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8996

[ 王小华 文选 ]   

花似人,人似花

◇ 王小华

  摘 要:花之意象在李清照词作中有特殊意义,她的咏花词所投射出来的娴静淡雅的气质神韵、深婉细腻的情感和卓然超群的人格,如同她本人的自画像:一是以花之形态写词人之形象,揭示其心路历程;二是以花之神韵显词人之品格,展现其审美取向。词人赏花亦自赏,咏花亦自咏。从中透露出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亦花亦人、花与人浑然一体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 “花”之意象 自我形象
  
  纵观李清照词作,其在题材选择上对花木情有独钟。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咏物之作几占半数。而咏物词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如写梅、桂、菊、芍药等花卉的词篇就有11首,占她全部词作的近四分之一。如再算上其涉及花卉的词作,更是高达其所存全部词作的五分之四。可以说几乎到了无花则无词,有词就有花的境地。在李清照11首咏花之作中,6首咏梅,3首咏桂,1首咏白菊,1首咏芍药。从其咏花品种的词篇量和称颂语词来看,梅和桂这两种花是李清照的最爱。钟情之处不仅在于词人爱花之姿质,赏花之神韵,借花以抒情,更在于其所钟爱的花卉,都有其象征意味。其咏花词所投射出来的娴静淡雅的气质神韵、深婉细腻的情感和卓然超群的人格,就如同她本人的一幅自画像。其状写花态之语,更像是喻己之词。词作赏花亦自赏,咏花亦自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亦花亦人、花与人浑然一体的女性词人的自我形象。
  一、天真烂漫少女情丝
  少女的无忧无虑、少女的多情善感,在她与花的对应性观照中得以展现,洋溢着少女纯真、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在大雪覆盖的严寒冬季,透过雪中的一枝寒梅,词人在歌咏傲立霜雪之中以报春信的梅内在品质的同时,又对梅花的外在形态美予以观照,从中透出其“玉女新妆出镜新”(张藉诗句)的飒爽英姿。这样完美的梅花真是让人怜爱,造物主把一切美好都融注在梅花的身上,与其相比,其他的花自然黯然失色。写到此处,词人笔锋一转“此花不与群花比”,表面上是突出梅花的超绝品质,实质上在强调融内在品质与外在美感于一身的梅花就是自己,是傲然独放、卓然不群的花之君子。
  二、甜蜜温馨少妇情怀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花木兰》)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之中的新妇,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妩媚娇憨、聪颖多情。春天的时候,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含苞怒放的梅花,鲜艳的花瓣上还带着薄薄的晨露。花儿是美丽的,但新妇要丈夫对比她与花儿谁更美丽,在表现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中,透露出词人充满自得和自信的愉悦和欢欣。
  三、幽怨伤怀思妇情结
  李清照婚后不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伤的望夫词。这一时期,落花成为其词作中的一个常见意象。“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李清照词中的经典之作,元代伊世珍《琅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女主人公伫立在兰舟之上,含情脉脉地望去,有雁归来,有月映秋空,唯独没有远人消息。时间在流去,青春在逝去,人在老去,青春的容颜在花之飘零中渐去渐远。“花”成为词人的情感依托,她把相思之情同对花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交融在一起,在浅显的话语中凝聚着深沉、细腻的情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人空房独守,以花自喻,“人比黄花瘦”,怜花更怜己,传达出浓郁的情思。
  四、凄苦惶恐老妇情境
  靖康之变使大宋失去了半壁江山,也使养尊处优的文人们四处漂泊,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家国之思在这一时期成为李清照词的主旋律。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其很多咏花词作表达了这种凄苦心境。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卒于建康。46岁的女词人开始了她生命中颠沛流离的奔波岁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一着笔就从外在景象转入内心情绪,在冷清的环境中寻觅,自然是心绪上的凄惨与伤怀。词人过去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已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去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已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青春的红颜已随生命逐渐凋零,青春的梦幻也被风雨摧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许多愁”导致了词人心态上的衰老。她不整容颜,不愿出游,不愿说话。
  另外,词人在咏花词中对花的品相的择取与追求,清晰地折射出词人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品味,它是词人更具深度的自我形象的写照。花的品相大抵是指花的形状、色彩、香泽、姿态等品质的外化。纵观李清照的咏花词便发现,词人所偏爱并倾注感情描写的花卉,在品相上往往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素雅香幽、清瘦癯形、神清骨冷、蕊小色淡。这反映出词人清雅、冷寂的审美倾向。
  1.在形体上以“小而轻”为特征
  词人笔下最常见的梅花和桂花,特点是花径小,花期时蕊小不显,平淡无奇。但这种淡而无奇的品相,在三春姹紫嫣红、百媚千娇之中,该是一种特殊的品相。如咏桂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中的桂花,自有一番独特风韵。
  2.在味觉上以“香而幽”为特征
  宋人描写梅之香味多取迹于疏影暗香,意在隐约朦胧、似有若无。最知名的是宋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形象,挖掘了梅花花品的两个最具个性的方面——“疏影”、“暗香”。在此基础上,李清照又把梅花的“暗香”个性加以强调发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欣赏并挖掘出梅花的暗香幽送,含蓄蕴藉之美,也体现了词人之闲静淡雅的气质神韵。
  3.在色彩上以“淡而素”为特征
  写芍药花,“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庆清朝》)丰姿绰约、淡素端庄。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鹧鸪天》),“暗淡轻黄”是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其光泽不鲜艳耀眼, 颜色是温和的淡黄色。词人指出,“何须浅碧深红色”(《鹧鸪天》) ,“浅碧”、“深红”都是明艳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卉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桂花偏偏是不以明艳照人的光彩和浓丽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何须”二字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和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动人心魄的美,才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
  4.在状态上以“瘦而清”为特征
  如词人在《临江仙》中状写梅花“玉瘦檀轻”,即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类似这样的描写在李清照咏花词中比比皆是。在李清照的全部词作中,“瘦”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典型的有如下8 处: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点绛唇》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多丽》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临江仙》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歹带人娇》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新荷叶》
  因“瘦”有三词句最为脍炙人口,李清照因此被戏称为“李三瘦”。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二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可谓万般情语皆有“瘦”。此一富于创意的“瘦”字,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几分孤芳自赏和顾影自怜,不经意间便造就了李清照的一个恰如其分的标准像,以至于有人直接就将李清照喻为“一枝‘瘦红’”。花“瘦”在神,其神是词人孤高落寞的品性。“瘦”,甚至可以说是李清照咏花词的主要美学特征。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中的“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花的映衬下,她的人生轨迹、审美取向得以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黄莺.一枝“瘦红”——浅析李清照的自我形象[J].名作欣赏,2004,(04).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4]叶孟红.生活·性格·词风——李清照词风形成探微[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王伟.此花不与群花比——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的人格美[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4).
  [6]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J].浙江师大学报,1997,(02).
  [7]李进.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浅谈李清照其人其作[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8]封家骞.避俗创新 意趣无穷——简析李清照的咏梅词[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02).
  [9]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10]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王小华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833600)

花似人,人似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