见无友的虚无境界。文中大量的神话传说意象的运用,使游仙过程显得更加浪漫瑰丽。
  《大人赋》是司马相如为劝谏汉武帝喜好神仙方术而作,司马相如的本意是说长生不死的仙人西王母,“皬然白首,戴胜而穴处”,“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这样成仙还有什么意思呢?希望热衷于求仙的武帝清醒过来。《大人赋》的主题现在还在争论之中,有的人认为,司马相如《大人赋》之题,“大人”并非指帝王,而是指得道之人。其叙写的是大人由求仙而至得道的精神历程,或者认为《大人赋》是一篇从传统的“悲士不遇”的主题中游离出来的游仙兼思玄作品。不管文章的主题如何,“大人”形象的刻画却使人读了“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带有一种神仙色彩,使人向往。
  司马相如以后,曹魏正始时期的阮籍,写过《大人先生传》一篇,又赋予“大人先生”这一形象新的时代精神。文中的主要人物为“大人先生”,此人物参照了司马相如《大人赋》之“大人”,而司马相如笔下的“大人”乃是仙人,因此“大人先生”亦颇具神仙色彩,他是阮籍理想世界中的理想化身,是他远离现实和黑暗的寄托和希望。阮籍生活于魏晋之交,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博学多才,著作既丰,为人放达任性、不拘礼法,行事和思想对魏晋玄学以至整个思想界都有深远影响。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起首就说“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主人公是“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大人先生传》中除“圣人”外,还有“真人”、“至人”、“神人”、“大人”四种超凡绝俗的人物,这都出自《庄子》。“真人”是在庄子的理想中一种修炼到很高水平的人。这种人自然无为,不激不怒,既无精神上的忧虑,也无肉体上的痛苦。“至人”,即人世间道德修养达到无私无我之境的人。“大人”即圣人,是那种为天下人谋福而不积财不立名,功成身退的有德之人。“神人”与“真人”相近。“大人”具有“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以应变为和,天地为家”,“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的理想精神境界。这个“大人先生”实际上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他与庄子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这个形象和前两个形象已有明显不同,“大人先生”已经是自然的化身。
  这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超越任何社会拘束的无比宏大的形象,是作者否定现实生活的狭小局促、黑暗污浊,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为自己设计的在精神上保持自由天地的理想人格境界。魏晋南北朝本是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到曹魏后期,政局更加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期有很大差别。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宫廷内部刀光剑影,权力之争异常惨烈;门阀士族相互争斗,名士们一批又一批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这些当时一流的诗人、作家、哲学家,这些如今还活跃在中学、大学课本里的人物,一个个地,或被公开行刑于洛阳街头,或被秘密地杀害于黑夜之中。阮籍的这种追寻犹如庄子之追寻“逍遥游”,是纯精神的、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也是不现实的。但这追寻的过程却是现实的,因为它的确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艰难时世中企求存身立命的一部分心灵流程。
  总之,从庄子到司马相如,再到阮籍,对“大人先生”这个理想人物的塑造一直没有停歇,把自己在那样的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这样一个虚幻人物的身上,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不知是悲还是喜,我们是该高兴还是应该为他们感到不平呢?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撰,陈凡整理.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2]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孙克强著.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高晨阳.阮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赵治中.论阮籍的人格悲剧--读(阮籍集)札记之二[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7]黄田子.从《大人先生传》看阮籍的精神.求索,2002,(06).
  
  (黄 焱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735000)

“大人先生”形象浅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