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8987

  

杜牧《江南春绝句》论略

◇ 刘 玥

  摘 要: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绝句》,不仅以他神奇之笔写出了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而且在画面中亦饱含诗人特有的吊古伤今的感慨。本文对《江南春绝句》诗中有画和借景传情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论述,指出这首诗是清新的景色描写与淡淡的怀古之情完美统一的、包含对现实社会讽喻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杜牧 《江南春绝句》 吊古伤今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文宗大和年间进士,为官多年,却不得志,卒于任所,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和李商隐同时代,都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并称“小李杜”。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唐朝江河日下,政治腐败,杜牧的理想化为泡影。他的诗歌既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成分。他诗、赋、文皆能,而以诗的成就最高。《江南春绝句》是他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以传神之笔勾勒出江南春景的辽阔,不仅描出色彩鲜明而有动感的江南春色图,而且在绮丽的图画中饱含诗人特有的吊古伤今的感慨。写景生动壮观、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得以完美统一而相得益彰。
  韦庄《台城》诗有“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啼空”句,写梦幻般细雨如烟的画图,蕴含着诗人对六朝短命衰亡的感喟。事物依旧在,人世已全非。后句一个“空”字,寓慨良深,耐人寻味。而杜牧《江南春绝句》的意蕴又是怎样的呢?我国文学史界对其“借景传情和景中藏情”之意是有共识的,而对诗写“千里”之景,还是“十里”之景则有不同看法。
  明杨慎以为是写“十里之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江之景、村郭、楼台、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而清何文焕则以为写的是“千里之景”。“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历代诗话考索》)。
  由两家所论可知,杨慎求实过甚,不如何文焕深得诗中三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之类如何理解?想象、夸饰等是诗之特点,过实则乏味。杜牧《江南春绝句》不仅写出了景色,而且写出了春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着眼于整个江南的艺术手法,高响入云地唱出对江南景物赞美的强音。气象辽阔,鲜明多彩,莺歌燕语,花红柳绿,水村山郭,酒旗迎风招展,有声有色,耳目同感,构成一幅优美的天然图画,达到了“坐驰可以役万景”的艺术境界。刘逸生《唐诗小札》谓:“从整个江南着笔,用简练的手法,十四个字就把江南风景概括起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薄雾轻烟,笼罩座座巍峨的寺宇,这迷濛的画面更为江南春色增添了一番诗意。诗人不写“江南四百八十寺”,而写“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就在画面上点染了一层历史的色彩。东晋亡后,偏居江南的南朝即宋、齐、梁、陈,皆以腐朽和短命为其历史特点,而佞佛又是其统治者们腐败之一端,故说“南朝”而不言“江南”,突显史迹。南朝诸帝贵族,多崇信佛教,而梁武帝居其首。“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南史·郭祖深传》)其用心正如诗人杜牧所说“买福卖罪”(《杭州新造南亭子记》)。然而其结局并不美妙,如今,这“四百八十寺”虽为江南一景,供人观览,却也同时成为了南朝这段历史的见证。
  那么多僧人所来所为何也?“游情之民,窜籍共间者十九,非为落发修行也,避差役为私计耳。以故居积货财,贪毒酒色,斗殴争讼,公然为之,而其弊未有过而问者。有识之士,每叹息于此。”(《珊瑚钩诗话》卷二)时局不稳,为避差役,胡作非为,危害百姓,“落发修行”只不过是幌子而已,怎不令人叹息!而杜牧面对江南的美丽春光,则由衷地发出赞美之音,面对严峻的现实,又无以抑制对统治者的谴责。六朝旧事,已被雨打风吹散,而今只有残存的寺宇楼台隐现于迷茫烟雨之中了。诗人借景物以寓感慨之情,不废诗教讽喻之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关照,更是吊古伤今。
  总之,杜牧的这首七绝,传达了江南的春信,山水花鸟、寺宇建筑、酒旗漫卷和处处富饶的景色,这些又笼罩于烟雨迷濛之中,充分展现了特有的江南水乡的风光。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慨,凭吊南朝覆亡,讽喻其迷信佛教,广建寺院,害民伤财。而唐代君王豪门也都崇佛,靡费淫逸,因此说杜牧这首绝句也包含对现实社会弊端的讽喻,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1]王延梯,章秋.中国历代诗歌精读[M].济南出版社,1997.
  [2]杨慎.升庵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刘玥 曲阜市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 273100)

杜牧《江南春绝句》论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