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33

[ 王桃花 文选 ]   

试析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哲思

◇ 王桃花

  摘 要:时间主题是哲学家与文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上帝所创造,时间也不例外。他提出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这一著名的三重现在时间模式,主张从人的存在即心理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时间,对后来的康德、海德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巨大。
  关键词:奥古斯丁 时间 哲思
  
  一、引言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对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审视,时间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因素之一。时间主题是哲学家与文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哲学家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代表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文学家如乔伊斯、普鲁斯特等都对时间进行过深刻的思考,他们的代表作如《存在与时间》、《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的进化》、《尤利西斯》以及《追忆似水年华》等成为了哲学或文学上的经典与扛鼎力作。实际上,时间问题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精彩的思辨,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430)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分析古罗马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哲学思考。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基督教神学大师。他的思想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有极深远的影响。他的《忏悔录》是一部引起争议的作品,许多评论家认为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细节以及结构上存在缺陷,它不是一部自传。另一些评论家则从神学或史诗中寻找依据,或从时间维度论证了其经典自传性质。[1]书中不仅记述了他的思想转变经过,也表达了他对重大问题(例如天主、原罪等)和哲学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在第十一卷里,记述了他对时间问题的看法。
  
  二、时间的创造向度
  
  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上帝所创造,相信圣经上所说的上帝“在元始创造了天地”[2],时间也不例外。因此时间一开始是并不存在的,只有在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它才存在。他因此理直气壮地回答了非基督徒提出的“天主创造天地前在做什么”的疑问:“这时间即是你创造的,在你创造时间之前,没有分秒时间能过去。如果在天地之前没有时间,为何要问在‘那时候’你做什么?没有时间,便没有‘那时候’。”[3]
  可是时间是一个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多少时间前,这人说了这话’;‘那人做这事花了多少时间’;‘已有多少时间我没见过这东西’;‘这一个音节比那一个短音节时间长一倍’。我们这么说,这么听;别人懂我的话,我也懂别人的话。这是最明白、最寻常的事。但就是这些字句含有深邃莫测的意义,而研究发明是一桩新奇的事。”[4]正因为时间的深邃莫测,使得奥古斯丁发出了如下追问:“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并说出了关于时间难题的名言:“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5]在奥古斯丁看来,时间就是这样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悖论与难题。
  
  三、时间的本体存在与心灵延展
  
  时间之所以是一个难题,首先在于它的难以划分。“我们从小就有人教我们,时间分现在、过去和将来,我们也如此教儿童。”[6]这似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是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什么又是将来呢?现在、过去与将来是否有其本体意义上的存在呢?对于这些问题,奥古斯丁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探讨。《忏悔录》中卷十一都是探讨这些问题的。在该卷的十四节的末尾奥古斯丁说:“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现在如果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现在的所以成为时间,由于走向过去;那末我们怎能说现在存在呢?现在所以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在;因此,除非时间走向不存在,否则我便不能正确地说时间不存在。”[7]在这里,似乎奥古斯丁的结论是过去与将来并不存在。可是,他不会就此罢休,还会进一步地探讨下去。在第十七节中,他又对现在、过去与将来的存在进行了追问:“谁会对我说时间并无这三类,仅有现在,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是否过去与将来也存在?将来成为现在时,是否从某一个隐秘的处所脱身而出;现在成为过去时,是否又进入了隐秘的处所?将来既未存在,预言将来的人从何处看到将来?不存在的东西,谁也看不到。讲述往事的人如果心中没有看到,所讲述的不会真实;如果过去不留一些踪迹,便绝不能到。据此而言,过去与将来都存在。”[8]至此,奥古斯丁自己推翻了自己在前面所作的结论。可是,在第十八节里,他祈求主容许他进一步探索下去。“如果过去和将来都存在,我愿意知道它们在哪里。假如目前为我还不可能,那末我至少知道它们不论在哪里,决不是过去和将来,而是现在。因为如作为将来而在那里,则尚未存在,如作为过去,则已不存在。为此,它们不论在哪里,不论是怎样,只能是现在。”[9]然后他在这一节又论述说,过去只是存在于记忆中,而将来也是根据已有的概念进行预见。实际上,在此奥古斯丁已将时间从物理时间转化为了一种心理时间,把时间内在化了。他看出了“时间是一种延伸”[10],从而不再从宇宙论的角度,而是从人的存在(灵魂)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时间。“正是在卷十一中的这天才一笔,为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海洛-庞蒂的探讨开辟了道路。”[11]经过了层层设问与苦苦思考,奥古斯丁得出了一个并不那么确定的结论:“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类是不确当的。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12]这就是奥古斯丁著名的三重现在时间模式,其意义已经引起了众多的讨论与阐发。这里,心理时间的向度已经比较明显了,已经从人的意识的角度来把握时间。
  时间之所以是一个难题,还在于它的难以度量。怎样来衡量时间的长度呢?“我们说时间长短,只能对过去或将来而言。”[13]因为“设想一个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仅仅这一点能称为现在,但也迅速地从将来飞向过去,没有瞬息伸展。一有伸展,便分出了过去和将来: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14]可是“将来尚未存在,无从度量。是否在它经过的现在?现在没有长度,已无从度量。是否在它所趋向的过去?过去已不存在,也无从度量。”[15]那么究竟怎样度量时间的呢?奥古斯丁不赞同“时间不过是日月星辰的运行”。但是,如果天体停止移动,还会有时间存在吗?当然会有。所以并不是时间靠移动来测量,反而是移动要在时间中才能实现。“时间并非物体的运动”[16]奥古斯丁认为,时间看上去是一种心灵所起的衡量作用,所以才有了“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等的说法。爱因斯坦讲过一个笑话,有一个年轻男生问他:“什么是相对论?请你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爱因斯坦说:“当你挨着一个美女坐时,一个小时好像一分钟;当你挨着一个火炉坐时,一分钟好像一个小时。”爱因斯坦与奥古斯丁在这一点的理解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结语:时间难题的解决
  
  对于以上所提出的关于“究竟什么是时间”等难题,奥古斯丁并没有找到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他在十一卷二十五节的开始说:“主啊,我向你承认,我依旧不明了时间是什么。但是我承认我知道是在时间中说这些话。”[17]“过去、现在、未来”,因心理上的作用而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系统。这是奥古斯丁对时间的解释。但是,当我们在讲到时间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人会死亡”,“生老病死”。既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里,“时间”决定了我们一定会死亡,那么为什么人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呢?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还有别人继续活着,而“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对“我”而言已经没有时间了,那么“我”的生命在时间里到底有什么目的呢?还是像演戏一样,乱哄哄你方歌罢我又登场,不断地来来去去,互相让位子呢?奥古斯丁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很明确地将答案推到了上帝身上。他认为,上帝保障了“我”的存在,因为上帝是一切创造的源头,最后一切还是要回归于他。
  奥古斯丁的提问不只在中世纪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后来的康德、海德格尔、柏格森和胡塞儿影响巨大,而这些哲学家对当代的影响深远。奥古斯丁基本上完成了对时间观的变革。对时间的内在化捍卫了现象世界的真实性,主要是为了捍卫上帝的绝对自由。康德是为了捍卫人的自由而把时间内在化,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内在化变革,从物理存在移入生命存在,这正是奥古斯丁时间学说的意义之所在。
  
  注释:
  [1]耿幼壮:《奥古斯丁的“自画像”——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第82-91页。
  [2]见《创世纪》第1章第1节。
  [3][4][5][6][7][8][9][10][12][13][14][15][16][17][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第249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42页,第245页,第245页,第250页,第247页,第242页,第248页,第251页,第251页。
  [11]Paul 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trans.Kathleen Blame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ublished in 1984,P16.
  
  (王桃花 湖南长沙大学外语系 410003;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100872)

试析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哲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