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8990

[ 苗潇潇 文选 ]   

论苏轼徐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 苗潇潇

  摘 要:苏轼在徐州担任太守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创作诗193首,词24首。这是他继杭州时期的又一次创作的丰收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豪放风格的进一步成熟;清雄风格的进一步保持;清新风格的首次探索;题画诗的别具一格。
  关键词:苏轼 徐州 诗词
  
  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任徐州知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苏轼共创作诗193首,词24首,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豪放风格的进一步成熟
  苏轼在徐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的豪放诗词,比之在密州时期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更为成熟。如他描写与参寥放舟百步洪的《百步洪·其一》一诗,堪称其中的代表作: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哓哓师所呵。[1]
  作者采用博喻手法,描写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洪水图,反映了百步洪的水流之急,舟行之疾,尤其是七个生动比喻的连用,更是将这种惊险和紧张烘托得淋漓尽致。“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七个动作,每一个的发展速度都不可以用精确的时间估量,用在文中一起形容百步洪的气势,震撼人心,动人心魄。其后的“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更是从听觉、视觉方面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水急舟快的情景。结尾处“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转入哲理的论述,超然物外,不役于物便不会为之所动,表达了旷达的人生观。这首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结构严谨,博喻形象,理趣盎然,集中体现了苏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和特点。
  其它几首抗洪诗,也有与之类似的豪放大气的特点,如《答吕梁仲屯田》中的几句:“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呜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2]这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密州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但洪水围城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密州时期的诗作中是难觅踪迹的,这类题材也是徐州时期所特有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艺术价值。
  在词作方面,《阳关曲·赠张继愿》“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古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具有代表性[3],这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壮歌。在这首词中,苏轼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尤为强烈、深厚,特别是最后两句诗风格极为劲道豪放,毫不逊色于《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继续保持清雄风格
  苏轼除了豪放风格的诗词之外,还有一类介于豪放与婉约之间的诗词,这类诗词既有清旷雄壮、潇洒飘逸的意味,也不乏委婉细密、纤巧轻柔的姿态,沿用王水照先生的说法,称之为“清雄”。这是一种收发自如,将大气、含蓄、委婉、旷达糅为一体的诗歌。在徐州期间,以《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最为代表: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4]
  这首词创作于黄楼落成典礼活动的两个月之后,当时苏轼观月黄楼,梦登燕子楼,于翌日,往寻其地,作此词。苏轼有感于主人公关盼盼忠贞的爱情,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哀叹,诗人晁补之对此三句尤为推崇,认为它“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其实,应该是说尽关盼盼之事。这首词前半部分写到自己在清幽寒寂的深夜,行遍小园寻找梦中佳人,却只是“重寻无处”、“楼空”人去,寂寞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产生了“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的感慨,不知道以后,当别人面对着黄楼时,会不会发出“我”对“燕子楼空”同样的哀叹,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人生真谛。
  而他此时期清雄风格的诗作以《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为代表,倾诉了对徐州父老的深情,对彭城风光的依恋。面对徐州百姓“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5],苏太守说道“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面对百姓的感谢,他居功不傲,推辞道“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最后与乡亲们一一惜别,“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至于其它的清雄风格诗作,还有《阳关曲·中秋月》、《阳关曲·答李公择》等。
  三、探索清新风格
  苏轼在保持清雄风格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清新风格,其中以《浣溪沙》五首为代表。这种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是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
  浣溪沙五首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6]
  在这组词中,苏轼写到了农村的田园景物,如“苘叶”、“棘篱门”、“缫车”、“牛衣古柳”、“桑麻”、“蒿艾”、“枣花”等均为乡村特有的风景,别致怡人。而且色彩艳丽,如“深红”、“绿暗”、“黄童”、“白叟”、“红妆”。苏轼还写到了乡村的农耕场景和日常生活,像“采桑”、“收麦社”、“煮茧”、“响缫车”、“卖黄瓜”等鲜活的劳动景象。对于农家的休闲场景,苏轼也是乐此不疲的,他细致描绘了老少“聚睢盱”、盛装打扮“看使君”、举行迎神盛会、老叟醉卧道路上等生动的图景。这是中国词史上最早出现的农村组词,具有首创性。
  苏轼的写作不仅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先河,更是通过此组词反映了他难能可贵的平民意识和与民同乐的人文精神。
  四、创作别具一格的题画诗
  苏轼在徐州创作了一批风格独特的题画诗,有《虔州八境图》八首、《章质夫寄惠〈崔徽真〉》、《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复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韩幹马十四匹》、《续丽人行》、《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共十七首题画诗[8],另根据陈才智的《苏轼题画诗述论》,还有《赠写御容妙善师》、《蝎虎》等两首共计十九首[9],苏轼一生共创作题画诗一百五十七首[10],徐州时期是苏轼写作题画诗最多的时期,而且传世名篇也多。不管是创作构思、谋篇布局还是书画的收藏、真伪的辨别都非常出色。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当推《韩幹马十四匹》、《续丽人行》和《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例如《韩幹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騣颈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11]
  这首诗趣味横生,采用总分相兼、避直就曲、句断意连的写法,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生动别致地写出了十余匹马不同的风貌。短短一首诗将十四匹马不同的神态、动作、气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得不感慨“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正如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所说:‘《画记》只是记体,不可以入诗,杜子《观画马图》诗,只是诗,不可以当记’惟苏轼之作,既因二者之法,又尽二者未得之妙。非但叙次井然,描写如画,而且篇末‘世无’两句,嘹然一吟,致弦外余音;触绪横生,有无限感慨。此诗诚为千古题画诗作之绝唱。’”[12]在此之前的题画诗还只是就画论画,如他在凤翔时期的《王维吴道子画维摩像》,而到这首诗中才将题画诗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博得文人们的一致好评。同样,他的另外几首题画诗也很出色,《赠写御容妙善师》“借题寓慨”,《续丽人行》奇特风趣。苏轼这些题画诗,无论是章法结构、艺术构思亦或形象描绘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苏轼在徐州的近两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有一定特色和价值的诗词,在此之前,苏轼的诗词,艺术成就远远大于思想成就。而在此期间,诗词创作达到思想和艺术成就并举,到达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就连苏东坡这样的天才,生命也是从四十岁开始”。苏轼来徐州,正是其生命真正开始的四十岁。
  
  注释:
  [1]苏轼:《百步洪二首》,[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1页。
  [2]苏轼:《答吕梁仲屯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74页。
  [3]苏轼:《阳关曲·赠张继愿》,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3页。
  [4]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7页。
  [5]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35页。
  [6]苏轼:《浣溪沙·谢雨》词,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0页-第237页。
  [7]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8页。
  [8][10]邱俊鹏:《苏轼徐州诗作探析》,天府新论,2000年,第4期,第74页。
  [9][12]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页。
  [11]苏轼:《韩幹马十四匹》,[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67页。
  (苗潇潇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论苏轼徐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