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三个向度对余秋雨的散文《为自己减刑》进行赏析:一、文本解读,以思路梳理为经,内容阐发为纬,对作品进行了全新解读。二、技法探究,从章法结构上的对比反衬,到内容拓展中的联想比喻,结合文句,品析作品。三、感悟延伸,列举学生厌学、职业倦怠、无爱婚姻、心理障碍等生存困境,倡导接受余先生的劝谕,运用智慧,自我救赎。
关键词:余秋雨 《为自己减刑》 困境 劝谕 超越 救赎
现实社会中的人,有时难免要遭遇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身陷其中,如果只是依赖他人的抚慰和救助,只怕会“此恨绵绵无绝期”;运用自己的智慧,舒展蜷曲的心灵,突破现实的魔障,才是行之有效的自我救赎之道。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就是劝谕人们施行心灵自救的美文。本文拟从三个向度对该文进行赏读。
向度之一:文本解读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是身陷囹圄的朋友。失去了自由,遭遇了不幸,可他把铁窗当成了书房,发奋学习,潜心著述,出狱时“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虽然“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沉迷于著译的他早就忘了“今夕何夕”,所以他的心早就远离了监狱,相当于给自己减了刑。一个是职业倦怠的售票员,有着轻省的工作,自由的空间,却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痛苦地打发着时光。他的眼前本来有流动的风景,有丰富纷繁的世相,可他将自己的好奇心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囚禁起来,而且用工作中的不快,不断给自己施以酷刑,让自己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过着炼狱般的生活。
接下来,作者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普泛,把“心造的监狱”由“公共汽车”扩展到“仇人”、“嫉妒对象”,一切给感受主体带来不快的人和事,拓展了隐喻的空间。再联想到“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的方法、中国的成语“画地为牢”,揭示“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至此,指涉的对象逐步廓清。原来矛头所指、笔锋相向的箭靶是心造的监狱,灵魂的怨府,以及一切压抑心性的东西,而“减刑”之举,就成了境遇的超越,心灵的救赎。
尽管厌倦、仇怨、嫉妒,一切的消极情绪会消磨人的意志,摧残人的活力,蹉跎人的青春,可作者并没有将人们推向绝境,置之死地,而是在文章结尾道破玄机,点化迷津,告诉我们,“心造的监狱”毕竟还在人类智慧可以烛照的范围之内,只要“舒一舒眉”,从灰色的情绪中走出来,从精神的城堡中突围,就可以“为自己减刑”,让自己“恢复自由”。作者要告诫人们的是:既然心灵的阴霾来源于消极,那么达观的心态就可以将它驱除!
向度之二:技法探究
怎样才能使朋友的个案具有普泛的教育意义?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借题发挥”到达预设的主旨?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劝谕引人深思?文章缜密运思,联想比喻,对比反衬,用不足千字的篇幅,圆满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启人深思,意味悠长。
文章题目的关涉对象是双关的,既指囚禁“朋友”和《象棋的故事》里那个人的实体的监狱,也指使年轻的售票员“满目无聊”的公共汽车和使有些人“郁闷忿恨、担惊受怕”的人等构成的虚拟的监狱。作者把不理想的工作、让人心气不畅的人比作监狱,不仅把各种令人不快的事物具象化,让人在现实的情境中找到可以间接感知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这些事物的“魔力”,让读者切切实实感受到它们的可怕,从而激发出挣脱它们的力量,强化文章劝诫的功能。比喻的广泛运用,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使一篇拿朋友的事迹“说事儿”,劝诫励志的“小”文章,上升到观照生存困境,蕴含救世情怀的“大”作品。这种提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拓展深化,而是麻雀变凤凰式的蜕变超越。
劝谕的技巧除了将人引入预设的主旨,还得运用技巧,形成反差,强化效果,以真正“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实施这一“预谋”的有效手段就是借助于对比和反衬。文章首先将朋友的服刑经历和售票员的工作表现对比:朋友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售票员“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那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而且不知刑期多久。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启迪人们思考,引发后面的感悟。然后又将有形的监狱和无形的监狱(心造的监狱)进行对比。有形的监狱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由“铁窗和围墙”构成,而无形的监狱完全是“心造”的。有的赋形于物,如文中年轻的售票员工作的“公共汽车”、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在地上画的“圈”;有的托身为人,如“仇人”、“嫉妒对象”。“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而“环顾四周”那么多人带着心造的监狱匆忙地奔走。原来,开头“朋友的故事”只是文章感发的起点,最终的目的是关怀那些困在心理“围城”中突围无望的人们,那些处在自己心造的监狱中作茧自缚的人。对比越是鲜明,反差越是巨大,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就越强烈,争取突围的决心就越大。
向度之三:感悟延伸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是多方面的。职业倦怠,是时下流行的社会病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从事的职业既非自己所愿,又非本人专长所在,整个的工作历程就成了漫漫的刑期,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学生厌学,也是校园里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因教育不当造成的因噎废食外,本来人各有志,能力有大小,思维有差异,给所有的学生确定一个目标,让他们在那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上,推搡拥挤,其间的无奈苦楚,可想而知。还有那么多痴男怨女,在并不温暖的窠巢里,苦熬时日;还有那么多精英俊才,在缺乏公正的环境中,强颜欢笑……凡此种种,形形色色,都需要超脱,都亟待救赎。可是,社会公正、行业规范、清明管理、人文关怀等社会力量的介入有待寻求直达的途径,而且这些非常个人化、情绪化的困境,靠这些力量解决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憾。所以我们呼唤一种本能的力量,一种内在的协调力,将我们从心灵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完成精神的自我救赎,从而使人人都有机会沐浴生活的阳光。这恐怕就是余秋雨先生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也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教益。
(张武炎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 730913)