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48

[ 唐文占 文选 ]   

两般遭际,一样悲惨

◇ 唐文占

  摘 要:刘兰芝和祥林嫂的遭际虽不同,但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她俩都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和纯朴理想,但最终都被屈杀在家庭和社会矛盾之中,结局一样悲惨。两部作品通过各自不同的情节,层层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关键词:封建 礼教 批判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作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浅要的分析。
  
  一、同样品质,相似理想
  
  刘兰芝出身于汉末比较有教养的家庭,有才艺,知书达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心”,并非焦母所言“此妇无礼节”,而是举止“无偏斜”,“事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辞别焦家时,她“上堂谢阿母”,“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回娘家后尊兄敬母,有礼有节。她希望与丈夫“守节情不移”,“黄泉共为友”;希望通过勤劳、处处谨慎来博得焦母欢心,以求有个美满的家庭,但“大人故嫌迟”,“仍更被驱遣”,以至后来被遣殉情,纯朴的理想破灭。
  祥林嫂是20世纪20年代典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她“二十六七岁”初到鲁家,“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以致鲁家“竟没有添短工”。她只希望能有口饭吃,能平安地生存下去。她不懈地做,觉得很“满足”,嘴边还“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鲁家最终还是将她撵走,朴实的理想破灭了。
  刘兰芝与祥林嫂都有劳动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也有劳动人民的纯朴理想——希望有个和谐安定的生存环境,可这些被残酷地毁灭了。
  
  二、爱情家庭,一有一无
  
  刘兰芝较幸运,有焦家和娘家,有与丈夫至深的爱情和慈母的疼爱。她嫁到家道式微的焦家,遭焦母百般挑剔和刁难,并最终被焦母活活拆散,但与丈夫 “守节情不移”,“誓天不相负”;即使回到娘家,遭蛮兄逼嫁,但仍有慈母怜爱。
  祥林嫂根本无家无爱可言。她的出身文中没交代,但可推断,其家贫弱,不然何以嫁给比她“小十岁”的祥林呢?或娘家无亲,不然何以两次走投无路而到鲁家做工呢?年龄悬殊、婆婆专制,只有虐待,故在丈夫死后才逃了出来。她被强迫嫁给贺老六,无爱可言,只生一子,本可安稳度日,不幸夫亡子失,又被迫离家,两次无爱的家都没了。两次到鲁家,她只是被当做“奴隶”使用,包括鲁镇取笑她的人们,连一丝同情都难得到,更谈不上被人怜爱!
  
  三、无子无依,生存无望
  
  刘兰芝被遣的原因众说纷纭。“无子”一说,文中未提,只说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驱之,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刘兰芝的确也无子。我们暂且不论兰芝无子在当时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被驱遣的“合法”理由,设若她有子,起码生活上有依靠,精神上有寄托,孩子会成为她坚强生存下去的理由。如此,也许不会被焦母逼遣,被蛮兄迫嫁,或许将来有与丈夫团圆的可能。无子无依,应是她万念俱毁的原因之一。
  祥林嫂初嫁无子,后嫁贺家虽生一子,但在丈夫病亡后被“春天里”的恶狼吃掉,唯一的依靠和希望也消失了。后到鲁镇,她自觉或不自觉地逢人便讲儿子阿毛的故事,有时遇见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念叨起来。思念儿子,作者在文中详写了两次,略写了四次,可见失子对祥林嫂精神打击之大,这从根本上摧毁了她生活的信念,她很难回到以前勤快能干、记忆又好的状态了。失子无依的祥林嫂已是形神俱毁了。
  
  四、同被逼迫,一愿一赶
  
  刘兰芝遭焦母无故逼遣后,不堪屈辱,自请“遣归”。她先对丈夫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后不待下逐客令,便“严妆”一一辞别。后遭蛮兄迫嫁,她先自愿“答应”,后从容赴死,可谓逼嫁无成,以身殉情。
  而祥林嫂有七逼:一遭夫亡婆虐之逼,逃出火坑;二遭婆婆绑嫁之逼,进入狼窝(逼嫁虽成,但处境更惨);三遭夫亡失子之逼,无依无靠;四遭大伯驱赶之逼,走投无路;五遭鲁镇人嘲笑之逼,无处诉苦;六遭封建迷信之逼,失魂落魄;七遭鲁家辞退之逼,无处容身,最终被逼上绝路,在受尽百般凌辱、万般折磨之后,被冷酷的世道虐杀在众神的祝福里。可见鲁迅是在更深广的社会背景下来塑造祥林嫂的,其反封建主题深刻鲜明,风格冷峻峭拔。
  
  五、同行抗争,一样无果
  
  面对婆婆“驱遣”,兰芝以“自请遣归”抗拒羞辱,以“严妆”辞别、“上堂谢阿母”、挥泪别小姑来挽回自尊,以“举身赴清池”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都表现了她倔强不屈的性格和斗争精神,但这些抗争虽坚韧有力,最终还是敌不过强大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也有抗争:以逃离祥家抗争不堪被虐待,以“一路嚎骂”、“头撞香案角”抗争“贞节”,以勤劳抗争生存,以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抗争精神寄托,以默不作声抗争自尊,以“捐门槛”抗争免受地狱之苦……但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婆婆威权私利、大伯乘危强夺、鲁家经济剥削及封建落后思想浓厚的鲁镇人嘲弄面前,她这些抗争显得多么微弱无力,终被围逼折磨致死。
  
  六、吃人礼教,无形杀手
  
  刘兰芝和祥林嫂的悲剧,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母、刘兄对兰芝的逼迫来批判封建礼教。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为由逼遣,蛮兄以“作计何不量”为由迫嫁,看似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礼法,实则都是借礼教之名,行肮脏交易之实。焦母是为给儿子急切求得“窈窕艳城郭”的“东家贤女”,图己之私;刘兄是为攀附财大势壮的太守,谋己之利。作品通过两个家长的所作所为,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虚伪。
  《祝福》是通过家庭和社会矛盾更深刻地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祥林嫂两次亡夫无依,以示失夫无主的礼法;婆婆虐待、祥林嫂被卖,以示家长礼法;大伯收屋、驱赶祥林嫂,以示族权礼法;到“暂时做稳了奴隶”[2]的鲁家,四婶赶走祥林嫂,以示祖宗“理(礼)”法;柳妈以地狱之苦吓唬祥林嫂,以示礼教帮凶——鬼神威力。封建礼教代表——“讲理学”的鲁四老爷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处处维护家长、家族和祖宗制定的理(礼)法,否定祥林嫂的一切做法。他认为祥林嫂出逃、再婚是不守妇道,“败坏风俗的”,不让她动祖宗祭品,甚至死了还骂她是“谬种”。而他对婆婆绑回祥林嫂,出卖赚钱,用“然而……”认为是合理的;对大伯收屋驱赶祥林嫂,霸占家产,默无一言;对四婶先留后赶祥林嫂,正反认为有理——留,可节省一个短工钱;赶,可不“羞辱祖宗”,实则无利可图才赶。可见他所讲的“理”是维护封建宗法制的理,不是替老百姓讲公道的理,是谋“利”、吃人之理(礼)。诚如许寿裳先生所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3]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及其虚伪本性。可见封建礼教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利刃,是戕害了刘兰芝和祥林嫂的元凶。
  
  参考文献:
  [1] [东汉]赵歧作注:《孟子·离娄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
  [3]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唐文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528251)

两般遭际,一样悲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