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将渗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某一事物称为 “意象”,在我国诗歌中,一些意象相对固定地代表着某种感情色彩,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从而成为某种民族情感的代名词。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定的意象,快捷地找到领会诗人情感的门径,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意趣。
折柳在汉唐诗歌中,“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佳句。
烽火表示战争。王昌龄《从军行》中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和芭蕉、丁香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忧愁、孤独之意。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但有时由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特征(物象的多维),以及诗人抒发特定情感的需要,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往往寄寓着不同的情感。因此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全诗的整体了解,准确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关注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客观物象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巧妙契合,而不能拘泥古板、机械套用。试举两组例子说明之: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出了杨柳的形象美,写出了自然的活力。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并未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春日之柳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即以乐景写哀情;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运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
其二: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诗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暗含比兴;“清”与“贵”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铺垫的。
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写出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自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用比兴手法,以蝉声来引出(诗人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对家园深深的怀想。此境见此景,自伤之情溢于言表。
五六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只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使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于“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作者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
蝉的鸣叫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那颗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思归之情更加迫切。
钱钟书评曰:“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宋明镜 江苏淮安市教研室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