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018

[ 陈丽萍 文选 ]   

论路遥小说的构思

◇ 陈丽萍

  摘 要:本文从路遥的构思观出发,具体分析了他的两部代表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的构思特点。《人生》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有机交融,而《平凡的世界》在历史感和现实感交融的过程中,更多地渗透了作家的一种人生态度。
  关键词:路遥小说 《人生》 《平凡的世界》 历史感 现实感 人生态度
  
  为我们奉献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路遥,其小说在构思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呢?本文试图从路遥的构思观出发来具体谈谈这两部作品的构思特色。
  
  一、路遥的构思观
  
  路遥作为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作品的创作,他有着自己鲜明的构思观。他认为“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仅此还不够,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体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1]。他的《人生》,写当代青年的人生道路,就是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既写出旧的生活方式已无法规范当代青年的新的追求,又写出在追求新的生活前景时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无论何时,都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平凡的世界》也一样,主要是对浸透着特定时代内容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描写,他们的生存与生活的状态,他们的情感、意志和欲望。
  以上讲的是路遥构思观的一个方面,即题材应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的构思观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应渗透着思想。路遥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孤立地讲主题,它必然和人物、情节融合在一起。作家在构思时,主题、人物、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如果你写不出矛盾,写不出人物,也就没有主题。……主题的深度离不开人物的深度和对整个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度。”[2]而这些深度与作家的人生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对十年浩劫临近终结这个特殊历史时代中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描写,是相当饱满和出色的,这其中就包含和体现了作者老到、成熟的人生态度。
  
  二、《人生》的构思
  
  《人生》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四人帮”刚刚覆灭,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大规模展开的时候。那时,中国一个噩梦般的时代结束了,而新的生活还处于酝酿和探索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中。诚如路遥自己所说“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3]当然,路遥在这里所谓的“交叉”,主要着眼于“种种的矛盾,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多棱角的立锥体,有耀眼的光亮面,也有暗影,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相互折射”。[4]
  在《人生》中,作者面对转折时期人们生活、心理的急剧变化,以犀利的笔触,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物,力求把处在矛盾漩涡中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披露出来,探寻他们跋涉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困扰。主人公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一方面反映了拨乱反正后青年一代因不满于落后现状而向文明和进步召唤,在事业上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他想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施展自己的抱负,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怀着强烈的愿望等等都明显地带有时代变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他的追求又夹杂着不少个人的私心。他为了青云直上轻率地抛掉纯真的爱情,特别是他鄙视当前条件下的农村劳动,显然是当代一部分青年人在多年来“左”的错误影响下,没有树立坚定而先进的人生观所形成的一种并不正确的追求,这无疑反映了转折时期青年一代脆弱的一面。
  当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把握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矛盾状态,既是全景意义上概括一个历史时期的需要,也是完整地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他总是把自己的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放在时代风云变幻的“风眼”中,让人物面对周围互相纠结的复杂关系,左冲右突,显现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多侧面的特点,以及人物性格的力量和强度。即使路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也不是静态地剖析人物的灵魂,而是写人物思考的曲折反复,写人物情感的强烈起伏,而这一切又和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生活环境有着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物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矛盾冲突的反射和感应。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充满行动、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集中体现错综复杂关系的人。
  总之,路遥的《人生》既不忽视现实的严峻性,又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展现它的源头和归宿,所以他的这部作品的构思是现实感和历史感的有机交融。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5]。作品的内容和人物自然也就不会流于单薄和狭窄了。
  
  三、《平凡的世界》的构思
  
  《平凡的世界》共3部,6卷,180多万字,人物近百人。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它全景式地反映了这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作者采用了“三线组合法”。第一条线索以孙少平为中心,反映了“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及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别;第二条线索以孙少安为中心,揭示了改革大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真理,同时也指出农村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和危机;第三条线索以田福军的升迁为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在党内不仅激烈,而且总是那么壁垒分明。路遥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现实,也同样善于用现实的眼光去观照历史,他总是将社会生活的内容放在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虑,所以三条线索反映的生活内容都被他放在了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描写,在最平凡的生活中表现人物的情感、欲望和意志,然后在各种不同意志的冲撞中,展现历史的必然进程。当然,在这种表现的过程中,少不了作者自己对生活和人生认识的态度,而且可以说,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最令人动情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在书中时时处处渗透和流露出来的这种老到、成熟的人生态度。
  那么,何谓人生态度呢?它其实是“作家全部社会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作家主体的人格、胸怀、智慧和良知的外射。它是作品的内容机制中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形式,它既表现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又表现于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评价,还表现于作者对于与人有关的传统的态度等等。《平凡的世界》中处处都有作家优裕的人生经验和源于最高人道思想的理解之光的照射”[6]。
  将农村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溶解于人的经济、政治关系中,让严酷的人生氤氲着温馨的人情味,是《平凡的世界》中作者成熟的人生态度的一大表现。这主要渗透于农村伦理生活机制的描写中。孙玉厚的家庭生活正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传统家庭生活的代表。他自幼丧父,是他供养母亲,将弟弟拉扯成人。为了给弟弟成亲,他背了多年还不完的债,而当弟媳提出分家时,他又让出了祖居的窑洞,自己携母牵子借居别家。刚有了一孔属于自己的窑,大儿子少安的婚事又成为他人生的目标。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虽然有另一番人生的理想,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又是传统伦理感情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为了弟妹的前程,他不惜辍学,与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太沉重了,但无论是少安、少平,还是兰花、兰香,他们都不去咀嚼自己的痛苦,而将子女的义务给于奶奶、父母亲,给于晚辈猫蛋、狗蛋,同他们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相濡以沫。这种温暖的人伦之情决不是作者的理想主义,作者也并没有把它们归结于封建观念熏陶的结果,而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自觉的人性因素加以看待。所以,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中的这种爱及义务,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无法戕杀的人之尊严,是古老传统中的人性人情因素在贫瘠的荒原上开放的最美的精神花朵。它的奇异力量,融化着巨大的人间苦难,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繁衍。这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潜在的人生信仰。
  《平凡的世界》对现实关系中各式各样的人的理解,其实也体现了作者一种包容万物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的突出表现是:理解各种人的存在、生活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他没有在人格意义上否定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按照坏蛋、敌人的惯常模式将任何一个人逼向恶的极端。从乡土政治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到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包括傻子田二的身上都或直接,或曲折地闪现出诱人的人性光彩。他们可能有致命的性格、品质或生理上的弱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生活中常有的人格意义上的人。《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人生哲学高度,也正在于对这些普通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的深入挖掘。在小说第五十二章(第一部)中,作者借孙少平的感觉说了这么一段话:“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总之,《平凡的世界》在按照现实主义的方法谱写时代风云之下农村生活的交响曲的同时,也勾画出了清晰的作者人生心理的轮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构思特点是:在历史感和现实感交融的过程中,更多地渗透了作家的一种人生态度。
  
  注释:
  [1]路遥:《路遥文集》(一、二合卷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6-437页。
  [2]路遥:《路遥文集》(一、二合卷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6页。
  [3]路遥:《路遥文集》(一、二合卷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4]转引自晓蓉,李星:《深入生活,写变革中的农民的面貌和心理》,文艺报,1981,(22)。
  [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转引自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3)。
  
  (陈丽萍 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 312000)

论路遥小说的构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