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在盛唐时得到空前的发展而至明清之际却呈现出衰落的景象。虽然诗歌数量并无大减,而诗歌质量却难以让世人认可。说起明清文学,大多数人只会想起小说,很自然地忽略了诗歌。实用思潮的兴起给诗歌以重创,时代变迁,历史发展,诗歌这种盛极一时的传统古典文学样式最终走向了没落。
关键词:明清 诗歌 灭亡
诗歌发展经历了汉唐宋元后,明清两朝的诗人真可谓是时运不济,仿古的叫墨守成规,创新的就画虎不成,偶然出几个有板有眼的,也都小家子气。而官场文化走到末路,社会文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兴起,整个中国大陆的世俗气息也越来越严重,内政不修,外敌当前,文化也开始走向一种极端的变化。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变化正是没落的前端,而没落,正是从诗歌这种正统的上级文化开始的。
一、诗文随世运,两朝开济难
(一)明诗
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明朝人是最狂妄的,他们的狂妄不是李白的酒狂,而更多地表现在不断的否决与不断的破坏。明人曾经嚷出“我辈不可无一日无诗”的口号,尽管《明诗纪事》中有三千四百多名诗人,其中也不乏出色的诗人,但他们却不肯以诗歌为自豪,而宁肯做八股文专家。
明朝也有几个有名的诗人,也有不少有名的理论家,如前七子,后七子。李东阳称:“夫诗者,人之志兴存焉。故观俗之美者与人之贤者,必于诗”。陈子龙言:“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作者不可不慎”。作为士人的身份象征和行为规则,诗歌仍然毫无争议地占据着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表面来看,明诗似乎具备了迈向高峰的一些基本要素,庞大的创作队伍,高涨的创作热情,优良的创作环境等等,但是明诗最终却未能重造唐诗的辉煌,甚至让他们不屑一顾的宋诗也无法逾越,就连诗歌的全面总结也是由清人来完成的。
明诗陷入这一尴尬处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文化角色的错误定位,而造成这一错误的正是明代文化的深层矛盾——成熟制度与晚熟文化之间的巨大裂痕。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决定精神文化。同样是统一,与汉唐不同的是明王朝是从统治已近百年的元帝国手中取得的政权,修复战乱所带来的民生凋敝、重建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消化这百年的文明冲击,是明人在物质、制度、文化层次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明代社会特有的恢复心理。休养生息、重振朝纲几乎是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必修课,但除了所谓的“中兴”外,新兴王朝是很少产生恢复心理的,明人的这一心理实与百年来的异族统治有极深的渊源,统治者对传统礼仪的任意践踏,制度的嬗变给民族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压迫下的民族自然会萌生恢复的心理,随着元帝国统治的结束,恢复心理顿时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但是,这种恢复,却是从民间文化开始的。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元末的战争摧毁了上层的基础,而这时,民众的自我需求开始成为社会主流。因为这个通俗化的潜流,文学已经开始走向了戏曲、小说的挥洒自由、生动活泼,新的审美价值已经开始形成、蔓延。这个时候,士大夫所宣传的诗歌,无疑脱离了最基础也是最广大的群众。我们很清楚,汉唐宋元诗歌的繁荣恰恰是民众的流传和参与,明朝一方面把诗歌定位在上层,另一方面又把八股文推向极致,诗歌复古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二)清诗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代丰富的诗歌遗产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对象。在艺术形式上,诗人们自觉扮演了集大成的角色。清代的诗人对明代诗坛众说纷纭的争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都小心翼翼,唯恐重蹈明人的覆辙。在对待唐宋诗歌遗产的态度上,也一反明人偏于独尊的狭隘做法,主张转益多师,熔铸唐宋。清代诗人既推崇宋人之筋骨思理,又不菲薄唐人之风神情韵,形成了祧唐祢宋的创作主流。大体而言,清诗的发展趋势是从兼采唐宋到自出手眼,力图在熔铸唐宋的基础上创作出一种非唐非宋、自具面目的“清诗”。后期梁启超倡导的新意境、新语句的诗界革命,对古体诗的发展做出了大胆尝试。虽没有完全跳出古典诗歌旧风格的圈子,却也显现出传统诗歌现代化的转向。同光体倡言宋诗,南社则力振唐音,他们之间唐、宋之争也成了古典诗学发展史上的最后一幕。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江山易代、外夷入侵也促使诗人的作品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风貌。满族铁骑入主中原的社会剧变对严于“华夷之辨”的汉族士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惨痛事实。明清易代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遗民诗潮,也为清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后期海外列强的入侵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唤醒了一部分士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一股经世致用的热潮。最后,在列强军事入侵的同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大量输入中国,开拓了诗人的眼界。西方思想的大量输入为诗界革命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而西方新事物的输入也为诗歌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诗料。
二、实用思潮与诗歌没落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较之明代前期内容空虚、徒具华丽形式的“台阁体”文学,以及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都是一个巨大的跃进。至于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则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所以,作为古典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达到了顶峰,而诗歌的数量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我们看得出,质量远远不如唐宋诗歌。
此时,文学界所能做的,也就是对之前的总结和概括了。整理是好事,只有文化无从创新,才能开始整理。作为文化中的先驱与支柱的诗歌都无从创新了,那么这就标志着这一时代,诗歌已经走向末路。而也就是这一时代,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汇合的思潮成为了主流,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诗歌自明朝的最后一次挣扎和清朝的总结之后到今天,我国的传统古典诗歌也只存在于典籍和记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冯仲平.中国诗学流变[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李瑾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