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人们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同时,把孩子的情感发展纳入到了教育的课程中来。本文从一个一线教师和教材的编者角度阐述了对中学生爱情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为尚在探讨过程中的爱情教育课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育改革 爱情教育 主题 探讨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人类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一朵生命之花,任何人为的扼杀或武断的干涉,都是一种侵害,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纯洁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现象。尽管很多家长和教师谈爱变色,视校园爱情为洪水猛兽,但那种自发的情感还是不可阻挡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不应该把爱情这一课题排除在“人性化”教育之外的。爱情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教育。通过鉴赏感受作品中那美好纯洁的感情,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和品味,使之趋向一种健康、高尚、优美的生活境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爱情的话题已逐渐被教育部门所关注,许多地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早在2004年上海市率先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爱情如歌。该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范守纲教授说他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爱情是美好而严肃的,认识盲目恋爱的危险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虽然此举引来许多议论,学生的反映还有点羞答答,但据范教授说:“教材一发下来,学生都特别感兴趣。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盯着老师一字不漏地听。在发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挺羞涩,叫他们公开表达对爱情的看法时,他们还有些不习惯,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大家又都特别关注,特别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1]长期的禁锢,使学生对“爱情课堂”既不信任又好奇,充满了向往之情。据说,上海的一位学生因为学校不使用该实验教材,他还专门去书店买了一本。
近几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新增了涉及爱情题材的古诗文,古诗《迢迢牵牛星》、宋词《鹊桥仙》、元曲《长亭送别》入选,要求学生会默写背诵。“自此以后,描写爱情的诗文将不再是北京高考的禁忌。”[2]北京市此举等于给“爱情进高考”打开了绿灯。
如果说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与上海市的大胆尝试遥相呼应,促成了教育思想解放之风。这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得姹紫嫣红,梨花满树开,也使爱情教育名正言顺了。
2007年9月由青岛市职教教研室组织编写的青岛市职业学校工科语文教材摆上了课桌。人文性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包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以话题组元,模块式编排。笔者所承担的“人与家庭”模块是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从选文、导读到检测都是以人文精神为原则,以情感引导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继第一册的“铭记亲情”之后,“讴歌爱情”是第二册“人与家庭”板块的主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爱情,爱情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热情讴歌爱情的名篇。由《诗经》开篇,缘于《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选取了《子衿》和《静女》这两首最能体现《诗经》“思无邪”特点的爱情诗,分别以女子和男子的口吻来抒写爱情,语言朴实生动,率直自然。唐诗、宋词、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佳作云集,其中李商隐、李清照、王实甫的作品最为突出。《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创作的高峰,宝黛爱情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学生将通过《诉肺腑》来品味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那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唱。通过对《麦琪的礼物》的鉴赏,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中国的文人墨客垂青于爱情题材,对爱情的渴望和颂扬是人类共同的特点。最后选取了一组中外现当代爱情诗,或美好、或苦涩、或坚贞、或独立,意在呈现爱情的各个侧面,让学生体会到爱情的多姿多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在符号的层面解决爱情的字眼,更要从人类理性的高度,让学生主动领会聪明、美好、富有自尊的爱。”本教材要求的不单单是向学生阐释爱情的定义,还要深入到理性的剖析和情感的体验,对于这些高年级的中学生来说,这是更科学,更人性的引导。虽然在中国当代教育界,爱情话题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如此大张旗鼓地高唱赞歌,当属首次。
但爱情教育目前对中国的教师仍然是一种考验与挑战。教材虽然编出来了,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跟踪听课,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思想负担重,“爱情”两个字很难说出口,绕来绕去总想跳过这两个字,还不如学生能放得开。原因是有些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深,他们接受的教育和今天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异,要他们把从小就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男女之情,搬上讲台,一时还转不过弯儿来。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正确理解爱情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教育才有实效。在中学课堂上要上好爱情课,需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
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理念,取而代之以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观念。既然爱情这种神圣美好的情感已经在学生心中存在,教师就必须面对,而且有责任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接纳并加以审美的、科学的引导。“要教会孩子真正地去爱人,要做一个忠于自己义务感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心灵中产生的欲望被美好的、纯洁的、高尚的思想之光所照耀的时候才有可能。只有善于以高尚的品格去思考的人,才可能有高尚的欲望。”[3]要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品格去思考自己生命中所产生的欲望,教师首先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些美好的情感,把爱情的教育当成情感教育而不是生理教育。如果教师不能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那么爱情课堂就成了“裹脚女人”,甚至成了“婚恋指南”,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平等、认真的态度
对于那些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爱情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情窦初开或好奇模仿,在他们心中那是一种纯洁又神秘,严肃又认真的事情。孩子思考自己的情感,就是在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孩子诉求自己的情感,就是在争取活着的尊严。如果教师不能用虔诚认真的态度去尊重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心声,就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教育工作就难以实施。教师一定要用平等、坦诚的态度,鼓励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大胆说出内心的感受。教师要找准自己在爱情教育中的位置,面对一张张青春萌动的脸,教师既不能嘲笑指责,也不能以“过来人”的姿态施加某种影响,而只能是一个情感的分享者,一个睿智的朋友,一个满含爱意的长者。
第三,行之科学有效的方法
中学生的爱情相对其它情感来说更加敏感和隐密,不但需要尊重,更需要保护。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既不能着急,也不能直白,更不能粗俗,要像照顾婴儿一样耐心,像爱护花朵一样充满爱意。否则就是不科学的,非人性的。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把心底最大的秘密告诉教师,这是对教师的信任。为师者一定要保护好学生,并且要及时的沟通,给予正确的引导。若随意而为或妄加指责,无异于犯罪。
中学课文所展现的都是古今中外爱情的经典例子,是爱情教育的范本。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文本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根据学情构建个性化的教案,教师不能完全做课文的解读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语文智能的发现者。课文是教育智能的载体,是教师进行“生活教育”的“引子”,决不是学习的目标和归宿。如《雨巷》这首现代诗的主题一向有争议,作为教材我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学术考究上。不管在戴望舒的内心丁香象征什么,而在“讴歌爱情”这一主题的课堂上,我们只取爱情意象。这是取得课堂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尝试多种教学策略,如激趣法、活动法、任务驱动法,提供给学生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情感教育。笔者曾经用切入法试验教学,收到过较好的效果。用切入法教学,关键要找好切入点。笔者在“讴歌爱情”单元教学中用过的切入点有“寻找多彩的爱情”、“爱情定义法”和“爱情的极致”等,找好切入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释:
[1]代小琳:《学“爱情”会不会变成学“早恋”?》,北京晨报,2004年9月2日。
[2]《北京晨报》,2007年3月15日。
[3][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
参考文献:
[1]何宗焕.爱情教育,你准备好了吗?[J].湖南教育,2005,(08).
[2]邹速聪.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研究,1990,(04).
[3]韩原.爱情教育是可能的[J].道德与文明,1987,(06).
[4]罗慧玲.“中学爱情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3,(06).
[5]薛丽霞.让“爱情教育”直面阳光[J].北京教育,2001,(06).
[6]曾宏燕.爱情教育:一块不该忽略的教育领地[J].人民教育,2002,(04).
[7]何娜.中学教育需补上“爱情教育”这一课[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1).
[8]曾宏燕.爱情教育面对“早恋”[J].北京教育,2001,(02).
(张翼 山东青岛电子学校 26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