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各类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城市正以其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在此形势下,小资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一种新的文化场域——小资文化也逐渐形成。以网络文学而声名大噪的安妮宝贝,成为这一文化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小资写手,她用其独特的语言与女作家的独特感受展现了当代都市中小资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本文就从安妮宝贝作品中的语言与文化内涵入手,分析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小资文化,并对都市生活中的小资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资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与内心体验等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都市化 小资文化 小资群体 安妮宝贝
一、“小资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小资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并开始流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众文化也开始迈向“精致”,出现了更有品质的精致流行文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小资情调”与“小资文学”。
“小资情调”属于文化范畴的审美概念。情调,即品位、趣味和格调,它是小资的文化资本,是小资自我镜像的关键,是小资群体中彼此身份识别的标记,也是媒体与小资、小资之间相互传播的主要信息。除了“小资情调”,“小资文学”也是“小资文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小资群体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消费需求及言语习惯必然反映于一定的文学作品,因而在商业化写手、时尚刊物、都市报纸、网络、影视、音乐、广告等共同创下,"小资文学"便应运而生。
二、安妮宝贝的崛起及原因分析
从1998年起,安妮宝贝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因其作品风格独特,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0年继而转向传统纸质媒体,先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二三事》、《莲花》,散文集《蔷薇岛屿》、《清醒纪》、《素年锦时》均持续登上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不管是网络还是纸质媒体,都掀起了一股安妮宝贝热,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借阅系统中,安妮宝贝的作品更是成为学生预约的热门书籍。
有人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她对都市灵魂的关注,她能抚慰读者的灵魂。也有人认为,她是凭借“低调沉稳的态度和诡异迷离的文风”而引起众多关注的。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理据,但并不足以说明她备受瞩目的原因。笔者认为,安妮宝贝走红文坛绝非偶然。她的崛起,最重要的是因为其文字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顺应了大众文化的潮流,这主要体现在其作品对“小资文化”的反映上。
三、安妮宝贝作品语言中小资文化的反映
(一)语言外部结构特征上的反映
1.外部结构特征
习惯使用句号是安妮宝贝作品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她的作品一般只使用逗号与句号,而且更多喜欢使用句号,很少使用除此以外的标点符号。我们对安妮宝贝的作品《八月未央》、《告别薇安》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八月未央》中,全文约10000字,除9处使用问号、5处使用省略号、4处使用感叹号以外,其他标点符号均为逗号或句号,文中未使用冒号、引号、分号、顿号等其他标点符号。 在《告别薇安》中,全文约12000字,除出现8处问号、1处破折号、1处省略号外,其余标点均为逗号或句号,未使用冒号、引号、分号、感叹号等其他标点符号。例:
他的母亲及时拽住了他。他的脑子混沌一片。惟一听到的是母亲的声音。母亲厉声命令他,没你的事了。善生。你给我立即回学校。她把他强行推到出租车里面,放低了声音,说,以后你再也不许与她来往。再不用管她的事情。这个女孩子没救了。她已经疯了。(《莲花》)
这段由115个字符组成的文字中,共使用了14个标点符号,其中句号就使用了10个。这足以表明安妮宝贝对句号真可谓“情有独钟”。
除了惯用句号外,安妮宝贝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划段自由,分段频繁,有时几句一段,有时一句一段,甚至还有一字就成一段的情况。其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也不紧密,常富于跳跃性。例:
时光苍凉。然后感觉眼泪依然清澈。
不是爱的人就可以和他在一起。宿命给我们的结局,只是叫我们摊开手心。里面是空洞的。没有诺言。也没有永恒。
少年往事。爱恨纠缠。放弃以后才获得自由。只有彼此能平淡相处的人,才能长久。
然后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迷路了。公车把我带向郊外。我知道我的方向搞错。可是我安然地坐在阳光下,看着窗外的夏日风景如风掠过。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走到哪里就算哪里。
没有家的人,就可以把任何一个地方都当做家。我知道。我是知道的。
不会爱的人,也可以爱上任何一个陌生的人。我也知道。
然后眼泪就轻轻地掉下来。 (《八月未央·南方八月》)
在这八小段中,最多的一段只由五个句子组成,最长的段落也只有61个字符。且段与段之间意思关联不大。从此处我们足以发现安妮宝贝语言的简洁与精炼。
2.对小资文化的反映
安妮宝贝在文章中偏爱使用句号,且划段十分自由,这主要与小资们的情感状况及网络媒介有关。它反映出小资群体的一种生活状态与情感状况。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每一种标点符号都能表达特定的情感。在文章中,多种标点符号的大量使用对于表达繁富、多变的内心情感来说至关重要。而常游行于网络间的小资们,大多生活优裕且富于小资情调,一般来说,感情淡漠、单一、缺少变化。要表达这样的内心情感,大量使用问号、感叹号等情感较丰富的符号就显得不适宜。而简单使用句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小资群体的这类情感特征。从另一角度看,笔者认为,在作品中,句号的较多使用与划段自由,只是一种换气或断句的标志,并无传统意义上句号或分段所具有的功能。
(二)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上的反映
1.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上的主要特点
从修辞方法看,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中,对死亡、孤独、宿命、自由、漂泊等命题的思考常以警句的形式表现出来。
警句,通常是指可以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来陈述深刻的道理,并且能够时刻给予我们提醒的句子。例:
拉萨有太多这样的人经过。通常全副精良装备,穿着名牌冲锋衣登山鞋带着太阳眼镜,开着大越野吉普,咋咋呼呼热热闹闹,拿着高级相机对着司空见惯的美景拍摄(花重金浪费设备和底片),追逐热门的名胜旅行点(其中包括无聊的人工造景),只为洗出那些和风景明信片一样构图平庸的照片,用以回到城市对朝九晚五没有假期的工作者们炫耀。(《莲花》)
通过《莲花》中有关旅行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如今多数人对旅行的意义的曲解。照相与炫耀,成为他们旅行的最大追求,而旅行的本质,就像安妮宝贝所理解的那样,个人的意愿用眼记录沿途美景、用心感受自然,仅此而已。
此外,安妮宝贝还经常使用象征的表达方式。“烟花”是她十分钟爱的一个词语与意象。她常常以此来比喻美丽却瞬间即逝的爱情。安妮宝贝从烟花美景中所捕捉到的是烟花背后那片暗幕背景和繁华过后的寂寞。爱情犹如烟花,烟花的幻灭即是爱情的幻灭。
2.小资文化的反映
在经济上,小资们一般都有体面的职业与稳定的收入;文化上,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常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小资们浮于精英文化的表层,但又摆明姿态区别于大众的趣味,以显示自己独到的审美观与个性化。正因为如此,小资们主观性强,喜欢下定义,常觉得自己的想法理所当然,于是在语言表达上就出现警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来劝诫他人。另外,小资们的与众不同,表现在表达方式上便是善于将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读者营造一个个视觉冲击。对烟花的钟爱,并将其比作爱情,更加反映出了小资对爱情的态度。他们不相信爱情,在他们看来,爱情故事总是悲情的,往事总有缺口,幻想总会失落,所谓永恒、纯真的爱情,只是美丽的童话而已;即使能有真正的爱情,最终也只不过如烟花幻影般短短一瞬而无从把握。
(三)词汇上的反映
安妮宝贝在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外来词汇。小资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和欧美文化的熏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此,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习惯使用外来词汇,特别是英语。例:
(1)眼角涂着银白的亮粉。是这个城市夏天女孩最In的化妆。(《告别薇安》)
(2)车厢里的年轻女孩,很多是Office小姐。一律的套装和精致的妆容。(《告别薇安》)
这两例中,安妮宝贝将“流行”、“办公室”分别用英文“In”、“Office”来表达,究其原因,也跟小资群体的自身文化程度有关。小资们常接触欧美文化,就必定常接触英语,甚至经常使用英语口语,英语水平必定高于普通民众,因此,或者由于口头习惯,或者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日常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小资们常常会拿一些简单的英语来替代汉语使用。
(四)文字内容上的反映
小资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城市,因此对小资文化的反映也主要表现在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上。而安妮宝贝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写作者,她对都市题材情有独钟。著名文学评论家戴锦华曾这样概括安妮宝贝小说中的都市情结:“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都市——这个在当代中国文学久久缺席并不断被虚构着的空间无言地浮现。在安妮宝贝的笔下,那是永远的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也是无家可归者的唯一归属。”
正如戴锦华所提到的,“漂泊流浪”、“无家可归”的那种悲剧与孤独意识,是安妮宝贝小说的文字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最好的都市生活写照。
四、结束语
作为网络写手,安妮宝贝的作品在挖掘都市人的自私、冷漠以及虚无绝望的人生观、爱情观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以网络形式抒写了自己个性化的都市经验;作为小资写手,她作品中的语言在语言形式、词汇、文字内容、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反映出了小资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将小资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与内心体验等方面的特征展示在人们的眼中。安妮宝贝的作品,虽然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故事情节的模式化,意象的重复出现,描写的主题及范围狭窄,叙述语言过于“小资化”,这些都是在阅读其作品中能明显感受到的不足。然而无论如何,安妮宝贝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她对“小资”的悉心经营为我们带来了都市中玫瑰色的梦。
参考文献:
[1]安妮宝贝.告别薇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安妮宝贝.八月未央[M].上海: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3]安妮宝贝.蔷薇岛屿[M].上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4]安妮宝贝.清醒纪[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安妮宝贝.莲花[M].上海: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6]安妮宝贝.素年锦时[M].上海: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7]康军帅.谈安妮宝贝小说语言的简洁风格[J].语文学刊,2006,(02).
[8]杨燕翎.安妮宝贝对杜拉斯的接受[J].社会科学战线,2007,(03).
[9]何平.当下文学的“小资情调”和“中产阶级趣味”[J].文艺评论,2001,(06).
[10]杨新敏.安妮宝贝:在寂静中感觉心灵的喧嚣[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01).
[11]佘玉虹.解读安妮宝贝创作中的社会心理[J].西江教育论丛,2008,(03).
[12]戎丽霞.从《彼岸花》看安妮宝贝小说中的虚无意识[J].文学评论,2007,(06).
[13]何秋玲.彼岸一个人的舞蹈--论安妮宝贝小说的孤独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14]乔思.浅析安妮宝贝的创作境界[J].文艺理论与文学评论,2006,(06).
[15]黄伟林.论晚生代小说创作的五大主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16]田德云.由喧嚣抵达静默--以〈二三事〉看安妮宝贝[J].枣庄学院学报,2006,(03).
(路杨 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