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9世纪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创作特征,其作品主题、表现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彰显了他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地位。
关键词:爱伦·坡 美国浪漫主义 特异存在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但又被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祧之祖。他的创作和文艺思想既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主观性,又充满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抽象、神秘、怪诞和把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特质。爱伦·坡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美国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异存在。
一、爱伦·坡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爱伦·坡生前在美国文坛没有得到重视,后来随着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兴起,其影响才逐渐扩大。爱伦·坡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正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盛的时期。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它不仅在政治上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很多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与民族复兴运动,而且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文学论争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文学迅速崛起并占据了文学主流地位。但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进行并不是同步和均衡的,相对于西欧的浪漫主义文学,美国的浪漫主义来得比较晚,直至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进入繁荣期。
美国文学是在欧洲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起初并不是以一种自主形态出现,而是深受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影响。18世纪末开始盛行于欧洲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潮迅速波及到了美洲大陆,加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产生的独立自主思想以及共和国给人们带来的信心、希望与蓬勃朝气,在内外两种因素影响下,年轻的美国文学迎来了第一次大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文学。以1830年为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代表为欧文、库珀、布莱恩特等,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美国文学的独特疆域,但有比较明显的模仿英国文学的痕迹。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文学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成绩卓然、风格各异的作家。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开始显露,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这种现实变化,美国作家们或继续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发掘培养,如爱默生、朗费罗;或将现实中的矛盾简单地归于“恶”,体现出一种神秘悲观倾向,如霍桑;又或对现实感到失望,继而以“纯艺术”来超越现实,如埃德加·爱伦·坡。
爱伦·坡是一位具有特质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及短篇小说创作首先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爱伦·坡在作品中抒发了一种强烈的神秘忧郁的主观情感。名诗《乌鸦》以美女之死为题材,写恋人对已故情人的哀伤之情,全诗写幻灭、死亡,充满了忧郁、感伤、凄凉的情调。短篇小说《出名》写“我”因生下来第一个动作是双手捏住自己的鼻子而开始研究鼻子学,继而成为了全城皆知的名流。小说中出现的一连串城里各大报刊对“我”的关于鼻子学的小册子的赞美之词将作者对新闻出版业的浮夸不实、哗众取宠的嘲弄讽刺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想象受到了浪漫主义作家们的高度重视,很多作家如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都专门论述了想象的性质、作用等问题,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更是将其诗论的核心归于想象。他十分强调天才和想象,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这灵魂无所不在,它存在于万物之中,把一切形成一个优美而智慧的整体”[1]。因此可以说,想象已经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爱伦·坡深受柯勒律治的影响,同样十分强调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实际上就是分析力,最高的想象力应是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对‘神秘事物’的分析判断。”[2]他的侦探推理小说如《毛格街血案》、《金甲虫》、《窃信案》、《玛丽·罗热疑案》可以说是对想象力的极致发挥。另外,其《陷坑与钟摆》、《钟楼里的魔鬼》中奇妙精巧的构思、异常奇特的情节都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创作上的独特性
爱伦·坡的文学创作虽然具有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但却更多地表现出了与同时代美国主流浪漫主义文学不同的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欧文、库珀式的对新国家独立、自由的畅想与希冀,看不到对美国民族民间特色的挖掘与描绘,也看不到霍桑的以象征性形象对人心中“隐秘的恶”的探究,爱伦·坡用他的笔描绘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封闭的心灵世界,正是这个世界彰显了他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甚至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这种独特性在创作上主要体现在他的主题与手法上——死亡、恐怖、心理分析。
可以说,作品主题和艺术技巧方面的独特性是爱伦·坡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最大差异所在。如前所述,爱伦·坡的作品中没有如同时代其他作家那样的对民主、自由、理想等的抒写,而是将自己的笔触集中于对死亡、恐怖、复仇的描写与探讨。与民主自由等现实性主题相比,恐怖、死亡可以说是一种非现实的主题。爱伦·坡认为死亡是最忧郁的论题,翻开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其创作几乎无一例外都以死亡、恐怖、复仇为主题来组织情节,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死亡有着联系,在他们的身上都充斥着一种浓重的死亡气息,使人感到恐怖与压抑。
不仅如此,爱伦·坡继而提出了一种死亡美学。他认为死亡这一忧郁的论题与美连在一起的时候最富有诗意。“于是,美女之死,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于诗意的题材了。”这种明确提出以死为美的主题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都是十分罕有的。与这一独特主题相应,爱伦·坡喜欢探究人的心理,擅于通过对人的深层意识的分析,抓住人性的弱点,继而以塑造人物、构思情节的方式表现出来,造成一种恐怖阴郁的气氛。在这一点上,爱伦·坡受到了18世纪末流行的一种“哥特小说”的影响。它描写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但将爱伦·坡的心理小说归入哥特小说却是不恰当的,爱伦·坡本人也极力否认自己的小说是“日耳曼式的假恐怖”,他说:“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3]
爱伦·坡在他的短篇小说中经常探究人的深层心理,描写人的梦魇意识、潜意识等。最著名的是《鄂榭府崩溃记》,这篇小说曾入选世界最杰出短篇小说,描写鄂榭府传人劳德利克出于一种不可解释的动机将孪生妹妹玛德琳小姐未死先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浑身溅满鲜血的玛德琳小姐出现在他面前,将哥哥拉倒在地同归于尽,鄂榭府也一下子消失在黑暗中。这篇小说从开始就极力渲染一种荒凉、恐怖的氛围,而后通过描写主人公劳德利克的面容、手脚痉挛的动作以及吞吞吐吐的声音来反映他的紧张、恐惧心理,直到最后,死尸复活,恐怖、阴森一下子达到了顶端。另外还有《威廉·威尔逊》对双重人格的探析,《黑猫》对莫名犯罪心理的描述,《泄密的心》对“我”的一种神经过敏的病态心理的分析等。这里需指出的是,同时期另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霍桑同样长于心理分析,但其分析着重人物对道德善恶的理性思考或道德矛盾,而爱伦·坡的心理分析侧重的则是人物的非理性意识,如梦魇意识。
三、独特的文学观念
爱伦·坡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当时的美国文坛“除了詹姆斯·洛威尔之外,几乎无人可与颉颃。洛威尔一向不轻易赞扬别人,却把坡誉为‘最有识见、最富哲理的大无畏评论家’,当代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也称‘坡的文学评论确实是美国文坛上空前的杰作’”[4]。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其《创作哲学》、《评霍桑〈重述的故事〉》、《诗歌原理》中,他独特的文艺观、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爱伦·坡在文学史上率先提出了“纯诗”的主张。他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这样的一首诗——这首诗本身——更加是彻底尊贵的、极端高尚的作品——这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此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这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的”[5]。这种纯诗歌的理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特立独行的存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处处奔涌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激流,几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受到了这种社会现实大背景的影响,唯独在爱伦·坡这里,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这可以说是一种勇气,可以说是一种深刻,也可以说是一种超前。这种主张对后来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都产生了影响。
其次,印象效果统一论。爱伦·坡认为“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一个统一效果,预想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在诗歌中应创造超凡绝尘的美,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他认为“作家在创作前应预先确定作品产生怎样的效果,然后在确定情节、人物以及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后者的一切都必须服从效果”[6]。“作家写作时就应该从达到这种效果和目的出发,通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行字、每一个局部千方百计地实现这种目的。”[7]与此相应,爱伦·坡强调道:“他认为短篇小说的长度以一小时内可读完为宜,诗歌的长度则不超过一百行”[8],以维护效果的统一。这里爱伦·坡所强调的效果主要指恐怖、神秘、忧郁,他本人的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短篇小说完全自觉地实践了他的文学理论原则。
四、原因及意义
爱伦·坡的创作与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疏离是有着深层原因的。首先一个客观原因便是19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现实。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开始显露,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爱伦·坡对当时北方的废奴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制度是持反对态度的,而在南部社会,他也饱受世人轻视,使他的一生在贫困潦倒中悲惨地度过。对于这种现实,爱伦·坡感到失望,转而投入艺术的世界,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以期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其次,爱伦·坡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与他在艺术上追求创新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创作态度极其严谨的作家,爱伦·坡时刻不忘要有独创性,他视独创性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尺度。他在《怪异故事集》序言中说:“假如我违反了什么清规戒律,那我是故意而为之。”并且在《创作哲学》中爱伦·坡曾骄傲地宣称:“我的首要目标(一如既往)是要创新。”他无意迎和主流文学,而是希望以独特的艺术追求、创新与反叛的精神塑造自己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虽然爱伦·坡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涉及民主、自由、社会等主题,但是他的创作实践与文学观念依然反映了19世纪的美国社会现实,他的“不涉及”恰恰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后的美国社会的认知与态度,这是一种拒斥,也是一种反抗。同时,爱伦·坡创作的独特性也是文学发展走向自觉的表现。他不仅是对当时文坛的一种震动和反叛,而且还具有一种超前的现代意识,其文论观点及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象征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起到了一种先驱式的引导作用,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注释:
[1]刘若端译:《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2][8]杨江柱,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400页。
[3][美]帕蒂克·F·奎恩编:《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4][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5]《诗的原理》,转引自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杨江柱,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400页。
[7]宁倩:《美国文学名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参考文献:
[1][美]爱伦·坡著.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杨江柱,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M].武汉出版社,1989.
[3]宁倩.美国文学名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胡玉乾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