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45

  

如坐春风东鲁先声

◇ 常 青

  摘 要:《论语·侍坐》中体现出的“和谐课堂”模式,具有“和谐课堂”的实践性、价值性、发展性、真情化和愉悦性特征,达到“理想课堂”的要求,这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论语·侍坐》 和谐课堂 特征
  
  有一幅对联,堪称绝对: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细细一想,原来它说的是《论语》和《庄子》的典故。高一的学生都熟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为《侍坐》)这篇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交谈,话题是各言其志。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和谐课堂”模式的范文来理解,通过品读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位“至圣先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发现教师和学生既是一个多向对话的互动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生成、分享与满足的过程。《侍坐》符合“和谐课堂”的一系列特征,现结合文章略作分析。
  首先,《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实践性特征:课堂上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体验与阐述,充分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肯定,他们拥有平等的表现空间和机会。师生对话犹如朋友之间交谈那样轻松自然,思维处于“天然”无拘无忌的活跃状态,从子路“率尔”、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的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他心里没有害怕出错的畏惧感,只有参与、交流、探讨与分享的冲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状态。课堂没有教育功利主义的诱导与压迫,也没有预期的归结目标,只有教师丰厚的专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拘一格的教学智慧与学生开放性的言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课堂教育目的的有效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实践课。学生在思考中升华思想,教师在升华中总结经验。
  其次,《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价值性特征:课堂里的学生能体悟和享受到真诚互动对话所带来的欢畅感,一展胸中抱负的痛快感;课堂成为激发生命热情的“精神场所”,成为学习激情不断生成与燃烧的场合。孔子的四个学生,直率、委婉、谨慎、谦和,各如其面,然而他们瞄准的都是国家大事,“子路欲以勇治国,冉有欲以富治国,公西华欲以礼治国,曾皙欲以美治国”。课堂趣味横生,有真切的笑声和动人的笑容,教学情境自然亲切,轻松怡人,生命体之间充盈着愉快的暗示与体验;课堂发现、探究和形成认知的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形成的契机;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习内容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空间既能得到不同思想碰撞而生的火光的照耀与引领,又能得到高尚人格阳光雨露般的润泽与抚慰,因而也就成就了一个个真正的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第三,《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发展性特征:兼容并蓄,鼓励个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爱护支持和鼓励之情溢于言表。孔子对子路的莽撞,只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对冉有、公西华则是引导发言,文后全面肯定了他们;对曾皙更是爱护有加,当孔子和其他人谈话时他却在“鼓瑟”,他超逸洒脱,确实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可以看出孔子是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舍瑟而作”,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与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时,切不可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四,《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真情化特征:以情感人,营造和谐氛围。文章开头孔子完全是聊家常的口气,“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和颜悦色的老夫子;然而《论语》里描绘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遍观《论语》,我们会发现其中还有多处表现孔子是一个坦率、乐观的性情中人。《论语·雍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种急于表白的样子,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俗子”的形象。“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听其言,观其行,孔子的坦率使他在可敬的层面上,又平添了许多可爱。自己流露的是真情就会换来学生的理解和支持。除冉有、公西华体现出一贯的谦虚谨慎的彬彬君子样,子路和曾皙几乎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唯我主义”,毫无顾忌地“大言不惭”,这也是一种真性情的自我表现。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性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真情的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五,《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思想性特征:根据一般的要求,我们有个预期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向这方面思考。然而本文教学的目标即在意料之中,又有点出人意料。子路的“率尔”,冉有、公西华的谨慎是意料中的事,他们都有能力也是意料中的事,这从孔子的“哂之”和文后的评价中我们就很容易能看出来。《论语·公冶长》中有孟武伯问孔子的内容,孔子也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可以看出。“夫子”之志从《论语·公冶长》篇中可以看到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含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而又鲜明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他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从孔子的无限赞叹中,我们发现了整个教学的目标。他们不仅各抒己见,而且有了升华,假设有预期教学目标的话,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是超越了目标,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浴乎沂,风乎舞雩”,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第六,《侍坐》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愉悦性特征:语文的灵魂是诗意,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化。整个教学在一种诗情画意中展开,在受到思想洗礼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达到了理想化程度,具有我们要求的但也是无法企及的“理想课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其愉悦感是不言而喻的。
  
  (常青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743300)

如坐春风东鲁先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