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尝试从生态化教学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参与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总结出古代文学教学中需把握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生态化教学 古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在人类学、生态学、认知科学与社会学等的影响下,教育界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生态化理论。教育生态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该理论认为教学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等。各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子系统又受母系统、外系统的影响。教学系统具有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等特征。[1]生态化教学的根本特征是生命性,教学一方面是教师展现自己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一方面又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情感价值观,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过程。生态化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整体性。教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态化教学特征的表现是开放性,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事件都呈开放性的状态。他们之间的动态平衡性是教学生态化的最终目标。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的过程。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达到平衡状态,再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由此推动教学在平衡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2]教学生态化的第二层含义是,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希望教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趋向或达到“最佳”、“高效”、与“和谐发展”的状态。
这种生态教学观为我们思考古代文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化教学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学上,就是要使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学环境达到一种协调关系,让学生在与对象世界的交往中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动态平衡的审美关系。那么生态化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想借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伊塞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3]可见,文学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或创新思维,对作品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和观照。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就成了古代文学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试着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把握和解读,使学生与文本建立更为亲密的和谐的关系。为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研读,培养质疑、思辨的意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课前研读。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解决字、词、语法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并记录自己的阅读难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感兴趣的阅读点。这一环节可以看作是课前的学习热身,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和找到兴趣点,实质上是课堂研读鉴赏的一个准备阶段。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准备,有目的地学习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文本解读构建成师生质疑碰撞,深入探究的平台。随着交流的一步步深入,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会随时滋生。由于这一环节充分维护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权,所以教师应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研读探究引向深入。
二、以提问为导向的对话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关键是讨论。课堂讨论通常是通过设置的问题展开的。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反思性,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为主。所以这里“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这就需要古代文学教师既要善于适时地设计问题,还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
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与众不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力争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破各自在学习上的难点。讨论交流的结果应该是:有的问题形成了“共识”,有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有的问题的答案虽然没有矛盾,但却有各自的“见解”。 讨论之后的小结发言,完全可以训练学生快速组织语言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讲授《短歌行》时,就设计了如下这些问题:
·假如要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字最恰当?
·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政治家曹操,他为什么而“忧” ?
·历史上的曹操礼贤下士是出了名的,诗中是从哪里切入开始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的?
·《子衿》中的诗句是表达姑娘在思慕情人,曹操在表达什么心情?
·诗中还有直接来自《诗经》的句子吗?有什么作用?
·诗中的景物描写有没有深层含义?是什么艺术手法?
·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了诗人什么心志?
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揣摩诗句,深入讨论,逐层突破《短歌行》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使研讨这些问题,也正是通过这些问题,不断超越既得信息,主动寻求新信息,同时学生的心灵和兴趣在课堂上始终牢牢地被牵引着,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化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既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又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三、建立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
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就需要改变传统的 “满堂灌”,把“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生态化教学的体现。在课堂上,师生的人格处于平等、真诚、信任这种生态化的状态中,师生可以敞开心扉,互相倾听,实现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和意蕴的共享。在师生、学生间的对话中,虽然有时双方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会有所差别,但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都有独到之处。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意愿,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相信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自身会得到提升,因而学生会做到无所顾忌,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胆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在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对话中,思想便会交融,精神得到熏陶,审美情趣获得了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的认识有误,也要在平等、真诚的对话中被提出,笔者会说:“你的看法很有见地,我支持你的观点”。同时,通过引导、启发使之得到对文本的正确认识。类似这样赞赏的话语,在课堂上教师应不吝惜地经常表达,以此来鼓励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所以,教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愉快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审美品位、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
在生态化教学理念中,知识被认为不仅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吸收,而且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积累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自身认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因而好的授课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中获取超越知识的东西。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循循善诱,“诱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究,亲自查证,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谭伟良.生态化:先秦文学教学改革浅探[J].陕西教育,2009,(03).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王梅 辽宁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